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性语言,悟美丽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与评点

2014-03-11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徐国新

语文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冷雨余光中语言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徐国新

◆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吴伟昌

☆《听听那冷雨》课例实录☆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播放一首由侃侃演唱的歌曲《滴答》。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注意歌曲中有哪些滴答声?滴答声中巧妙地传达出什么样的情?(学生静静聆听)

生:歌曲中有时钟的滴答声,眼泪掉下来的滴答声。

生:好像还有雨打水面的滴答声。

师:听得真专心。你们从滴答声中体会到歌声中传达出什么样的情了吗?

生:从滴答声里我听出了伤心、孤独、寂寞之情。

生:从滴答声里我听出一种思念之情,而且侃侃把这首歌要表达的那种忧伤、哀愁、孤独、寂寞的哀情演绎得非常到位,让人听了会忍不住流下滴答滴答的眼泪。

师:是啊,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意蕴和美妙旋律,让人们为之倾倒和沉醉。音乐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其实,一篇优美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品一品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文章传递出怎样的情。(板书:《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他是一位乡愁诗人,初中学过他的诗《乡愁》,印象特别深刻。

师:哦,你还能给大家背诵一遍吗?

(生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现在,我们和台湾的交流日益频繁,余先生也能一解他的浓浓思乡之愁了。2013年10月,余光中先生还来到我们无锡滨湖区的湖上书院,赏桂,喝茶,与大家谈文学、谈人生呢。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文章题为《听听那冷雨》,文章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听雨”?

(生自读,在文中圈划相关信息)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5到第10段。

师:能说一说你的依据吗?文中有没有相关信息的提示?

生:文章第7自然段提到的:“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师:找得非常正确。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抓关键句,特别要关注段首句、段尾句这些地方,它们往往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抓住了文章段落的意思,那么一篇文章的内容、思路、主旨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被把握住。比如说这篇文章的思路,你能抓住一些关键句或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生:感雨——想雨——嗅雨——观雨。

师:很好,你把方法掌握了,不仅快速理清了本文思路,而且语言非常简洁。文章主要写听雨,然而作者也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对雨进行描绘,以具象展现雨景、雨声、雨意,有鲜明的形象性。

三、再读文本,师生研讨

(一)问题研讨

师:本文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重点写的是“听雨”。本堂课我们重点研读听雨部分。余光中先生自己说过:“因为写诗,我的散文颇接近诗。”其散文的诗性,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下面,我们就来品味其诗性的语言,进而品品“雨声”中蕴含的情感。

(出示PPT)【赏析示例】“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浮漾”“流光”从视觉的角度写出雨水流动的轻盈,还写出雨的光泽(白亮)。“湿湿”从触觉的角度写出雨给人的感受;运用叠词形式,既有节奏感,又强调了湿的程度;这“湿湿”又是作者内心忧伤情感的体现。“灰”“微明”“幽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屋瓦的色彩,含蓄表达出内心的灰暗惆怅,难怪作者说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二)方法引导

赏析要点: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有何作用(情感或意境)(出示PPT)怎样写:1.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反复、借代);2.词句(用词、句式);3.艺术手法(动静、虚实、想象、白描、情景交融、用典、细节描写);4.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5.视角(远近、高低、色彩、明暗、大小)。

四、精读深研,合作对话

师:作者说“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同学们是否能品出字里行间的美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5-7节,划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段落或句子,参考“赏析示例”,品一品诗性语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把语言的美感,雨中融入的情感读出来。

生:我觉得“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富有韵味。这两句引用了李清照《声声慢》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表达出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的感受。不着痕迹地化用古典诗词,赋予语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儒雅的韵味。

师: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飘逸工丽,蕴诗的魂魄于散文中,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余光中先生还学贯中西,散文中常运用欧化句式,比如大家可以读一读第十二段“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种欧化或准欧化句式,有如京剧的拖腔,把情绪的抒写烘托得格外充沛与饱满。

生:我谈一谈蒋捷的词。作者的遭遇和蒋捷有相似之处,听到雨声,自然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了一种浓浓的伤感。这首词的感情好像很复杂,不同的听雨地点,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人生变故,情感富有变化。少年时是在歌楼上,有点无忧无虑,比较悠闲地听雨;壮年时是在客舟中,有点忧愁地听雨;老年时是在僧庐下,有无限凄凉之感。

师:分析得很精彩。连绵的雨,尤其当人历经沧桑之后,总能让人生出无尽的悲戚之情,李清照、蒋捷如此,余光中先生也不例外。你实现了时间上的古今对话;而且,和远在海峡对岸的余光中先生有了一次感情上的交流,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一段文字?

生:要读得低沉、缓慢一些。

朗读。

师:“二打”“三打”朗读时还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老师作朗读示范)

师:“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该怎样理解?

