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4-03-05林宏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深入阅读兴趣

林宏亮

摘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更多的阅读课外书。这也是语文的特点所决定,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语文实践来实现。

关键词:阅读;兴趣;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4-02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更多的阅读课外书。这也是语文的特点所决定,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语文实践来实现。而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扩展。而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积极推荐优秀读物,交流阅读成果,多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地汲取知识营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从小培养爱读书的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

三、多读书,读好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五、多举办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演讲大赛、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讲演中读,在故事中读,还可在展示中读。每月展出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卡片(阅读卡片按周完成,内容包括五个成语、两首古诗的题目、两篇文章的题目),中年级同学的手抄本(内容含词语归类、名言谚语积累、古诗、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高年级的手抄报。这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水平。在推荐学生阅读刊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应主要推荐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读物。那么哪些读物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呢?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符合这些教育要求的读物,首先在内容上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强、进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读物。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它能有效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只要多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入阅读兴趣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