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变式训练策略

2014-03-05钟艳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变式训练中学数学教学

钟艳莉

摘要:变式训练,其意义在于通过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原命题的合理转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掌握能力。作为一门抽象理论与心智技巧高度融合的学科,数学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通过发散性思维去开拓学生解题思维,通过变式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变与应用能力。对于变式训练而言,是通过恰当合理的变式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即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95-02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后,再通过变式训练,改变数学概念的某些条件,带领学生来建筑该数学概念的等价变式,并通过等价变式的推理与应用,反过来提升对于原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数学概念自身的抽象逻辑性,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对其有着基本认识后,再进行挖掘概念的内涵。变式训练是通过把概念放进一定关系与条件下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的目标。

一、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案例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决定了其思维逻辑性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概括能力,才能对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去挖掘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拓展数学概念的外延。基于此,通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例1:对一元一次方程ax=c解的讨论。在此案例中,可以通过解方程来切入:

解方程:2x=4,则x=2.在此原题中,可以插入变式训练,如:变式①2x=0,x=0;②0x=4,方程无解;③0x=0,x为任意实数。

可以看到,通过这三种变式的讨论,只要改变一元一次方程中a、c的解,则方程解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学生在对方程ax=c进行讨论时,也就会对其概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即:当a≠0时,x=■;当a=0,c≠0时,方程无解;当a=0,c=0时,x为任意实数。

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案例

中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先理解数学定理,才能进一步去应用与发挥。所谓数学定理,是指由定义、公理和其他已知的正确命题经过逻辑推理证明确认其真实性的命题。数学定理包括学生学到的各种数学定律、数学公式与性质、数学法则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变式训练可以通过对公式定理的各种推导与演练,来加强学生对于定理各条件因素的理解。在不同条件的变化中,学生可以借由自身的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对数学定理进行类比、运算与归纳。这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思路延展性,强调了不同变式对数学定理的各种证明,通过对定理进行条件与结论的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定理的使用区域,定理的应用方法有更透彻的理解。最终达到学生对于数学定理的内存关系把握,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数学定理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例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见下图:

已知: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CD垂直于AB,BE垂直于AC,垂足分别为D、E,∠l=∠2.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对于这类问题而言,学生会先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也就会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整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中只要证明了AB=AC,那么就可以得出△ABC为等腰三角形。这种思维属于常规性解题思维。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数学定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再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来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任何出题的条件都是有用的,通过观察图形,学生集思广益,想到三角形中一个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顺利把问题从证明AB=AC过渡到了如何来证明∠ABC=∠ACB。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这两角相等。首先,学生先想到的是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其次想到了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定理。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变式训练有效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即举一反三,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定理与公式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灵活的思考能力。

三、变式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案例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题海战术是常见的教学手段。立足于以多胜少、记典型题等角度,学生在大量的解题训练中身心俱疲,容易陷入低效、低质的怪圈。而且长期这样的题海训练会让学生看见陌生题目,就先想自己有没有做过,长期以往,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只会找熟悉条件,按书本与训练中所教的方法来做题。而变式教学从变式设问中开始思考,通过对同一题的条件转换,帮助学生分析数学规律,找出解题方法,减少学生遇到新题型就盲目用解过的方法去套的现象,达到改变学生数学思维僵化状态的目标。

例3: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变式①: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则可以得出下表:

(1)请以上表数据,写出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写出的反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变式②:已知y与-2成反比例,当x=4时,y=3,求当x=5时,y的值。

从以上两个变式中可以看出,变式①是通过对原题进行条件变换,把原来的文字描述,变成表格形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研究数据的变化求解反比例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值。而变式②则是直接把x-2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整体性解题思维能力。endprint

摘要:变式训练,其意义在于通过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原命题的合理转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掌握能力。作为一门抽象理论与心智技巧高度融合的学科,数学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通过发散性思维去开拓学生解题思维,通过变式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变与应用能力。对于变式训练而言,是通过恰当合理的变式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即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95-02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后,再通过变式训练,改变数学概念的某些条件,带领学生来建筑该数学概念的等价变式,并通过等价变式的推理与应用,反过来提升对于原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数学概念自身的抽象逻辑性,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对其有着基本认识后,再进行挖掘概念的内涵。变式训练是通过把概念放进一定关系与条件下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的目标。

一、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案例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决定了其思维逻辑性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概括能力,才能对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去挖掘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拓展数学概念的外延。基于此,通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例1:对一元一次方程ax=c解的讨论。在此案例中,可以通过解方程来切入:

解方程:2x=4,则x=2.在此原题中,可以插入变式训练,如:变式①2x=0,x=0;②0x=4,方程无解;③0x=0,x为任意实数。

可以看到,通过这三种变式的讨论,只要改变一元一次方程中a、c的解,则方程解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学生在对方程ax=c进行讨论时,也就会对其概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即:当a≠0时,x=■;当a=0,c≠0时,方程无解;当a=0,c=0时,x为任意实数。

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案例

中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先理解数学定理,才能进一步去应用与发挥。所谓数学定理,是指由定义、公理和其他已知的正确命题经过逻辑推理证明确认其真实性的命题。数学定理包括学生学到的各种数学定律、数学公式与性质、数学法则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变式训练可以通过对公式定理的各种推导与演练,来加强学生对于定理各条件因素的理解。在不同条件的变化中,学生可以借由自身的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对数学定理进行类比、运算与归纳。这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思路延展性,强调了不同变式对数学定理的各种证明,通过对定理进行条件与结论的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定理的使用区域,定理的应用方法有更透彻的理解。最终达到学生对于数学定理的内存关系把握,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数学定理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例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见下图:

已知: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CD垂直于AB,BE垂直于AC,垂足分别为D、E,∠l=∠2.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对于这类问题而言,学生会先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也就会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整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中只要证明了AB=AC,那么就可以得出△ABC为等腰三角形。这种思维属于常规性解题思维。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数学定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再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来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任何出题的条件都是有用的,通过观察图形,学生集思广益,想到三角形中一个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顺利把问题从证明AB=AC过渡到了如何来证明∠ABC=∠ACB。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这两角相等。首先,学生先想到的是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其次想到了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定理。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变式训练有效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即举一反三,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定理与公式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灵活的思考能力。

三、变式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案例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题海战术是常见的教学手段。立足于以多胜少、记典型题等角度,学生在大量的解题训练中身心俱疲,容易陷入低效、低质的怪圈。而且长期这样的题海训练会让学生看见陌生题目,就先想自己有没有做过,长期以往,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只会找熟悉条件,按书本与训练中所教的方法来做题。而变式教学从变式设问中开始思考,通过对同一题的条件转换,帮助学生分析数学规律,找出解题方法,减少学生遇到新题型就盲目用解过的方法去套的现象,达到改变学生数学思维僵化状态的目标。

例3: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变式①: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则可以得出下表:

(1)请以上表数据,写出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写出的反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变式②:已知y与-2成反比例,当x=4时,y=3,求当x=5时,y的值。

从以上两个变式中可以看出,变式①是通过对原题进行条件变换,把原来的文字描述,变成表格形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研究数据的变化求解反比例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值。而变式②则是直接把x-2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整体性解题思维能力。endprint

摘要:变式训练,其意义在于通过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原命题的合理转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掌握能力。作为一门抽象理论与心智技巧高度融合的学科,数学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通过发散性思维去开拓学生解题思维,通过变式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变与应用能力。对于变式训练而言,是通过恰当合理的变式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即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95-02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后,再通过变式训练,改变数学概念的某些条件,带领学生来建筑该数学概念的等价变式,并通过等价变式的推理与应用,反过来提升对于原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数学概念自身的抽象逻辑性,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对其有着基本认识后,再进行挖掘概念的内涵。变式训练是通过把概念放进一定关系与条件下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的目标。

一、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案例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决定了其思维逻辑性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概括能力,才能对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去挖掘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拓展数学概念的外延。基于此,通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例1:对一元一次方程ax=c解的讨论。在此案例中,可以通过解方程来切入:

解方程:2x=4,则x=2.在此原题中,可以插入变式训练,如:变式①2x=0,x=0;②0x=4,方程无解;③0x=0,x为任意实数。

可以看到,通过这三种变式的讨论,只要改变一元一次方程中a、c的解,则方程解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学生在对方程ax=c进行讨论时,也就会对其概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即:当a≠0时,x=■;当a=0,c≠0时,方程无解;当a=0,c=0时,x为任意实数。

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案例

中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先理解数学定理,才能进一步去应用与发挥。所谓数学定理,是指由定义、公理和其他已知的正确命题经过逻辑推理证明确认其真实性的命题。数学定理包括学生学到的各种数学定律、数学公式与性质、数学法则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变式训练可以通过对公式定理的各种推导与演练,来加强学生对于定理各条件因素的理解。在不同条件的变化中,学生可以借由自身的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对数学定理进行类比、运算与归纳。这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思路延展性,强调了不同变式对数学定理的各种证明,通过对定理进行条件与结论的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定理的使用区域,定理的应用方法有更透彻的理解。最终达到学生对于数学定理的内存关系把握,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数学定理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例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见下图:

已知: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CD垂直于AB,BE垂直于AC,垂足分别为D、E,∠l=∠2.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对于这类问题而言,学生会先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也就会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整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中只要证明了AB=AC,那么就可以得出△ABC为等腰三角形。这种思维属于常规性解题思维。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数学定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再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来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任何出题的条件都是有用的,通过观察图形,学生集思广益,想到三角形中一个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顺利把问题从证明AB=AC过渡到了如何来证明∠ABC=∠ACB。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这两角相等。首先,学生先想到的是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其次想到了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定理。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变式训练有效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即举一反三,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定理与公式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灵活的思考能力。

三、变式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案例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题海战术是常见的教学手段。立足于以多胜少、记典型题等角度,学生在大量的解题训练中身心俱疲,容易陷入低效、低质的怪圈。而且长期这样的题海训练会让学生看见陌生题目,就先想自己有没有做过,长期以往,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只会找熟悉条件,按书本与训练中所教的方法来做题。而变式教学从变式设问中开始思考,通过对同一题的条件转换,帮助学生分析数学规律,找出解题方法,减少学生遇到新题型就盲目用解过的方法去套的现象,达到改变学生数学思维僵化状态的目标。

例3: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变式①: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则可以得出下表:

(1)请以上表数据,写出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写出的反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变式②:已知y与-2成反比例,当x=4时,y=3,求当x=5时,y的值。

从以上两个变式中可以看出,变式①是通过对原题进行条件变换,把原来的文字描述,变成表格形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研究数据的变化求解反比例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值。而变式②则是直接把x-2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整体性解题思维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变式训练中学数学教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变式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