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类指义的分类研究

2014-03-05陈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类

摘要:汉语的类指表达形式多样,类指的外延指向也情况各异。该文以汉语名词类指的主体形式--光杆名词短语为例,结合国内外关于名词类指的研究成果和汉语名词的语义特征,将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类指义分为种类指称类、特征概括类、显著特征类、先锋代表类、集合属性类、平均属性类、内部比较类7类,进一步认识汉语类指现象。

关键词: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类指义;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5-03

一、国内外类指研究概况

“类指”是英文generic reference的汉译,所指对象是一类人或事物。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Carlson(1977)、Chierchia(1998)、Lyons(1999)、Krifka(2004)等对类指现象进行了研究。Carlson提出英语中光杆名词就是表示事物种类的专有名词,Chierchia与Carlson观点基本一致。Lyons把类指句分为特征概括类指句(charactering statements)和种类指称类指句(kind reference)。特征概括类指句是对集合中个体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括,种类指称类指句是把整个种类看作是一个抽象的个体,即所谓的二阶个体(second-order individual),Krifka则认为种类指称类指句涉及整体意义上的集合或集合的代表性范例。

国内不少学者关注类指及相关现象,上世纪90年代前,提出了“集合”、“集体名词”、“通名”、“通指”等相关概念。黎锦熙认为普通名词的其中一类表聚多数个体而成的集合。如:国、社会、马匹、森林等。赵元任将孩子、桌椅、父母等词称为“集体名词”。徐国庆把与类指近似的现象看作是与专指名词对立的通名,即着眼于同类事物的共同性特征和不同类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而形成的泛指性名称。陈平(1987)把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整个一类事物(class)定义为通指成分,与之相对的个体(individual)称为单指成分,并细分为通指1和通指2。通指1指名词性成分代表语境中一个确定的类,如“他买了一件这种衬衫”中的“这种衬衫”。通指2指名词性成分不指称语境中任何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人或物,如例中的“衬衫”。90年代后,徐烈炯、刘丹青(1998)在吸纳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于《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地提出类指概念:类指是名词指称义的一种,名词指称义则是构成指称的重要内容。刘丹青(2002)则指出在一切名词性单位中,不带任何指称标记的NP都具有类指的指称义;类指的核心语义为非个体性。高顺全(2004)则提出了类指的核心语义为特征性。牛保义(2012)提出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认为名词的类概念源自人们对相关个体人或动物的属性和特征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形成于对个体人或动物共享属性和特征的概括和抽象。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类指的语义和句法表现以及认知等三个方面。

二、汉语名词类指义的分类

关于汉语名词类指义的分类,陈平(1987)根据汉语名词类指义的表达形式将其分为5种:“这/那”+(量词)十名词、光杆名普通词、数词+(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量词+名词。牛保义(2012)分别予以示例。王广成(2007)参照Lyons(1999)和Li(1997)的类指研究,认为作类指义的光杆名词短语主要出现在种类指称、特征概括、代表性种类指称等三种类指句中。(1)特征概括类:土豆中含有维生素C;狗有四条腿。(2)种类指称类:狗很常见;土豆最早在南美种植。(3)代表性种类:张三(看)见过苹果;老虎伤过人。种类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分类,也可以是人类认知中建立起来的概念,更可以是人为主观的界定。种类的界限随语境变化而变化。汉语的类指表达形式多样,类指的外延指向也情况各异,本文以汉语名词类指的主体形式--光杆名词短语为例,结合国内外关于名词类指的研究成果和汉语名词的语义特征,将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类指义分为如下7类,来进一步认识汉语类指现象。

(一)种类指称类

种类指称类是对整个类进行区别于其他类概念的外部描述,把整个类视为一个抽象的个体或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如a、b、c句中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发明”、“灭绝”等,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种类中的某一或任一个体事物,而为整个种类所具有。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具体来看,a句中的书籍是集体名词,具有类属义,b、c句中“电灯”和“恐龙”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谓词“发明”、“灭绝”的集体属性决定了其类属义。在类指句中,主谓宾只要有一个成分本身具有类属义,那么与之相关联的汉语光杆名词短语即被视作一个抽象的个体。d句中的“方便面”则可以理解为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有且只有所有的方便面都不喜欢吃时,d句成立。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c.恐龙灭绝了。

