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关心:伦理生活的认知力训练

2014-03-11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心伦理学会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成都 610066)

[伦理学]

引导关心:伦理生活的认知力训练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成都 610066)

伦理教育;引导关心;以人为本;体验性生存;榜样的力量

伦理是以利害取舍为核心内容的人际关系,伦理教育就是在这种动态生变的利益关系中展开,其伦理品质、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引导人学会关心为基本任务。引导关心,实际上是训练人们养成平等、人道的伦理品质。引导关心的实质是培养人人平等的权责能力,须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引导人们关心自我,尊严地生存;关心社会,慈爱地生活;关心自然,敬畏地存在。引导关心的基本方法是:伦理敏感心的自我训练,体验性生存,以榜样为动力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

伦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有三:一是引导人们学会关心;二是激励人们构建价值尺度;三是引导人们践履权责。本文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三两个问题将随后分别专题探讨。

引导关心,就是唤醒和激励人学会关心。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①[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其实,引导学会关心岂止是学校之事,岂止是儿童之事。引导学会关心,这应是全社会之事,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之事。伦理教育引导学会关心,就是引导全社会学会关心,引导全民学会关心。因为惟有当社会成为被关心的社会,惟有当人人具备关心品质、关心能力和关心行动的时候,社会才成为被关心的社会,人才成为被关心的人。这样的社会,才充满健康、朝气和创生的活力,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可真正成为滋润着人性光辉,并照亮每一个角落的社会。今天,我们提出伦理教育,必须担当起唤醒、引导和激励全社会、每个社会成员学会关心的责任,因为今日之社会,关心已经在更多的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了,今日的人越来越被社会所忽视了。而唤醒、引导、激励全社会所有人学会关心,就是重建一个充满关心的社会,重塑处处关心的人性光辉。

一、关心的双重伦理意蕴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关心教育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真正进入人的人性领域的教育,必然是以关心为核心而展开的教育。内尔·诺丁斯的这一主张,源于海德格尔哲学智慧的启发:在海德格尔那里,关心被描述为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表达了人对存在于世中的其他所有生命的同情态度,也构成了海德格尔考量人的此在化生存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海德格尔那里,关心构成了人类存在对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深度渴望,也构成了人的个体生命真实存在的基本表征。正是海德格尔的这一智慧启发,诺丁斯将关心定义为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地讲,是两个之间的关系。其实,伦理意义上的真实的关心,岂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它事实上涉及到三个维度:即人与精神实体、人与人(包括他人、群体或社会)、人与自然(包括地球和宇宙)。从本质上讲,关心首先是存在论,然后才是生存论和实践论的。

为何需要引导关心 关心是人类的存在的基本需要,因为人类存在需要关心和被关心。人类需要关心和被关心,既是基于存在境遇的本能渴望与期盼,更是源于人类生命存在的群化本性之要求。

首先,人以个体生命的方式诞生于这个对人来讲的荒原世界,孤独、弱小和一无所有的此在状况,迫使他本能地渴望被他者关心,也内生出对同类者的孤独、弱小、一无所有之存在境况的同情与怜悯,这种双重的内在渴望必然化为一种本原性行动,那就是关心与自己一样命运的个体生命。当这种本原性行动一旦产生,就产生出了相应的边际效应,即产生被关心。关心与被关心这一“投桃报李”之本原性行动链条也由此形成,并不断强化而变成一种人类群体存在的行动纽带,这种行动纽带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存在论和生存论原理,即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原理。

其次,关心和被关心的产生,还因为人虽然是以个体生命的形态诞生于世,但他却必须通过他者才能获得诞生,获得存在的可能性,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每个个体生命诞生之后的最初存在和成长,都全赖于创造他这一个生命的那对男女所组建起来的家庭及其家庭成员的奉献与抚养。既使一个人成年了,他的生活也不能完全通过自己来实现,他还需要大范围的、更多的人的扶助才可能赢得生存,获得继续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群化的生命本性,燃烧起人被关心和关心的本原性渴望,并将此渴望变成普遍的行动。严格地讲,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以关心与被关心的本原性渴望和行动为纽带的。

正是基于如上的双重存在现实,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962)在谈到关心时,才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具体展开为一种深刻的渴望,一种真诚的同情和怜悯,并且关心这种存在形式展示人的生命的最真实的存在。

