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三位一体”模式

2014-03-05徐兰周宝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基础知识创新能力

徐兰+周宝同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方法,调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结果表明:①学生个体创新基础薄弱,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技能;②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忽视学生个性培养;③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积极性;④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结合现行导师制提出“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旨在夯实学生创新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努力为提高高等院校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地类;创新能力;现状;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55-03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民族需要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大学生是我国创新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2]。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为此,诸多学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针对具体专业、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待继续深入。地理学科教育属于高等理科教育,是发展综合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依托和源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学科。因此,掌握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超出教材和讲授范围的、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操作、新方法,或是发现、发明新颖独特事物的能力[3]。笔者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

(二)问卷发放与样本选取

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09份,回收率达88.9%。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达97.8%。样本在四个年级里按人数比例和群体差异发放,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表1)。

(三)创新能力调查指标体系

此次调查旨在掌握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三方面。问卷基本结构如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个体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技能

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立体的结构知识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4]。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5]。地理学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背景,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学习方面,75.25%的同学认为目前最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其次是综合素质和数理基础知识学习。而在获取相关创新信息方面,多是被通知型,极少数会主动获取。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基础知识不丰富,主动获取科技创新信息的意识淡薄、途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创新对学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难于发现新问题,缺乏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创新认知差和技能的缺乏。受访者中仅有四分之一参与过创新实践活动,参与比例小且力度不大,性质和级别不高,多集中在校级和院级层面。参与角色和形式多样,多为查阅搜集资料、活动组织策划、数据统计分析等环节,这些分化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导致学生出现整体创新思维缺乏、自信不足和技能缺乏的普遍性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课堂传授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多方面的需求[6]。60.50%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欠丰富、忽视个性培养已经是专业课程学习中阻碍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还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方面。不同学生对不同培养方式喜好程度不同,65%以上的学生喜欢创新实验课、小组讨论、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培养方式,而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参加科研项目、案例分析与听讲座报告、课堂教学等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较热衷于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学生缺乏必要的选择权利,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知识,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不浓厚,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致力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7]。通过调查发现,二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实行的教学模式并不十分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性不明确,促使学生对其认同性不强。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题目内部选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赋分和权重[8]。对目前学院开设的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选项有:很实用、实用、一般、不太实用和不实用,分别赋10、8、4、2和0分,十个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赋相等权重0.1。对大学四年课程设置评价选项有: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10、8、4、0和0分,四大课程设置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赋相等权重0.25。参照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9],确定大学生对课程设置评价等级,85~100为优,75~84.9为良,65~74.9为中,55~64.9为及格,55分以下为不及格。对现行课程设置综合得分的计算模型:Sij=10×■Qjp×Cjp/M

计算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比较赞同,认为其对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程度大,特别是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得分均在79.17以上,处于良好等级。相反,毕业论文训练作用则明显不足。在对学校培养方案中大学四年课程模块设置方面,专业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得分最高,而与一般认识有所差异的是通识教育模块得分最低,仅处于及格阶段,这可能与学校过多强调公共课程而缩少对专业课程课时安排关系密切,使得学生对通识课程教育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endprint

(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

1.限制因素。如上所述,60%以上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而学校缺乏良好创新氛围和实用技能指导成为校园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高的最普遍因素。

2.激励因素。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意愿,而且目的很明确。在进行互评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参与创新活动都是为将来发展做打算,比如接触社会、就业考研、发表论文和发展人脉等。当然,具体的个人收获也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动力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50%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34.25%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导师制下的“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地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结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1.改革课堂讲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理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并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使师生、生生互动,从而逐渐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10],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较为优化的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学习,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基础知识为铺垫,专业知识为主体,文理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训练。

(二)以自主研究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目前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够获取的科技创新类信息有限,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则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导师会有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科研信息,并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是否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创新的挑战、乐趣和成就,这对于学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在完善相应评价体制的基础上,将实践引入教学,鼓励学生敢与实干,培养创新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束后进行地理分科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之后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实践参与,并能够通过组织管理部门的审核;指导学生独立设计毕业论文,根据已有内容资料进行论文实验和撰写。当然,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与学的环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育实习或者其他实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提高创新技能

1.完善创新活动规定,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为保障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常年持续开展,学校、学院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定,如课题申报指导、项目启动经费拨付、指派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实验室等,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技能。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自信心不高的情况,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校方力量加大宣传,组织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平台上施展才华,这不但能鼓励学生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校创新氛围,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长效创新科技成果的队伍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广平,夏兴友.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0,(3):128-129.

