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培养

2014-03-05宋君龙李红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宋君龙+李红艳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学习驱动力缺乏的原因,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增强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教育;学习驱动力;精英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TH133;TP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7-0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大小可以用高等教育入学率这个量度直观地表现出来。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以适龄青年(18~22岁)的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适龄青年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Elite)阶段;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Mass)阶段;入学率在50%以上则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Universal)阶段[1]。从一般意义上讲,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此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被当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从量的角度看,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低于15%的发展阶段,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只是少数人。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多的人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从质的角度看,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入学机会受出身、天赋等条件的制约,关注的是培养对统治阶层有利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胜任未来的社会精英角色做准备。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教育的重心在于造就专业技术人才。从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来看,由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扩大是朝向解决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一次迈进[2]。

自1999年政府确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连续几年持续保持上升趋势,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质量和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5%,2000年为11.3%,2001年为13.2%,2002年为15.3%,2003年达到17%,2004年为19%,2005年为21%。换句话说,我国已于2002年提前8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的国家,学生数量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将是最为重要的,但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将同时面临学生数量增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属性与理念、制度与组织行为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3]。

未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学分制是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所谓学分制,即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4]。学分制是相对于以前学年制的,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弹性学制下学生修满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才可以申请毕业。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所谓的学分制。但是,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学分制改革只能称之为“形式上”的学分制,尚未在“内容”上完成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所以改革也存在不少的后续问题。笔者经历了美国和中国的学分制,给予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样实行学分制的美国,所有的学生上课非常认真,而且在图书馆、草地上,甚至在教室的走廊上到处是席地而坐的学生在认真地学习。而看到在同样实行学分制的中国普通高校,感觉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表现为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具体的一些行为包括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恋爱解闷、不屑参加学校班级活动、缺课、旷课、酗酒。这些行为在现今的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尤其缺课、旷课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已经算得上家常便饭。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部分高校不彻底的学分制导致的学生学习驱动力不足导致的。我所在的美国的高校,其学分制是没有补考和清考的,而且与学生的学费挂钩。因此学生如果不能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就必须重新学习,也就必须重新交相应的学费。由于没有补考和重修,教授可以保证该门课程及格所必须的最低要求,而且不同年级之间的成绩是可以比较的。而我国部分高校的学分制改革,以单纯的制度引入为主要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分制外在制度的建设上,而对不同语境下学习自由内涵把握不够,既没能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也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制约保证教育质量,致使学生的毕业率大大降低,甚至最终不得不采用“补考”、“清考”等方式促成学生毕业,倡导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5]。

那么如何增强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就成为了各个学校、所有的老师和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的学者建议从学生需要方面对学困生学习动力进行引导[6]。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几方面培养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些建议[7]。高等教育的三个元素就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因此,下面以这三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问题。要加强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学习驱动力,不仅要从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即内驱动力;还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完善学分制等制度因素的外驱动力。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且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大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合理引导是整个驱动力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每个人都有,只是强弱程度不一。教师要做的就是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如何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呢?首先,这部分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缺乏信心,但是教师的期望、信任和鼓励可以让他们消除怀疑,树立自信,勇于追求成功。其次,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在哪里并不重要,现在在哪里也不重要,关键是未来在哪里。只有确定了未来自己想去的方向和目的地,才能让现在走对路。最后,采用具体化的技术,将学生未来的梦想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未来的成功形象在他们脑中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加深印象,这样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endprint

2.激发学生的自信。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生命潜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不应该依据过去或者是某一些事情,而对学生做出定论,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只有教师相信学生可以教育好、发展好,有潜能可以挖掘,才能实施激发潜能的教育。一个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激发潜能的教育也是多样的。潜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力,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成功理念:和自己比,做最好的你;和昨天比,做发展的你;和他人比,做独特的你。

3.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该说的道理都说了,学生也都知道,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或者根本不去做。这些学生怎么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属于意识层面,我们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控制,而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大部分是受潜意识在控制。要将意识层面的思想转化为行为,还需要改变潜意识里不合理的心态和观念。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改变和优化潜意识的能力。潜意识有两个工作原理:一是观点多次重复,就会接受;二是信仰的一切最终都会实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既蕴藏着成功与创富的力量,同时又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程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教育中要运用积极暗示帮助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进行自我积极暗示,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就是自我激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不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只能发挥自身潜能的10%~30%,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则能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每天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很不错,我会成功”等类似的积极暗示,坚持下去,多次重复,潜意识就开始接受这个观念和信息,慢慢变成信仰,潜意识就会调动无穷的生命潜力和无限的智慧,去实践你的想法。

二、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方面积极性,大胆尝试,开拓创新。积极引入多媒体、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更新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具、挂图、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和所教授内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广阔空间。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以提高他们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生动教学,以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学生需求。

三、学校方面

完善学分制及其配套制度,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让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目前,各高校的重修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跟班重修、组班重修和个别辅导。无论何种重修方式,必然与原来的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安排存在冲突。而补考和清考又导致了考核要求的逐渐降低。因此,各高校应该从教育质量的稳定和大众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继续完善学分制,取消补考和清考,另外对重修设定严格的要求以及经济上的要求。这样对可以严肃学生在选课时候的盲目性,根据他们的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课程,而且由于相对稳定的教学要求消除了学生蒙混过关的期望,从而变压力为动力。从制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驱动力。并且学校需要建立适度的淘汰机制。适度的淘汰机制是维护一个系统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学生学业预警制和淘汰制。学校规定,在每一学年,如果学分达不到基本要求,必须留级,达不到最低要求,予以退学。

参考文献:

[1]Trow,M.,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1973.

[2]周红安.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24-27.

[3]张炜.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3):13-15.

[4]姚利民.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I4.

[5]肖云,郑有飞.行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86-90.

[6]焦雄英,赵华新.从需要方面对学困生学习动力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1):14-15.

[7]曹秀丽,何培玲,赵冰华.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13,(5):186,199.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