为何关心构成了人的生命的最真实的存在呢?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来讲,只有当关心和获得关心时,你才存在,你才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其次,任何人,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体验到关心和被关心时,我们才是脚踏实地的存在。反之,当我们感受不到、体会不到关心和被关心的情趣、情感时,我们的生活是虚空的,是无聊的,是担忧的,甚至是惶恐不安的和惊恐的。对任何人来讲,最真实的存在恰恰是最真实的感受着的存在;每个人的最真实的感受着的存在,恰恰是每个人敞开关心和被关心的大门所享有的存在。

引导关心的伦理本质 内尔·诺丁斯指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面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遇到破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可能仍然存在某种关系,两人的接触仍然意味着某种指向,这种关系可能已经不是我们需要的关心关系了。”①[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诺丁斯所论极为正确,关心,就是一种关系。但关心作为一种关系,它的本原状态,却不是诺丁斯所描述的这种状态。诺丁斯所描述的这种关心关系,仅仅是人的功利性生存的关心关系,或者说仅仅是一种功利化的生活关系。关心作为一种关系,它的本原性意义表征为它是一种存在的伦理生命状态,这种存在的伦理生命状态,是一种原本没有任何功利内容的,它就是生命存在的本原关系,这种生命存在的本原关系所蕴含的原生语义,不是给予与接受,而是照亮:直接的、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不需要任何中介的相互照亮。

关心就是一种存在的伦理生态状态,这种伦理生态状态的实质,是温暖与安全:温暖,是生命存在的内在体验;安全,是生命存在的外在领悟。但温暖和安全的生成方式,却是照亮,即我的存在照亮了你,你的存在照亮着我。在我与你的相互照亮中,我与你各自获得了内在温暖和外在安全。因为在相互的照亮中,你的体温传递到我的体内,同时,我的体温传递到你的体内,驱逐了存在荒原的寒冷,故而温暖;更因为在相互照亮中,你的存在进入了我的存在视野,同时,我的存在也进入了你的存在视野,由此我与你相互构成一个存在的整体,荒原的孤独感、弱小感、无力感、无依无靠感,顿时消失,我与你,因为共同的存在而享有存在的安全。所以,温暖和安全,构成了关心的存在本质,亦构成了关心这种存在的伦理生态状态的本质内容。从发生学角度讲,关心这种关系,不是发生于如诺丁斯所描述的那种功利性需要,而是人的生命的本原性存在之自身显现。人的生命的本原性存在,就是一种关系存在,具体地讲,人的生命的本原性存在就是一种“我-你”存在,人的生命的本原性存在关系,就是“我-你”关系:“我-你”关系或者说“我-你”关系存在,构成了世界的原初结构。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专门写了一本篇幅很小的大书《我与你》,来阐述作为原初结构的“我-你”关系世界:

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

关系世界呈现为三种境界。

——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此关系飘浮在幽冥中,居于语言无法降临的莫测深豁。众多生灵在我们四周游动孳生,但它们无力接近我们,而当我们向其称述“你”时,吐出的语词却被囚禁在语言的门限内。

——与人相关联的人生。这是公开敞亮,具语言之形的关系,在此间我们奉献并领承“你”。

——与精神实体相关联的人生。此谓朦胧玄奥但昭彰明朗之关系;此为无可言喻但创生语言之关系。在这里,我们无从聆听到“你”,但可闻听遥远的召唤,我们因此而回答、构建、思虑、行动。我们用全部身心倾述原初词,尽管不能以口舌吐出“你”。

……

在每一境界,以不同的方式,我们通过浮现于眼前的流变不居者而窥见永恒之“你”的身影;在每一种境界,我们皆承吸永恒之“你”的气息;在每一境界,我们都向永恒之“你”称述“你”。①[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4-5.

