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贝马斯的生态伦理看当代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4-03-11张娣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伦理生态

张娣英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从哈贝马斯的生态伦理看当代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张娣英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价值理性

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探寻价值观的深层本质,重建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理性判断。而哈贝马斯关于生态伦理的定位及作用的论述对我们颇多启示: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必须科学定位生态伦理的作用,强化企业生态伦理的绩效考核,形成生态和谐共生的主流意识;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完善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机制。

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对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矛盾。可持续性发展观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资深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详尽地回顾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世界社会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变化,他特别强调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转换,强调生态环境的改善,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尊重和保护人性的需求。

哈贝马斯看到了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的理性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受到影响,尤其是用理性、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强行统治时,对社会生活领域、对人性的发展会带来灾害性的危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当人们运用科技过度改造自然时,科学技术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具有正负两面性。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取得极大进步,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然而资源紧缺、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负面现象也随之而来,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哈贝马斯指出,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对人性的维护,现代社会要解决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①参阅: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社,1989:96-100.。

哈贝马斯从价值观层面揭示了蕴含伦理和经济双重价值的人类救赎的可能道路。“日益变小的世界已不容许人们将行为后果外化:无须担心制裁,而把代价和风险转嫁给他人,如其他社会部门、其他地区、其他文化和子孙后代的机会越来越来少。这无论在重大技术的跨地区风险上,还是在富裕社会的工业所从事的危害整个地球的有害物质上,都表现得同样明显。”①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和国家[M]//贝克,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82.只有为工业文明寻找到一条伦理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有效途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实现,而无论从其思想、方法还是实践上,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project)”②参阅:哈贝马斯.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M]//汪明安,等.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册.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哈贝马斯为什么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project)”呢?这是因为:现代化之工业革命虽然使人类自身经历了由“对自然的依赖性”到“人的独立性”的划时代的发展,但现代化是一项综合的文化设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原本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竞争性的关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把科学技术作为征服自然的武器,把人作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把自然界作为无休止的掠夺对象,“自然为人而存在,人凭借对自然过程的认识驾驶自然,使自然服务于人的目的。”③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在决定对待自然的方式时,人类的欲望和满足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④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

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把自然界作为一种掠夺对象,是以高能耗、高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如何在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同时,避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尽可能避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这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哈贝马斯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现代性进行理性批判和重建,即对现代化过程中基本的价值关系进行合理的定位,看是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合乎人性发展的需要。由此哈贝马斯从道德层面上提出,要规避自然与人类发展的矛盾,必须依据“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即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统一,促使科学技术既符合历史规律性又符合主体性需求,这样科学技术才是合理合法的,因而技术与科学是否取得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为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⑤参阅: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