生:“湿漓漓”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因久离大陆不能回而产生的一种浓浓的思乡愁绪,这句里的“谁”,应该是作者,整句话表达出久别家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念。

师: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思路非常正确,说得也非常正确。如果我们再结合语境,注意“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这句话里的雨声还可做另外的理解。

教师补充相关材料:指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乡土文学与现代派之争,余光中批评甚至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雨声,也可以理解为大陆母亲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情呼唤。

师:从雨声里,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乡思,乡愁。

补充,(出示PPT)学生齐读:在写作此文之后的第18个年头即1992年,余光中终于如愿,回到了故土家国。他回到养育过他的“江南”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在他的诗《当我死时》中有这样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总结:听听那冷雨——听听地域乡愁。(板书)

生:我觉得“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敲”“敲击音”“滑音”写出雨的音乐感。“轻轻重重轻轻”“潺潺”叠词的形式,长句短句交织,既富有节奏感,又写出雨的声韵。运用通感手法,“密织成网”把可听的雨声转换成可视的网,形象地写出雨声之密。“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又把雨声转换成触觉的按摩,形象地写出雨声悦耳动听。

生:“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奏,把雨的下落比作美人的纤手,把冷雨转化为冰冰的感觉。

师:你很有眼光,赏析也精彩。孙绍振先生对这一段文字也大加赞赏,认为余先生对比喻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黑和灰,和钢琴上的黑键白键相称。把演奏者比作灰美人,和雨天的阴暗光线统一。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一句?

生:“温柔的灰美人来了”读得欣喜一点,充满热情,“冰冰的”“黑键”“灰键”读得重一点,“一下子”应该急促点。

师:读一读试试看。

生有情感地朗读,抑扬顿挫,读完后学生热烈鼓掌。

五、小试牛刀,当堂检测

(一)读一读,品一品

师:刚才同学们的赏析很精彩,朗读也富有节奏,富有情感。下面我们先集体大声朗读第11段,再运用刚才讲的方法,来品一品。

生:“翩翩”与“灰蝴蝶”“飞走”相呼应,写出了瓦的动态感,动作轻盈,富有美感。“飞”既写出了怀恋,也写出了无奈。

生:“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展现了雨来时自然界中那些动物们的情态变化。“啾啾”“咯咯”“唧唧”这些拟声词与叠词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湿为潮润,使语言极具音乐的美感。

师:再读一读“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请同学们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公寓时代来临后作者内心的情感。

生:失落、无奈、惆怅。

师:现代文明的进步,有时候对文化会产生伤害,瓦的消失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建筑风格的消逝,传统的古典生活与文化,作者赖以安身立命的中国古典美感,恍惚之间化作前尘梦呓,作者用黑白片形容当下世界,不如说为传统文化之殇披麻戴孝。

总结:听听那冷雨——听听文化乡愁。(板书)

(二)写一写,说一说

师:恰当运用课堂所讲所学技巧,融入自己情感,以“春日的风”为写作对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实物投影:春日的风穿着绿色的衣裙,欢快地蹦跳着飘走于麦田间。她带着绿色的喜悦,唤醒了万紫千红。你瞧,千朵万朵的油菜花攒足劲在田野里肆意生长,摇摇摆摆,与亲切的春风共同舞蹈。你听,春风传来了麦穗与麦穗间的细语,虫子的呢喃,种子的发芽,这些旋律组成了一首宏大的交响曲,在春风的有序指挥下,奏出了华美的乐章,唱响了绿色的春天。春风温柔地抚摸农民黝黑粗糙的脸,春风吹皱了一湖绿水,春风诉说着古老的令她羞红了脸的爱情故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安稞同学写的语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生:写景失真,不符合春天季节,例如麦穗与麦穗间的细语。

生:语言不够有诗意,有些语言有自相矛盾的嫌疑,比如“蹦跳着飘走”,还有“细语”,虫子“呢喃”“发芽”应该是细微的声音,怎么能比作“交响曲”,还有“呢喃”一般用于燕子。

生:语言还不够精练,有些语言有点莫名其妙,比如“春风诉说着古老的令她羞红了脸的爱情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接下来,同学们根据修改意见,再来重写。

教师选出学生修改后的优秀片段,用实物投影:

修改后:春日的风欢快地飘走于大地上,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融化了冰冻的河流,吹开了万紫千红。你瞧,亲切的春风与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共同舞蹈,送来缕缕沁人心脾的香味。你听,种子轻微的破土发芽声,成双的燕子在屋檐下的呢喃声,黄鹂躲在树荫里唱出嘹亮的歌声,在春风的有序指挥下,奏出了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师:经过同学们的再次修改,本段文字比之前有了明显改观,表达通顺了,衔接自然了,句式整齐了,语言表达也有点诗意了,对春风的无比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同学们还可以继续修改。

六、归纳总结,援化提升

《听听那冷雨》描绘的是淋淋漓漓的雨图,凝结的是缠绕在游子心头的大陆情结,写得很有诗意。本堂课,我们一起涵咏品味了诗性语言,品出了作者在文中抒写的深深的思乡情绪,时代变迁之后动人雨声消失的怅叹。学习了运用诗性语言来写景状物。一花一世界,一滴雨蕴含着美丽的乡愁,老师希望同学们继续徜徉于余光中先生营造的雨的世界里,慢慢走,欣赏啊!