概言之,“我-你”关系构成了我所存在的世界的本体结构,在这种存在结构中,我与自然的关系、我与所有他人的关系、我与(灵魂化的)精神实体的关系,构成了我的全体(或者说完整)人生存在(世界)。我是另一个你,你是另一个我:只有当我真正拥有你(自然、生命、人、精神和灵魂)时,我才成为我;当你真正拥有我时,你才成为完整的你。以此来看,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我的故乡,就是我的完整存在,而我的完整存在都是“一”、“大”、“全”的“我-你”关系世界:我是一个世界性存在者,我对我自己的责任就是对世界的责任,亦是自己的责任。我对你丧失关心所形成的,是对我自己的放逐,实际上是我对我的世界性存在的放逐,即我抛弃了我的存在故乡,使我自己成为了孤独无依的物质和感官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我的生存家园,展开为多元、完整、内外表里三向维度:我与自然之维,联系起我的“无机的机体”,使我获得了生存的自然根基并拥有与自然生命同呼吸的人生;我与人之维,关联起我的“文化机体”,使我获得了生存的社会平台并拥有与所有人共命运的人生;我与精神实体之维,关联起我的“灵魂殿堂”,使我获得了生存的神圣与永恒的想望并拥有内外融一的尊严生活和神圣人生。这是我成为我而必须学会关心、必须关心的存在论要求。

关心的多重伦理取向 主要体现在平等、人道和自由三个维度上。

关心的平等伦理取向——关心的存在论要求,决定了关心的平等蕴含,即在存在的意义上,关心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取向是完全平等;我与你,以及由“我-你”关系辐射开去的“我-他”“我-它”关系,都是基于平等而展开。在存在的意义上,关心不是基于同情或怜悯,而是基于人、生命的存在本性,在于我与你由诞生所形成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我-你”关系。首先,我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世,必须通过关心来固化、明朗、强化和呈现“我-你”关系,这是我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世的原初结构,破坏它或者解构它,最终是解构和破坏自己的存在世界。其次,我必须通过关心来固化、明朗、强化和呈现“我-你”关系,来明朗和突显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绽出“我-你”存在关系的三个向度。只有当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处于整体的协调状态下,我才拥有我的道德,我的人生生活才是全的、完整的人生生活。其三,我必须通过关心和运用关心来引领我的生活行为,使我获得对“你”(自然、生命、人、精神和灵魂)的完整存在承担属于我的责任心。其四,我必须凭借实施真诚关心的方式来坚守我对“你”的责任心,使我的生活行为成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关心的人道伦理取向——关心的生存论要求,决定了关心始终绽放出多元的人道主义光辉,即以一种广阔博爱之情与全面慈善之心,来平等的善待自己,平等地善待所有的他人,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由此三平等善待的人道光辉的照耀,关心获得了三重伦理指向,因为关心必须解决三个根本性的道德问题:①我应该怎样对自己提出道德要求?②我对自己提出什么程度的道德要求?③我的生活一旦出现与我的道德要求相冲突的情况时,我将应该怎样做?

客观地讲,在任何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只有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真正解决了如上三个根本问题时,我才可能真正开始关心,我才可能有真正的关心行为。并且,关心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既生成也解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今天学会了关心,并不等于明天就能关心。因而,关心作为一种生存品质,一种生存能力,需要一种内在的自我固化,并在行为上表现为一种自我坚守。

关心的自由伦理取向——关心的实践论要求,决定了关心的自由诉求。如前所述,在生活(即实践)的层面上,自由敞开为两个维度,即道德自由和美德自由。透过利益(的追求或自我舍弃)的表面,无论是道德的行动,还是美德的努力,其本质上都贯穿了关心:在道德维度上,人们的合法期待——利己不损他或利己亦利他——的行为,都是基于关心,即既关心自己,也关心与其行为相关的他者;在美德的维度上,人们实施舍利执爱——即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的行为,同样是基于关心,即在关心他者的同时在更高的心灵、精神、人格完善的水平上关心自己。所以,关心的道德诉求和关心的美德诉求,均指向自由。只是,道德维度上的关心所体现出来的是相对自由;美德维度上的关心所体现出来的是绝对自由。

二、引导关心丰富人性

丰富人性,作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从不自觉甚至被迫达向自觉、自为、自求的过程。所以,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而且在人的人性没有达到自觉、自为、自求的再造的人生阶段,丰富人性,都需要引导,这个引导就是伦理教育。伦理教育引导关心,丰富人性,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学会关心自我,学会关心社会,学会关心自然。

关心自我·尊严地生存 这是一切关心的奠基与起步。

引导关心自我的整体视域——引导人们关心自我,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学会对自我的全面了解,不断认识、懂得自己。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认知自己,懂得自己,才会真诚地关爱自己,珍惜自己;一个人也只有真正地认知自己,懂得自己,才会真正关心别人,关心事物,关心世界上的生命,才会真正愿意去了解、认知、懂得他人、事物和世界上的生命。

