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阅读教学要把握好哪些环节

2014-03-11山东省滕州一中东校赵联国付会敏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历史

◆山东省滕州一中东校 赵联国 付会敏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

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在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在《史记》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需要把握好如下环节。

一、妥善处理“言”与“文”的关系

《史记》的传记篇目故事性强,语言障碍不是太多,应当作文章来读。教者可以采用“以文带言”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重要的文言知识。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了兴趣,自然会主动去解决“言” 的问题。当然为了巩固知识,可以在学完文章后集中梳理一下文言知识,把落实工作做好。

二、对人物形象进行历史解读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更多地去关注历史,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精神滋养,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感受到蔺相如成功的因素在于有智有勇,那么仅仅靠这些就能成功吗?带着这个问题,可以再到文中去找答案。从“将相和”一节中,感受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正是基于此,在国家需要时,他毛遂自荐;在事关国家利益与尊严时,他毫不妥协,正气凛然;在与廉颇有矛盾时,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他是司马迁着力赞颂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正道直行,以国事为己任,虚怀若谷,襟怀坦荡。正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才使他无往而不胜,他的故事到今天仍感动着人们。而司马迁自己,不也始终在追求拥有这样的理想人格吗?

三、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这一点教参中提到的主要有:

(一)取材要有所选择。只写重要的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使人物性格突出。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描写重心放在公子与大梁夷门监者及屠者朱亥的交往上,通过这些描写,突出其礼贤下士、重义守信的性格。正是这种突出的性格,才使得“士为知己者死”,从而取得了救赵的成功。合理选材对学生写作很有指导意义。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表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从而突出其性格特征。

(三)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如《鸿门宴》上刘邦的小心谨慎、逢迎善变,项羽的直率少谋、自高自大等,人物的语言与其身份处境相符合,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四)语言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漫游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与生活经验,学到了许多民谣、谚语及俗语,所以他的语言生动丰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态度。这也启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累新鲜素材,与时俱进才有时代感。

四、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学习其精神

文学即人学。一部《史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走入文本,就是在与作者对话。从司马迁身上,可以学到以下这些精神:

(一)“不虚美,不隐恶”的秉笔直录精神。对人物有全面的描绘,既说优点,也谈缺点。对所谓“君权神授” 的神圣帝王,也“褫其华衮,示人本相”,还原他们作为人的本来面目。这有利于学生全面评价人物,辩证分析问题。

(二)“隐忍苟活”、以生践志的不屈精神。中华民族的气节,中国的精神,正是无数像司马迁这样的人代代传承下来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重要意义。

(三)实地考察、注重积累的严谨治学精神。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走进《史记》,就是走进了知识的海洋。而这取决于司马迁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多年不懈地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从民间学习优秀的语言等。这对于学生治学也有很好的启示。

在《史记》具体阅读教学中,上述几点不是篇篇都要这样做,而是要因文而异。如果学习了《〈史记〉选读》,最好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一下分类总结,这应该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历史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