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情感目标——以《小狗包弟》教学为例

2014-03-11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包弟巴金升华

◆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王 力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主要特性,情感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情感目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项目标的达成具有促进作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情感体验的真正落实,从而使语文课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立人”目的。但实现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真正体验还需要一系列的连续性“动作”才能完成,而笔者所听过的《小狗包弟》一课的教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课前导入时,教师用缓慢、深沉的语调说:“当一个人的反省超越了他自己,涉及一个时代时,他就是伟大的,而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小狗包弟》的文本,去了解巴金对那个时代以及自己的反省。”这样的导入无疑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又动人心弦,所以这节课在导入时教师就用自己的深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心灵,实现了情境创设的第一步,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沉浸在思考中,沉浸在情感期待中。

《小狗包弟》这篇课文以“文革”为大的历史背景,而现在“90后”的高中生对“文革”几乎没有什么了解,这对正确理解巴金在《小狗包弟》中的行为、情感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紧接着在授课开始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文革”其间中学生用的《语文》《算数》课本。《语文》课本封面上是挥动着拳头的红卫兵,《算数》课本封面印有毛主席的肖像,每一章内容前面都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这些具有“文革”烙印的课本,让学生心里明白“文革”是一个不正常的时代。接着教师又列举了在“文革”期间因无法忍受人身侮辱而自杀的名人及其职位,像邓拓、老舍、吴晗等,这又表明“文革”是一个全民族“浩劫”的时代。这些铺垫为学生了解“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为理解巴金为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渲染,这样就达到了情境创设的第二步,在最大程度上使那个已经遥远的时代贴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文革”时代的氛围中,去还原巴金在那种社会条件下的心理与情感,也可以体会到他的无奈选择与深深忏悔。

二、文本探究,体验情感

在文本内容探究之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和初步感知,但他们对作者感情的感受还是比较肤浅、零散的,因而探究以下几个问题,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全面把握:

1.第1-2段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2.找出3-5段中写包弟和人亲密的几件事,这些事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写这些事有什么用意?

3.读6-9段,对于巴金为自保而放弃包弟的行为,你如何看待?

4.从全文来看,作者借小狗包弟要表现什么?

5.你对巴金的忏悔如何评价?

有些故事让人高兴,而有些故事则让人伤感。读了这篇课文开头1-2自然段所讲的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的确让人伤感,这些段落也为全文奠定了伤痛、愧疚、忏悔的感情基调,也为下文作者写自己与包弟的故事和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使文章一开始就蓄起了情感上的势,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的3-5自然段描写了小狗包弟的一些事情,并采用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小狗包弟的乖巧可爱、聪明伶俐、有情有意等特点,但作者写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又有什么深层用意呢?那就是为了和后面6-9段中表现的包弟的悲惨结局进行比较,从而在10-13段集中地表现作者的愧疚与忏悔之情。

可爱的小狗曾经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世间一个普通的生命,也曾给作者及其客人带来过许多欢乐,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可爱的生命,作者也无法保全它,其悲惨命运也揪着作者的心。而这样就能激起人们对造成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原因的思索,对巴金放弃包弟的行为进行思考,对那个社会与时代进行拷问,也才能理解作者当时无奈的选择与后来的愧疚和忏悔。所以小狗包弟身上带着很深的时代印痕,它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文革”对人的身心所造成的戕害以及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无助感,即使善良的人也能做出一些无奈、让自己难以饶恕自己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授课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具有探究价值的,而且直指文本的核心。以合作、讨论等方式来探讨问题,走进文本,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挖掘了文本及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行文思路及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作者心理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也激发了他们的道德感。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的善良情感和道德感。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思和教授曾经讲过他读了巴金的小说《憩园》以后的感受:“这个故事却让我激发了全部内在的同情心,激发了人性中善良的道德力量,帮助我辨别了当年的形势和以后的人生道路。”钱理群先生也说:“真正理想的文学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这样的情感共振,有时是激昂亢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沉潜状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达到了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升华。”毋庸置疑,《小狗包弟》及其教学也具有“情感的共振场”作用,可以激发学生人性中的善良情感,给他们带来道德感,促成他们“生命的升华”。

讨论巴金的忏悔的社会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文革”结束后,几乎没有人正视过自己在那个荒唐的岁月里所犯的错误,而且也缺少反省自己的勇气与意识。巴金的反思与忏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学生研读有关巴金的忏悔行为的部分,经过讨论、交流,认为巴金是个真诚的人,有良心的人,能自我解剖的人,能面对自己的人。为了将巴金忏悔的价值引向深入,授课教师引用了一些媒体对巴金忏悔行为的评价话语:“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作为受害者的著名作家巴金却站出来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和震撼人心的作用,也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们习惯用‘浩劫’来形容‘文革’十年。的确,那种类似于宗教崇拜的狂热和疯狂的造神运动中所展现的人性的丑恶是怵目惊心的,是与现代文明,乃至近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巴金的忏悔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寻找与叩问的时代。”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也是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他当之无愧。这样把学生对巴金忏悔行为的认识与媒体对巴金忏悔行为的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对巴金忏悔的社会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之后,怎样才能使情感驻留在学生的心中,进而升华呢?在最后拓展、延伸部分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首先举了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波兰下跪道歉的事情,并展示了勃兰特下跪的照片。巴金与勃兰特两人忏悔的性质虽有所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心理动机,呈现着人类的良知。引入勃兰特下跪道歉这件事,使学生在深刻体认巴金的忏悔之情的基础上,把人性中的善良进行了迁移与扩展,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

接着,在学生集体朗读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巴金的颁奖词中,这节课接近了尾声: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学生朗诵这段颁奖词,余音袅袅,情感味弥漫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学生心里荡起层层的涟漪,一圈一圈地向远方扩散,从而也进一步巩固了已经得到升华的情感。

纵观这节课,在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就很自然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其后教者又以此为基础挖掘文本及作者的情感价值,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收获了感动;在拓展时又运用勃兰特在波兰下跪道歉的例子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用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延续和巩固了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总之,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浓浓的情感氛围是本节课的特点,更是亮点,情感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空洞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与作者情感的存在,让他们在体验到的情感中感动,进而学会善良,并在在感动和善良中成长。

猜你喜欢

包弟巴金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重读《小狗包弟》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