不仅仅如此,引导人们关心自我,还是引导人们学会不间断地发现自己,学会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去自主地开发自己的人性潜力,包括生命潜力、身体潜力、情感潜力、精神潜力、心灵潜力,充分释放其潜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并且,引导人们关心自我,就是通过引导人们在发现自我和充分释放人性潜力的过程中,学会自信、自立、自强,学会自我尊重、自我尊严,而有能力使自己尊严地站立于人间,高贵地生活。因而,学会关心自我的最高任务,就是通过自我人性的不断觉悟,而不断发现自己天生就是强者,天生就是爱者。

引导关心自我的基本路径——引导人们关心自我,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引导人们关心自己的身体,训练人们关心自己的身体,这是关心教育的重点,也是自我关心能力培养的基石。因为身体是生命的载体,身体也是人性、心灵、意志、情感、精神的载体;不仅如此,身体更是生命本身,也是人性、心灵、意志、精神本身。因为人性、心灵、意志、精神、生命,最终要通过身体而得到生成、得到展现,得到不断再造与升华,或者沉沦与降落。所以,关心自己的身体,是关爱自我生命的具体方式,也是自我人性觉悟的基本方式;关心自我的身体,促使自我身体的强健不息,也是促使自我的心灵、意志、情感、精神得到不断舒张与升华的展开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会对自我身体的关心,就是学会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发现自己身体的智慧、发挥自己身体的潜力、避免和克服自己身体的局限的方法。其次是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精神构成的优势与潜力、自己精神构成的局限与弱势,从而促进自我调整精神方向,自我完美精神结构,自我积蓄精神动力,自我拓展精神视域,自我升华精神境界,自我雄健精神力量,自我再造精神智慧。其三是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自我心灵、情感、意志,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善心过程中,去自觉地净化自我心灵,纯正自我情感,强健自我意志。

引导关心自我的根本方法——引导人们探索关心自我的人性化方法,就是自我意识训练方法。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我的意识,具体地讲,就是对自我的存在意识、生存意识、生活意识,就是对自我存在敞开的生存过程中敞开的自我人性、自我心灵、自我意志、自我情感、自我精神状貌的意识。

自我意识之于自我关心是重要的、根本的,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是通向人性再造之路,是通向心灵升华之路、灵魂的净化之路、意志自由之路、情感自我纯正之路。自我意识之所以具有如此多样的根本功能,就在于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意识,是一种向内的意识,这种向内的内在意识所指向的方向,是生命的底部,是穿越精神和情感而达向心灵、指向生命的本原状态、本原结构、本原意向,即指向人性的意识。

自我意识展开客观地存在三步阶梯:第一步是自我体认,包括自我经验体认和自我情感体认,并在这种真实的自我体认中去真诚领悟自我的经验和情感,这是起点。因为自我体认的目标是对所体认的东西的内在化领悟,所以自我意识必须以自我体认为起点,必然指向对自我意见、自我观念、自我思想的领悟,并通过这一领悟而最终达向对自己的自由意志、灵魂、生命激情的体认与领悟,及对自我人性的体认与领悟。第一步的实现本身就进入第二步——自我发现,自我发现就是在自我体认与领悟的基础上,尝试去发现自我人性、发现自我潜能、发现自我思想和智慧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登上第三步阶梯,这就是自我拓展。具体地讲,就是自我拓展人性视野、认知视野、思维视野、思想和方法视野,并在自我拓展的人生进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以此,自我意识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引导人们学会领悟、掌握、运用自我意识方法的根本步骤,就是引导人们学会自我体认、自我发现、自我拓展这三步阶梯。自我意识不仅仅是自我关心的根本方法,也是自我关心的敞开过程。所以,引导人们学会领悟、掌握、运用自我意识的方法,其实就是引导人们把自我体认与领悟、自我发现与提升、自我拓展与完善变成人性再造的过程。这过程的真实敞开,恰恰是人成为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自我关心教育的实质,就是运用自我意识训练方法,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人们进行不断的自我意识体认、领悟、拓展和提升的强化训练,从而促进人们自主地实现健康生活,尊严地生存在人群中、社会里。

