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4-03-05刘永建张景富常瑛胡庆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应用型

刘永建+张景富+常瑛+胡庆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探索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办学特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00-02

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掀起了教育发展的新的热潮,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这一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这一转向也意味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点

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专业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起能够将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道德感、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外,还要充分考虑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层次,主要以地方高校为主,以为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服务宗旨。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上,应当在满足地方特殊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下工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习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终生需求,本科专业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摒弃“成品”教育及终生“够用”的落后观念。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变化和未来职业的不固定性,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人才供需变化,要求毕业生在工程领域里有较宽的适应性。(3)现代工程突破了纯粹的专业范围,需要综合组织管理、经济、社会等复杂因素,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念。我们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是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这一目标内涵包括综合素质层面、知识结构层面和能力素养层面要求非常具体,落实到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

2.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位。(1)强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掌握应有的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2)重创新能力。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充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减少课内授课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研究型、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设立创新实验室,扩大实验室开放,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对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1.加强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为教师创造工作实践锻炼的机会,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学习的机会、专业发展的机会,使教师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试讲,并且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传承有继的师资队伍。

2.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引进和补充必然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就师资整体而言,主要是“双师型”在学校所占的比例,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实践(实验)指导教师的质量和数量。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使优秀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健全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办学特色,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高等教育是分层次、分类型的,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结构中谋求应有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在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西方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服务社会,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高校在实施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决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高校必须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实施特色办学战略,需要高校主动地追求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最终能够以特色促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声誉,以特色求得自身更大发展。

作者简介:刘永建(1955-),男,辽宁辽中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