d.我不喜欢吃方便面。

(二)特征概括类

特征概括类则是对类所具有的性质特征的内部描述,把整个类看作是由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类性质来源于类中个体成员性质的综合、归纳、提炼。多少个体体现出来的共同性质可能成为类性质,受自在自然、人类文化背景、认知建构等多方面的影响,类性质不可能覆盖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因此,其外延是不确定的。以自然现象为例,如:a句中的“狗”指向的是未变异的健康的狗,基因突变的或者残疾缺腿的狗不属于此范畴之内;b句“鸡”的指向是母鸡,公鸡被排除在外;c句吃人不是每一只老虎的特征,按事实的比例来算可能不到10%。如果说a、b、c句尚可引入类指算确定的话,那么d句则很难予以准确限定。

a.狗有四条腿。

b.鸡生蛋。

c.老虎吃人。

d.湖南人爱吃辣。endprint

(三)显著特征类

显著特征类是把整个类看作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类性质来源于类中极个别个体成员的显著特征。a句中,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会打乒乓球的不是每一个都打得很好。打乒乓球打得好的中国人相对于13亿中国人这个群体来说很少。说这句话的认知基础是基于奥运会上中国的乒乓球经常夺冠,用奥运会乒乓球队的总体水平代表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进而上升到类指义。但我们不会说北京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或者河南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因此,显著特征类的句子存在潜在语境,b句同理。

a.中国人打乒乓球打得好。

b.荷兰人是好水手。

(四)先锋代表类

先锋代表类是用整个类代指先锋人物,类指义即类中先锋人物的行为。如a、b句中,“第一次登上月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大事件。由于完成重大事件的先锋人物阿姆斯特朗、哥伦布创造了人类史上的意义,实现了星球内外、地理意义上的突破。在此种情况下,用人类替代将创造意义的先锋人物,凸显其重大意义。

a.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

b.人类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五)集合属性类

集合属性类把整个类看作是类中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其类指义来源于类中部分具有其他共同行为的临时集合的合力。如a句“消费85亿美元的”实是春节在境外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中国人,而非全体中国人。b句“去年买了15000辆宝马的”实是去年买了宝马的德国消费者,也非全体德国人。此种情况多用于统计,用于比较在设定的某项指标上整个类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a.中国人春节境外奢侈品消费85亿美元。①

b.德国消费者去年买了15000辆宝马。

c.2011年中国人(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②

(六)平均属性类

平均属性类是一个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类,其类指义等同于类内部个体成员某项指标之和与类总数的商值。如a句中,理论上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我国每一个人的寿命数的总和/我国人口总数。b句则指美国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总台数/美国家庭总数。在a、b句中,商值不存于任何个体身上,作为一个参照值,可以为类中的个体成员提供参考依据。

a.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③

b.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电视机2.73台,但平均只有2.55个家庭成员。④

c.2003年,法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22分。⑤

d.到2020年,我省(山西省)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将减少到3个人。⑥

(七)内部比较类

内部比较类从不同纬度为类中类提供了比较。如:气温={A地气温,B地气温,C地气温……},从空间角度展开了类的比较。人={此时的人,彼时的人,……}则从时间角度进行比较。此类主要借助于“越……越……”的结构。

a.冬季,我国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b.人越长大越孤单。

综上,种类指称类揭示了类指的抽象性;特征概括类揭示了类指的具象性;显著特征类和先锋代表类揭示了类指的借代性,雷锋可以指叫雷锋的人,也可以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一类人。名词是否具有类指意义,不单在于名词本身,还在于事物所创造的意义是否能具备或承担起类指意义;集合属性类、平均属性类揭示了类指的可创造性;内部比较类揭示了类指的多纬度性。随着类指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将得到解释。

注释:

①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china/2013-02-

23/content_8328603.html,截止到2013-02-10.

②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1/17/c_122595592.

htm,截止到2013-02-10.

③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

838652.htm,截止到2013-02-10.

④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23/content_51

27742.htm,截止到2013-02-10.

⑤http://gb.cri.cn/321/2004/03/26/155@110430.htm,截止到2013-02-10.

⑥http://www.sx.xinhuanet.com/jryw/2012-05/16/content_2523

8553.htm,截止到2013-02-10.

参考文献:

[1]陈俊和.试论现代汉语指称分类系统[J].兰州学刊,2009,(1).

[2]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3]董秀芳.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10,(1).

[4]高顺全.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5]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5).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业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语用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11SZYTD20)。

作者简介:陈宇(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湖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类
2021年本刊分类总目录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星星的分类
我给资源分分类
垃圾分类不能有“中梗阻”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