关心社会·慈爱地生活 根据人性的自身规定,人在最终意义上是自己的目的,但人在自我生命敞开的生存过程中,还面临着使自己成为手段的问题,这是因为人的生命始终是生生向前、义无反顾的,更因为生生向向的个体生命要存在和继续存在,必需资源的滋养,而要获得和具备滋养生命的资源条件,使其拥有充分的保障,人必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比如时间的代价、精力和体力的代价、健康或寿命的代价等等)来换取自我生命继续存在和更好地存在。从这个角度看,伦理教育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自我,这仅是引导关心的起步,在这个起步阶梯上,还需要引导人们学会关心社会,因为只有学会关心社会,人才获得自我存在的平台,也因为只有学会关心社会,我们才可能学会并真正实现慈爱地生活。

学会关心政治·培养公民能力——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却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作为独立的个体,人始终存在于由人组成的社会之中。由人组织起来的社会,除了人这个主体之外,却总是需要选择和依据某种具体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原则、政治模式作为内在结构框架,所以,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人基于共同的人性要求,而探索和运用一套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原则、政治模式构建起来的。因而,引导人学会关心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学会关心政治,只有这样,才可真正培养起人的实际公民能力。

政治是一项重要的人类事务,不管一个人的喜好或“价值观”是什么,他都应当真正地认识到政治本身具有大量不容置疑的优点和价值。我们会说,政治与社团或共同体(如希腊的波里斯城邦)的利益有关。不仅是抚养孩子的需要,而且还有许多其他需要(如语言的发展不能在孤立的情形下发生)使它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事业;而且,由于人类总是易于彼此伤害,每个人都必须关心政治——关心的程度则是另一回事;同时,任何社会都必然地具有某些可取的特点:公正、个人自由、安全和良好的交往等。拒绝这些特点为一个社会的优点的人将无法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中的一员:它们不是意识观念上的,而是符合逻辑推演的优点,与之相连的价值从逻辑上讲同样也为这项事业的本质所要求。①[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政治是人类的重要事务,落到实处,政治是人的重要生存事务。关心政治,就是关心社会的实质表现。关心政治就是使人摆脱孤立状态而拥有社会意识、社会诉求而成为社会人;关心政治,才可能使自己真正懂得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成员,什么是自己:从最终意义上讲,只有关心政治,人才真正成为人;只有真正的关心政治,只有人人真诚地关心政治,人才可能成为站立的人而站立地生活。因为,只有关心政治,政治才成为善业;只有当政治成为善业的时候,人才可在社会化和国家化的政治生活中配享公正,获得个人自由,构建生存的安全保障,形成人与政府、人与社会、人与社群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只有当人们普遍享有这样一些良德社会的基本优点时,人才可获得幸福的生活。

学会关心权利和权力·培养权责能力——引导人学会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实质性前提,却是人们必须具备关心权利的实际能力。因为从根本上讲,政治无论是作为一种善业还是作为一种恶业而存在,其实都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这里的“权利”,是指人的存在人权和生存权利,它是公民成为名符其实的公民的充实内容和外在标志;这里所讲的“权力”,是指社会公共权力,它包括以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为基本内容的国家权力和社会知识权力、社会经济权力、社会职能权力等权力内容的总称。权利总是属于个体所持有,而权力则总是为国家机器或社会机构所持守。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其实质是公民权利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博弈。学会关心权利和权力,最终了解、认知、掌握权利与权力的限度规律和边界范围——权利与权力的限度规律表征为:权力的边界就是权利;对于权利来讲“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权利与权力的边界范围表征为责任:权利配享的前提必须是责任,配享一分权利必须担当一分责任,反之亦然;同理,权力配享的前提也必须是责任,拥有一分权力必须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反之亦然。所以,引导人们学会关心权利和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具备权利与责任对等和权力与责任对等的能力。惟有当人人都具备了权利与责任对等能力,人才真正成为公民。

学会关心他人·培养慈爱能力——关心政治、关心权利和权力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个人的生存、自由和幸福。因而,关心社会的实质所归,是必须关心他人。所以,引导人们学会关心社会的具体表达,就是引导人们学会关心他人。

