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的宏观制导

2014-03-05苏彦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

苏彦新

摘要:从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上看,构成要素有专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学校是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观念与意识、制度与机制、教师与学生、尝试与试验、课内与课外、课程与课型、时间与空间、管理与评价等八个面方论述了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的宏观制导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宏观制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1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亦即主体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乃至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如果你打开电脑,在百度网页搜索栏内打上“主体性教育”,你会找到数以十万计的与此有关的内容与文章,足见“主体性教育”被受人们关注的程度。然而,说起主体性教育,教育专家们大多从主体性教育的原则、理论上大谈而特谈,而一线教师则又多是在具体的课例上谈主体性教育的操作方式。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学校。

既然学校在主体性教育中处于实施者和管理者的位置,那么教育理论界就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应该作为一个课题认识它、研究它。本文则正是寄予此意,想从八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下学校作为实施者和管理者,如何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的发挥它的宏观制导作用。

一、观念与意识

观念和意识是任何一种行为的先行者。一方面,作为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领导层必须对主体性教育理论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层对主体教育的理论观念认识不够,他就不会产生实施和推动主体性教育的意识和行动。另一个方面,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学校也必须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原则和观念,只有让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原则、观念深入教师的意识,才能使主体性教育在具体的操作者中得到具体的实施。

二、制度与机制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或实验的推行,都不能离开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首先学校要拿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或方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和运作体系。而要确保这个机制的正常运转,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如在实施主体性教育上,学校在出台一个具体的方案、一个可行的模式后,应该对实施主体性教育改革的每一个层面建立相应的运作规范和标准。

三、教师与学生

前文已经提到,教师与学生是主体性教育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在制度、规范、评价标准的拟定上,教师和学生哪个因素都不能忽视。学校既要考虑教师在主体性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在主体性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当然,主体性教育不仅包括主体性课堂教学,它包括学生学习、锻炼、活动与成长的方方面面。

四、尝试与实验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不应当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善于从小处着手,从局部开始,通过不断尝试与实验,总结成败,而后逐步展开。这可以说是学校对实施主体性教育在速度和进程上的制导。

五、课内与课外

主体性教育既然包括学生学习、锻炼、活动、成长的方方面面。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就要关注课内与课外。对于课内的关注,有关此方面的理论相对广泛,同时本文将在“课程与课型”一节中提及,这里不再累述。对于课外,作为学校应给予与一定程度的关注。主体性教育在课外,包含的方面很多,矛盾冲突复杂。比如学生的课外预习、巩固与各学科作业的冲突问题、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与周期问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及参与班级、学校管理的媒介与平台问题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宏观制导,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六、课程与课型

学校对课程与课型的宏观制导在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方面,学校能否规划课程的设制,能否开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主体性教育改革的深度。在课型方面,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科,确定不同的课型,如课文课中的“阅读课”、“字词课”、“讲读课”、“作文课”等;数学课中的“讲解课”、“习题课”、“训练课”等。不同的课型,对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对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亦有不同的要求,其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也是有区别的。对此学校应在教学常规中提出明确要求。

七、时间与空间

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时间。比如学生预习、复习需要时间,学生完成课外作业需要时间,学生参与课外小组活动需要时间,等等。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待各学科作业的时间上、总量上拿出一个规范性的要求,对学生的活动与实践有一个学期上总体安排,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余才能有自己的时间,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空间,一方面是指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与环境,如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设施、场地等;另一方面是指学校为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所提供的媒介平台,即学校为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所能提供的师资、组建的活动组织等。学校要发挥出在主体教育过程中的宏观制导作用,就不能不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

八、管理与评价

管理和评价是学校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发挥宏制导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管理上,体现在计划、检查、指导、评比、总结以及考评、奖惩等一系列过程之中。对实施主体性教育也不例外,要确保主体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计划,而且每一个层次都要有计划。这里的“评价”其实也是管理的一个方面或者一项内容,但一个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在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中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能够反映教师和学生活动和行为要求的评价标准,同时制定适应实施主体性教育要求的评价方式。因而将评价列于管理之外,以引起主体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们足够的重视。

当然,学校在对主体性教育实施宏观制导上,绝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八个方面,而且这八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并非严密,我们还要对此进行更为广泛、科学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