哈贝马斯并没有完全否定科学,而是主张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技术,从而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贫乏、战争危险等负面影响。哈贝马斯特别提出对科学进行价值批判,构造出一个“批判的科学哲学框架”⑥参阅: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科学不过是一种知识类型,它不是万能的,其存在只能满足人类的某个方面的旨趣。发展科学的同时要以人的自由解放为最高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特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哈贝马斯特别重视发展中的自我反思这种价值追求,就是把主体的“角色”和“客观世界”与“社会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消解所谓的二元化对立。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规范行为”,以合法的规则为基础,确立自律、宽容和共存的理性追求,建立有利于环境的努力和选择各种适应的手段来改造世界⑦参阅: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促进物质、能量等要素的高效利用,使得生态环境和人性诉求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得以永续。正如哈贝马斯2001年在上海作学术访问报告时谈到:对涉及到生态环境的决策,要经过充分的讨论,现在活着的公民能够对传统的功过有中肯的评判,并能够考虑到将来的人的生存条件而作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的环保决策⑧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文明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己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是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时忽视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这就是生态伦理诉求与不同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利益主体必须克服狭隘的短视行为,关注长远和整个生态系统的需求,最终达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要实现这一目标,生态伦理诉求需要被利益主体认知并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兼顾伦理和经济双重价值。正如成思危所说:“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②成思危.可持续发展是积极的环保概念[EB/OL].(2010-02-23)[2013-08-10]http://shidi.eco.gov.cn/gc/2010/0223/110657.html.。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人均森林资源仅及世界人均值的六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③国土部发布预警:中国是人均占有量较低资源小国[EB/OL].(2009-04-22)[2013-08-10]http://www.chinanews.com/.。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④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12-02-13)[2013-08-10]news.china.com.cn.。中国目前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供给来支撑,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成本势必持续加大。加上可持续性发展产业意识落后,受利润最大化的利己主义价值观驱动,传统的企业生产活动往往从本位和短期利益出发,只注重个体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此,我国要在资源瓶颈、环境瓶颈的严格约束下实现工业化,企业作为经济运动的主体,其生态伦理的绩效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广泛和实质性的意义。企业生态伦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大企业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以生态人道主义、生态整体性、生态永续性为原则来谋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双赢。当然企业在遵循生态道德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成本,且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具有经济外部性特征,因此,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会产生伦理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首先管理者的素质要提高,管理者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那么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⑤周祖城.管理与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07.。其次是政府要实行有效的赏罚措施,对那些自觉奉行社会责任、遵循道德规范的企业要给予奖励,使企业能将外部经济转化为内部效益,包括政府的优先采购、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这样企业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同时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反之,对那些损害社会利益、破坏环境的企业要严惩,从而提高企业在寻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养成奉行生态伦理的自觉。

要真正解决现实中发展的难题,可持续性发展观必须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最终全面渗入到文化层面,进而成为主流社会意识:技术层面主要指通过科学技术转变生产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制度层面包括用政策法规和其他强制性措施来抑制生产的短期行为;文化层面主要是形成一种道德自觉,使可持续性发展观成为一种广泛的道德自觉。全社会的这种道德自觉所起的作用是任何法律等强制措施无法比拟的,“法律不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它不是榜样行为的准则,甚至不是良好行为的准则。那些把伦理定义为遵守法律的管理者隐含着用平庸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企业。”⑥周祖城.管理与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4.我们必须把现时的生态困境纳入一个长时间的、整体性的宣传主题中,让和谐共生的理念日久深入民众的心理层面,让广大民众了解自身在生态恶化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借助道德正义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社会成本,树立代价意识和成本意识,自觉参与到节能环保、可持续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活动中。

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是: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效率问题、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及生态安全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实际就是指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否。而这些问题的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通过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发展可再生循环经济范式和可替代经济范式,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目标的统一。最终实现“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①郑杭生.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00.。

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的自主选择,新型现代性理念在政策层面已开始强化,中国政府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世界银行在《贫困与对策》中分析环境政策的作用时谈到:“贫困与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贫困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贫困。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低收入与眼光短浅的明显关系以及贫困与生存风险间的关系。”②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EB/OL].(2010-04-01)[2013-08-10]http://www.lwlm.com/zhongguojingji/201004/357632.htm.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首先要把发展绿色经济融入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中,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创新和健全生态评估、生态规划、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完整机制。其次完善利益协调和占补机制,在利益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要通过国家制度和法规的作用,来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防御各种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再次是建立健全严格的奖罚机制,在目前这种高风险的发展时期,政策法规等强制措施依然是强有力的手段,要让破坏资源环境的短期发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 Habermas's Ecological Ethics

ZHANG Di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Dep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 51200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thics;value rationality

Themajor challenge in China'smodernization is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 and man on the basis of coordination and benign symbiosis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omeet this challenge we have to look into the real essence of value and reconstruct rational value judgment in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In this respect,Habermas's elaboration o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ecologicalethics offers penetrating enlightenments:to tackle our predicament,wemust scientifically redefine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strengthen appraisal of enterprises'ethical performance,establish amainstream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harmony,all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function on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tic values,and improve the policy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张娣英,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

D616

A

1009-9506(2014)01-0024-04

2013年12月6日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伦理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生态养生”娱晚年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