引导人学会关心他人,这是使独立的个体避免沦为孤立的个人,而成为求群、适群、合群的人。通过引导人学会关心他人而成为适群和合群的人,实际上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平等地处理各种利害关系的人。要掌握善于平等地处理各种利害关系的能力,首先需要引导人们具备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意愿、要求,并具有自主运用共同体理想来决择自己的利益行为的能力。其次应引导人们学会限度地使用自己的权利。在人的社会里,人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因而人人的权利都是有限度的,并且你的权利的边界就是他人的权利。其三是引导人们学会担负责任。因为权利构成了责任的来源,并且责任也构成了权利配享的前提条件。享有权利必须担当责任,权利与责任必须对等,这是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能够成为良德社会的普遍要求。正是这一普遍的要求,关心才有了社会的底线。社会的底线非它,即是道德,具体地讲,就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就是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升华性关心,才获得美德的诉求。所以诺丁斯指出,“关心的核心作用确实集中于人们的共同生活,集中于人们共同创造、维系和提升积极的人际关系。……关心伦理需要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它对许多传统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学的理论前提构成挑战。……虽然关心伦理重视行为的前后顺序与结果,换句话说,重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但是,它不是一种功利主义。关心伦理并不主张有一种最伟大的共同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也不主张将手段与目的分割开来。最后,关心伦理不能被冠以一种美德伦理。虽然它号召人们成为关心者,要求人们发展关心的美德和能力,但它并不将关心仅仅视为一种个人化的品质。关心伦理明确强调被关心一方的作用,它是一种关系伦理。”①[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这种关系伦理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慈善之心和热爱之情。所以,无论是谁,只有当你学会了真挚地关心他人,你才拥有慈爱的生活,你才成为一个生存、自由和幸福的人。

关心自然·敬畏地存在 教育的最终归属和最高成就,是使更多的人获得自我教育的品质、精神与力量,更多的人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真正良德的社会,一定是绝大多数人愿意把自己成就为自我教育的人,并且更多的人在用行动实施着自我教育,因为只有当人具备了真实的自我教育的诉求、意识、品质、精神和行动的力量时,他才可能以道德他律为起步而开辟出美德自律的道路来。

而真诚的关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当然也是一切伦理教育的基础。伦理教育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并把自己成就为自我教育者,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关心社会,更要学会关心自然。

引导人们关心自然,其实是引导人们对关心自我和关心社会的拓展。因为,第一,每个人都源自于自然界,并无时不接受着自然世界为之提供的各种恩惠:人是须臾也离不开自然世界的,比如自然世界的土壤,自然世界的阳光,自然世界的水,自然世界的空气,自然世界的气候,自然世界的各种资源、环境与条件,等等。第二,社会也存在于自然世界之中,并且自然世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土壤。由此两个方面,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自我和社会,最终必须引导人们关心自然。

自然即是地球和宇宙的简要表述。引导人们关心自然,其实质就是关心地球和宇宙,关心地球和宇宙的生态。关心地球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地球环境,即关心地球环境的生境化,这是学会关心社会和自我的绝对存在论前提,也是关心地球生命的绝对前提。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地球的根本任务,是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地球生命,即关心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存在。

地球环境的生境化,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存在,是以宇宙运行不失其自身节律为前提的,因而,关心地球环境的生境化和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必须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宇宙的运行,关心宇宙运行的节律化。宇宙运行的节律化的具体表征,即是地球(当然还包括其他星球)与宇宙的动态有序的循环。地球和宇宙的动态有序的循环,构成了活动的世界;并且,地球与宇宙的动态循环,是通过阳光、空气、水三者所构成的自然生态链条而实现的。在这个动态循环的生态链条上,气候是最重要的动力因子。因而从根本上讲,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地球和宇宙的最终落脚点,是引导人们学会关心气候。因为在当代人类生存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世界风险和全球危机,是源于气候失律所导致的整个世界动态循环的生态链条的断裂。所以,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自然,促进人们具备守护自然的意愿、能力与精神,其前提是引导和培养人们学会敬畏与感恩,即引导人们学会敬畏和感恩自然,因为宇宙创造了世界的律令、自然创造了地球的法则,生命创造了存在的原理,这些永远是神秘悠远的智慧的来源。