目标合理,少教多学——《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感言

☆执教反思☆

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学习要求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呈现,着重鉴赏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调动起视听嗅等多种感器,将纵的时间线和横的地域线,用像绵延的雨丝一样的诗意的语言编织成密密的网,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对隔海故乡的思慕、对传统意趣遭到破坏的惆怅等丰富的情感。但要理解这篇散文的意蕴,对高一学生而言,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学情及单元目标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抓住意象(雨),把握文本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乡愁)。2.通过涵咏品味余光中独具魅力的诗化语言,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文本研读方面,着重学习听雨部分内容。从教学实效来看,目标的定位还是比较恰当的。

二、贯彻“少教多学”理念。实施新课程已多年,我也积极投身新课改,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目标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陈旧。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师生对话交流少。课堂教学不能做到精讲精练,课堂容量小。为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费时、费力、低效的问题,我校从2013年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实验学校,我也有幸成为课题组成员老师。本节课,我尽量贯彻“少教多学”理念,通过方法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力图体现“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的要求,给学生必要的动脑思考和动笔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后感觉还是有点放不开,忍不住要多讲,导致教学节奏缓慢,影响到教学的进度。今后还是要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真正做到自己少讲,让学生多学。

(执教者:徐国新)

☆专家点评☆

读和写结合,教与学协同——《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点评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吹来阵阵清风,但语文教学的一些沉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语文界不少同仁积极探索,“少教多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少教,不等于老师课堂无所作为,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而是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要达到少教多学,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文本有文本价值、文本教学价值、文本教学核心价值,而文本教学核心价值应是老师需要思考的。其次应是怎样教的问题。老师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教?不这样教行不行?从这几个维度来看《听听那冷雨》教学,我觉得有三大亮点:

一是注重朗读体验,富有语文味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一功能如何实现呢?诵读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质是语言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语文课的活动应是语文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咬文嚼字、涵咏品读是一节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意识到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朗读有助于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从文字本身感受语言的美感,作者的情感。这篇文章是很适合朗读的:句子长短交错,叠词的反复使用等等,在声音上、节奏上直接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目前语文教学中受所谓“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思想的影响,在常态的课堂中,课堂上的朗朗读书声悄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交流以及学生的探究合作,课堂很热闹,但少了读书声,总是少了语文韵味。大多数观摩课上,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仍然不够,就算有老师点拨,也只是泛泛而谈,如“读得美一点”“声音大一点”“要有感情一点”等。试想这样的指导有何意义呢?本堂课,徐老师非常注重指导朗读,不是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是让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很到位,比如对蒋捷词的朗读,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然后老师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朗读出彩之处,又指出不足——“二打”“三打”朗读时还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从感情、停顿、速度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加上老师的朗读示范,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文本,更好地体会到句中蕴含的情感。

二是注重知识内化,着眼能力培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杂谈》)“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教育书简》)徐老师在品味本文诗性语言时,先呈现示例,然后给学生赏析品味的方法,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课堂实效来看,无疑是成功有效的。但徐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语言的品味上,而是更进一层,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学语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如何表达运用。本堂课,老师既教教材内容,又跳出教材,用教材来教,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片段训练中,范文来自学生,符合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来共同解决。纵观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多说,多练,而且把训练落到实处,先教方法,后训练,再讨论修改,充分体现“少教多学”理念。

三是注重教学结合,追求师生协同。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自我超越。在课堂里,学习的不应该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徐老师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协同的理念。教师非常了解学生学情,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设计的教学环节很贴近学生需求,如导入环节,徐老师用一首流行歌曲作为导入,舒缓了学生因不熟悉老师而产生的拘谨紧张之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其次这首歌表达情感内容的方式与课文又有相似之处,导入很自然。与其说这是老师的教,还不如说这就是学生的学,学生在听歌曲的时候已经进入了文本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通过它才能进来。”精彩的导入语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无比巨大的学习动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态。

(点评者 吴伟昌)

猜你喜欢

冷雨余光中语言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语言是刀
卜算子·清明
不怕找茬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立冬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