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创建

2014-03-05丁玉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职业化高职院校

摘要:本章以职业化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切入点,探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途径,重点研究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旨在构建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摇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01-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呈现出诸多创新的发展趋向,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然而班级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学校管理部门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功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学校内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因此,探索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都是十分必要的。推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创建德育特色班级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德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优化学校班级管理,丰富学校班级文化内涵,发展学校办学个性的有力举措。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自觉探索意识,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而呈现为“泛校园文化”特征,缺乏“职业”特色,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职业气氛缺失。据调查,高职毕业生从熟悉的校园来到陌生的企业,缺乏职业素养,对企业文化产生种种不适应,表现在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这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特点,频繁跳槽或被迫辞职,造成了人们对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怀疑;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的工作进程,所以在招聘时往往会青睐有实际工作经验者。因此,为缩短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文化互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创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主要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走的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这个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突出职业特色。

1.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生源来自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这些学生大都经过升学挫折存在自卑心理。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可以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找回自信,重新确定人生坐标,树立理想抱负,并在职业文化的熏陶中养成做人做事的良好道德品行,以及适应职业生涯的健全人格和素质。

2.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学制所限,在课堂中不可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补充,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搭建各类培训、交流、考证、竞赛等平台,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创新教育、能力实践等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释放学生的潜能,进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班级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特色,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处事能力相对较弱,有的甚至很难与人沟通相处,更害怕走上社会。而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普遍看重实际能力和合作精神。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引进企业精神、行为、制度文化,开展与企业多领域的交流互动,既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企业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各方面的才干,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

1.环境引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通过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奋发上进,实现自身价值。同样,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应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力量,它能使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2.管理接轨。班主任、辅导员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我们把学生包装成某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在班级通过模拟管理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值班经理轮岗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进行晨会制,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3.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企业是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操作规程、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都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符合某一专业实际的班规,根据可能专业岗位制定具体班级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在学校各种纪律的基础上,通过具有某一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班级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受职业化的制度教育,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就业环境。

4.课堂渗透。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重视学科教学渗透。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任课教师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班内已经形成的班组为项目组织教学活动,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间有序竞争,营造赶超氛围,提高学习成果。并且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班级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5.活动对接。班主任、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的集体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班级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创建“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评选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裴荣杰.环境育人与班级建设[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沈春英.相信自己做最好的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7-240.

[5]罗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05).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13053)。

作者简介:丁玉梅(1979-),女,讲师,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职业化高职院校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