引导人们学会敬畏和感恩自然,首先是引导人们敬畏和感恩地球及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因为它给我们装备了存在的一切和生存的全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当一种生物进化到某个时期时,没有人知道它是否能生存下去,所以人类学会关心自己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同样是人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谦恭的姿态,因为自然永远不可能因为人类的成绩而降低自己: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于1922年访问日本时,在一张彩色纸上为日本学者留下了一句话:“自然是一位腼腆的女神”。在另一个场合,爱因斯坦又说“自然之神的存在是严谨的,是棘手的,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坏。”①[日]福进谦一.直言教育[M].戚戈平,要晓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00.其次是培养人们学会敬畏和感恩自然的合理性。自然按照自己的法则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让它们各有其位、各有其序,这种各有其位、各有其序的自然秩序,才是人类存在的根基和生存的最终条件,人类不能随意地破坏它,而应该心怀感恩地护卫它。其三,应该引导人们学会敬畏和感恩自然的再生力。自然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万物各保其位、各守其序的方式而再生的,或者说自然以其自身的法则规定万物必须以各保其位、各守其序的方式再生。自然的再生力是既无限、也有限。只有当人们普遍拥有这样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时,才能按照自然的法则,以安保其位和安守其序的方式去谋求人类自己的再生(即存在发展),同时也维护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能各保其位、各守其序的存在与再生。因为“现在,人类正在使用着地球给予的‘一次性车票’。在用完这种车票之前,如果带给大自然的是难以恢复的打击,这将是科学技术最大的犯罪。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人类就必须在‘知足’这一自我克制的观点下,从狭窄、危险的山麓上突围出来,否则将无法继续保持今天的自然界,人类本身也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②[日]福进谦一.直言教育[M].戚戈平,要晓武,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1.

三、引导关心的社会方法

构建激励关心的机制 在全球生存危机的当代,引导人们学会关心,应该成为民族国家存在发展的基本国策,更应该成为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任务。我们之所以将引导关心做如此定位,这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引导关心,这是最真实而普遍的人道关怀、人本关怀,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真实的生态关怀,是生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和根基性内容。其次,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虽然是从个体出发,但最终要走向社会,促进人们对社会的关心,包括对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社会的关心和对自然社会的关心。其三,只有当人有真诚的关心意识、关心品质、关心能力和关心作为时,他才获得了真实的德性与能力;只有当绝大多数人获得了真实的德性与能力时,社会才可真正获得秩序的基石。从根本上讲,运用人性的钥匙,开启关心的大门,让人与人、组织机构与人、政府与人、社会与人之间充满真诚的关心,以此用自觉,包括德性的自觉和法律的自觉来构建秩序和维护秩序,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人性尊严与光辉的柔性的社会,它才容易长治久安。

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引导人们学会关心的宏观方法,恰恰应该是构建全面激励关心的社会机制,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应该引导构建和完善全面激励人们关心的制度机制,其重心是构建或完善完全平等的政体机制,这是人们能自觉地学会平等地关心的制度基础。因为,关心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只有当人人获得了平等的权利、人格和尊严时,人们才可能学会真诚的关心。引导构建或完善全面激励人们关心的制度机制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应该引导社会完善完全平等的劳动分配制度,包括“一人只能顶一个”的平等的权利分配制度和“生有所教、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的平等的再分配制度,这是人们能够自觉地学会真诚关心的根本制度条件。二是应该引导社会完善权力分配与运作的限度机制,这是引导人们能够真诚地学会平等关心的制度保障。因为,一个权力分配无限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权力运用无限度、无节制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普遍的平等的关心意识、关心品质、关心能力和关心作为的,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敌对,包括人对社会的冷漠与敌对,和社会对人的冷漠与敌对。

其次,应该构建或完善司法公正,建立完善的司法救助机制。因为司法是立法的社会实施机制,它应该且必须成为普遍社会公正的象征,并且应该且必须成为社会张扬人性光辉、惩治假丑恶的前沿阵地。

其三,应该引导构建和完善全面人道的社会安排方式,社会安排方式是面对现有的制度和法律不能或无力解决变动不居的社会所生发出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利益冲突而采取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制度或法律的社会化应急方式。社会安排方式的基本工具,就是政策。所以,政策就是调节变动不居的社会所生发出来的新的社会问题、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基本方式,它从根本上起到激励或抑制人们的关心意识、关心品质、关心能力、关心作为的作用。