[2]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12.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5]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0):23-27.

[6]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95-96.

[7]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3-25.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61.

[9]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Y005);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徐兰(1989-),女,陕西商洛人,硕士,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壤环境。

通讯作者:周宝同(1964-),男,天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及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研究。endprint

(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

1.限制因素。如上所述,60%以上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而学校缺乏良好创新氛围和实用技能指导成为校园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高的最普遍因素。

2.激励因素。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意愿,而且目的很明确。在进行互评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参与创新活动都是为将来发展做打算,比如接触社会、就业考研、发表论文和发展人脉等。当然,具体的个人收获也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动力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50%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34.25%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导师制下的“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地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结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1.改革课堂讲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理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并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使师生、生生互动,从而逐渐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10],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较为优化的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学习,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基础知识为铺垫,专业知识为主体,文理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训练。

(二)以自主研究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目前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够获取的科技创新类信息有限,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则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导师会有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科研信息,并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是否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创新的挑战、乐趣和成就,这对于学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在完善相应评价体制的基础上,将实践引入教学,鼓励学生敢与实干,培养创新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束后进行地理分科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之后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实践参与,并能够通过组织管理部门的审核;指导学生独立设计毕业论文,根据已有内容资料进行论文实验和撰写。当然,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与学的环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育实习或者其他实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提高创新技能

1.完善创新活动规定,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为保障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常年持续开展,学校、学院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定,如课题申报指导、项目启动经费拨付、指派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实验室等,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技能。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自信心不高的情况,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校方力量加大宣传,组织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平台上施展才华,这不但能鼓励学生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校创新氛围,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长效创新科技成果的队伍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广平,夏兴友.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0,(3):128-129.

[2]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12.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5]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0):23-27.

[6]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95-96.

[7]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3-25.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61.

[9]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Y005);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徐兰(1989-),女,陕西商洛人,硕士,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壤环境。

通讯作者:周宝同(1964-),男,天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及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研究。endprint

(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

1.限制因素。如上所述,60%以上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而学校缺乏良好创新氛围和实用技能指导成为校园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高的最普遍因素。

2.激励因素。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意愿,而且目的很明确。在进行互评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参与创新活动都是为将来发展做打算,比如接触社会、就业考研、发表论文和发展人脉等。当然,具体的个人收获也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动力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50%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34.25%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导师制下的“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地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结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1.改革课堂讲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理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并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使师生、生生互动,从而逐渐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10],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较为优化的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学习,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基础知识为铺垫,专业知识为主体,文理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训练。

(二)以自主研究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目前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够获取的科技创新类信息有限,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则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导师会有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科研信息,并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是否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创新的挑战、乐趣和成就,这对于学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在完善相应评价体制的基础上,将实践引入教学,鼓励学生敢与实干,培养创新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束后进行地理分科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之后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实践参与,并能够通过组织管理部门的审核;指导学生独立设计毕业论文,根据已有内容资料进行论文实验和撰写。当然,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与学的环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育实习或者其他实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提高创新技能

1.完善创新活动规定,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为保障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常年持续开展,学校、学院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定,如课题申报指导、项目启动经费拨付、指派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实验室等,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技能。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自信心不高的情况,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校方力量加大宣传,组织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平台上施展才华,这不但能鼓励学生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校创新氛围,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长效创新科技成果的队伍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广平,夏兴友.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0,(3):128-129.

[2]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12.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5]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0):23-27.

[6]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95-96.

[7]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3-25.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61.

[9]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Y005);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徐兰(1989-),女,陕西商洛人,硕士,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壤环境。

通讯作者:周宝同(1964-),男,天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教学及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基础知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清律的基础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掌握基础知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