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实施对提高新疆民族学生素质的应用研究

2014-03-05张瑞邢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张瑞+邢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差异教育模式的探索,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针对提高新疆民族学生素质,如何将差异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探索其有效实现途径。差异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其独到之处,是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法;少数民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46-02

差异教育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真考察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性质等特点,研究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激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良好发展。这一教育模式认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学习成绩对于一个学生更重要,并且还注重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

西部大开发,建设新疆需要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但由于民族差异、语言差异、教育差异等因素导致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在新疆地区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关系到新疆经济建设与繁荣、地方的安定与团结。本文主要从承认民、汉学生存在普遍个体差异的现实出发,通过民、汉平行班汉语授课的教学实践,在合理实施差异教育模式的同时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实现形式,力图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个教学实践的同时,差异教育模式的合理实施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进行合理地评估,从根本上改变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

一、新疆地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

1.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薄弱,容易产生学习障碍,这种情况尤其在新疆南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入学的学生较为普遍,虽然民族学生经过一年的汉语言预科学习,但是绝大部分民族学生在三年级时仍然存在汉语言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中小学基础知识欠缺,底子比较薄,知识内化程度不高,辐射面窄。

3.多数学生情感、情绪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4.学习态度与方法不够正确,学习过程中易于产生偏激的、狭隘的情感或情绪。

5.多数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主观上强烈要求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对知识讲究实用性。

6.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实践意愿。

7.民族同学之间往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较为牢固的互助团队。

二、差异教育模式整体架构的建立

(一)建立差异教育模式的实施载体,并对实施方式与过程进行设计

对含三年级及以上的民族班和含二年级及以上的汉族班专业课培养计划提出整改与修订方案,选择阶段性课程、先后相关性课程、非相关性课程等设计载体,确定民、汉平行班关系,对民、汉平行班进行合班汉语授课,通过差异教育模式实施过程的合理设计,达到民、汉学生的相同教育培养目标。使得民、汉学生素质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从而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对预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较长时间的教学阶段中不同民族学生会以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个人兴趣等因素结成相对稳定的“组群”,通过汉语合班授课,在教学中探索并实施适合差异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差异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组群”的个体性差异,在教学中作出积极应答,研究每个学生“组群”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激励每个学生“组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的发掘学生“组群”的优势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良好发展机会。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基于考核成绩分布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而进行的策略建构,以期对学生评价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差异性学生评价的开展。目的是合理的评价差异教育模式下,学生素质提高的状态及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情况。

三、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合理的差异式教学方法

1.基础理论教学实施无差异教学,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知识体系个别特征的具体反映。实现此过程要求在教学中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深入讲解、讲透,进行无差异教学,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知识体系的各部分具体特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整体反映——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此过程,要求在教学中,将基本概念与概念之间、基本理论与理论之间、概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透,重在理解、认知与构建。

(3)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所学知识体系的各部分具体特征及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反映进行回忆与再现。实现此过程,要求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概念与理论解决实验现象或实际问题,同时应以针对性强的习题、作业、实验等为辅助手段,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表象建立完整的感性认识。

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逐渐的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实现对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此阶段,要求在教学中,从较高的层次上去揭示同类现象、概念、理论等共同特征的本质反映,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对揭示客观规律的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结对子”,自发形成学习“组群”。从此阶段开始,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并迅速拉开距离。针对同一班级、同一课程而言,此时应及时采取有目的、分层次的差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针对具体情况将学生按学习情况分为:高、中、低等若干个“组群”。endprint

(2)就同一教学内容对各“组群”学生提出有差别的不同要求和标准,如理解、基本掌握、掌握。

(3)课后练习及作业应有差异性与分工,在重视基本理论与概念掌握的基础上,在作业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差别对待。同时,由于中、低“组群”学生的好胜心理及中、低“组群”学生对高“组群”学生所达到境界的渴求,适当采取激励措施以激励中、低“组群”学生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尝试完成高“组群”学生应完成的较难习题科目,激励高、中“组群”学生对低“组群”学生的辅助与指导,从而使各“组群”之间产生良性互助的学习风气。

(4)提倡辅导、补救课堂学习遗留问题,尤其是教学重点及难点,注重“组群”之间互助的力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组群”实施具有明显差异的辅导与补习,同一教学内容对各“组群”学生提出有差别的不同要求和标准,要求高、中“组群”学生对低“组群”学生的辅助与指导,并以低“组群”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反馈,记入激励高、中“组群”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中。

(5)重视实践活动、教师科研活动中学生个体表现出的“另类”差异性,原有高、中、低等若干个“组群”在实践活动中会发生较大转换,各“组群”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各“组群”内部学生个体之间出现的与理论学习表现相反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地激励可以使中、低“组群”内部出现分化,而分化的个体将带动整个“组群”向良性方向发展。而高“组群”中分化的中、低份子很易于被“组群”的力量所“共同化”。

(6)建立差异性的学生考核体系。设置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绩效成绩、调查问卷、设计性大作业、开卷式综述等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高、中、低“组群”学生实施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用于准确地衡量学生客观的学习情况。考试题目还可设选做、必做题,选做题可设置适当差别的差额形式。

(7)由差异性的学生考核体系可以建立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结果。高、中、低“组群”数量的变化、“组群”内部人员分布、学生考核成绩分布状况、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效果等指标,均可以转化为统计数据指标,因而可以较好的用于分析、判断某阶段差异教育模式实施的效果与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与效果。

3.探索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出发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激励他们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脑,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及优势。从以往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到现在以塑造合格人才为目标,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作为教学主导思想,逐步激发学生由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转化,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差异,力求平均发展的缺陷,改变了传统的优生、学困生的概念,认为每个人均是可造之才。但是这种激励机制还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

4.探索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位点,在差异教学中进一步升华,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选择具体实践切入点,使理论很好的与实践结合并对实践活动进行有益地指导,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增值,实现学生将知识体系由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的飞跃,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教师科研工作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较好载体,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不易于大范围开展工作,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实施。在一般性实验活动中,各“组群”内部的差异性变化往往不够显著,虽然也会产生“共同化”的效果,但是由于“组群”内部分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不够显著,因此实践活动的时效与难易度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在探索素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过程中,实行差异教育模式,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差异教育模式的实践,可以实现民、汉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效果的“趋同化”,整体上民、汉学生成绩整体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教学活动建立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有利于增进民、汉学生的友谊和感情,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习技巧、方法的交流,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整体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邢军,王德萍,张瑞.差异教育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9-40.

[2]邢军.浅谈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3,(1):42-44.

[3]刘军,邢军.差异教育模式在民族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2,(3):73-74.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Y2012-22资助。

通讯作者:张瑞(197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