培养主体自觉的方法 引导关心,构建全面真诚的关心社会,同样要以人为首务,所以,引导关心的微观方法,最终是人本方法,即人的主体自觉方法。

引导关心的主体自觉方法,涉及许多的内容,但最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

引导关心的主体自觉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伦理敏感心的自我训练方法。伦理敏感心的自我训练,就是道德敏感心和美德敏感心的自我训练。道德敏感心的自我训练,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美德敏感心的自我训练,应该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并围绕“三给”而展开,即应学会尽己之力,尽可能给别人一点快乐;尽己之力,给别人一点关爱;尽己之力,给别人一点扶助。由此不难看出,自我训练伦理敏感心的方法,其实就是行动作为法。因为,只有通过具体而真实的行动,我们才能真正训练伦理敏感心。

引导关心的主体自觉的第二个基本方法,就是体验性生存方法。麦克菲尔在《中学的道德教育》著作中指出,进行道德教育企图不通过“情境”,不通过现实的和具体的方式都会失败。因为那样做脱离了个体经验,而个体经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人的生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感觉性生存,一是体验性生存。感觉性生存方式是一种实利关怀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的目光是向外的,追求的是获取;而体验性生存方式是一种心灵、情感、意愿、人格关怀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的目光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心灵、情感、意愿、人格的净化和自我心灵、情感、意愿、人格的丰富。所以,体验性生存是构成引导关心的主体自觉之基本方法。

体验性生存方法展开的第一步,就是学会专注。引导人学会对事物的专注,对人的专注,对变化着的人事及其生活的专注,这是培养关心的体验性生存的起步,也是引导关心的基础工作:“这种看待别人的方式是需要注意力的。你掏空自己的灵魂以便接纳你所关注的那个人。你对他不加选择,接受他的全部,只有具备了关注这种能力,你才能做到这一点。”①[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训练专注需要倾听,需要观察。因而,落实专注力的训练,就是训练人的倾听力和观察力。“没有多少东西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学的。应该允许学生们放弃某些东西。从而去学他们真正感兴趣又有热情学的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就会认真倾听学生们不同的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②[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体验性生存方法展开的第二步,就是将倾听和观察得来的东西予以内化,即予以心灵化、情感化、意愿化和人格化,以使其达及领悟之域。然后进入第三步,敞开心胸,开启博爱与慈善之门,对需要同情者施以同情行为,对需要怜悯者施以怜悯行为。由此三步曲可以看出,体验性生存方法其实也是行动方法。

引导关心的主体自觉的第三个方法,就是榜样法,即引导关心、训练人的主体自觉,应该运用榜样的力量,即以以己之力去真诚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先行者、表率者为榜样,来引导人们学会关心。这些关心的先行者、表率者,可以是现实生活者,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运用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存在命运及其未来发展的典型事迹、表率行为,来教育、引导和激励人们形成关心意识,养成关心品质,践行关心能力。

引导关心的自主自觉的第四个方法,即是对话方法。关心的前提是平等,关心的关键却是理解,因为在平等的平台上只有真实而真诚的理解,才是打开关心大门的钥匙。而对话能满足这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其次,对话的目的是获得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理解的自由和情感、意愿表达的自由;其三,基于自由实现之要求,对话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并必须深思熟虑,即必须理性、真诚地理解。正是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对话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相互了解,“对话使我们得以相互了解,这是关心的一个基础,关心他人既需要知识和技巧,也需要一定的个性态度等非智力因素。”③[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3.这种了解的训练,恰恰是拓展心理需要和兴趣范围的训练。人的心理需要范围和兴趣范围越宽广,他的对话交流能力就越强,他的自由选择度就越大,他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就越强。

Care Guidance:Cognitive Training for Ethical Living

TANG Daix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

ethics education;care guidance;people foremost;experiencing existence;example emulation

Ethics i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ere toweigh gains against losses between interestand harm is the core content.Ethical education is to unfold in the dynamic change of interest to build,under proper guidance,the ethical character,spirit,and capacity for the primary task of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care.This care guidance aims to form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humanistic equality and to develop the ability for equal rights and liabilities.Efforts should bemade in three aspects:to guide people to care for themselves so that they can live with dignity;to guide them to care for the society so that they can live with love and kindness;to guide them to care for nature so they can live in awe.Care guidancemethodsmay include ethical sensibility self training,experiencing existence,example emulation,and equal dialogue and exchange.

唐代兴,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理性哲学—伦理学。

B822.1

A

1009-9506(2014)01-0001-10

2013年11月11日

猜你喜欢

关心伦理学会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学会分享
开心与关心
学会分享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学会尊重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