APP下载

以镜为笔 摄影家沃克·埃文斯

2014-03-12靳宏伟

大众摄影 2014年3期
关键词:埃文斯福楼拜沃克

靳宏伟

法国的一位作家说过:人要么迷人,要么乏味。我却在摄影史里认识了一位既乏味又迷人的摄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他的乏味表现于他的作品之中是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极少夹杂个人情感,感觉是在记流水账,琐碎而精准地还原出物体的本质。他的迷人在于他用隐藏自己的方法拍摄的纽约地铁系列的“都市表情”,与他之前为美国农业安全局拍摄的南方的大量纪实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用的是135小相机,表现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平气和,后者用的是8x10的大底片,追求一种简约的精确感;前者是艺术创新的承载,后者则体现了摄影家工作的职责所在。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沃克·埃文斯的作品鲜有艺术的味道,他更多是为了纪录责任而拍摄。如此观点我不完全苟同。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他在30年代早期去古巴创作的一批作品,艺术的气息极浓。我猜想,也许是在那里他和海明威交上了朋友,对方的酒中掺杂的艺术细胞一不小心灌进了他的血液,由此而产生了颠覆。

本期选用的照片正是沃克·埃文斯在古巴创作的一幅佳作,画面中的两个古巴工人在形成顶光的大太阳下辛苦工作,神情与状态被作者拿捏得相当到位。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摄影”。由于使用高光,将主题整个凸显出来,让观者有一种情不自禁的触摸欲望。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必须像上帝创造世界那样无形却又无所不能,这也许是对摄影家沃克·埃文斯最好的注解。

也有人说,从本质上讲,埃文斯跟斯蒂格利茨的自我英雄主义、斯泰肯的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是对着干的。我以为,他们三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假如有人非得要我将迷人与乏味拼贴在一起,我更愿意将他的作品看作是乏味中的迷人。

无论如何,他有着最耀眼的历史——1938年,MOMA第一次举办摄影个展,此人就是沃克·埃文斯。

有的人生来就不是追随者,激起的每一片浪花都引人注目。

不被人知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在按了半辈子快门之后,埃文斯居然去了《时代》杂志当上了“作家”。我顿时懂了:他前半辈子用的镜头原来就是他的一只“笔”,积累成了气候,他的手就开始发痒了。摄影足迹的消失,继之而来便是文字的开始。“处处不见踪影又处处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被福楼拜言中的艺术家就是他所喜欢的状态。endprint

猜你喜欢

埃文斯福楼拜沃克
未来科幻城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谷歌的另类招聘
福楼拜的『笨学生』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福楼拜的「笨学生」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