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03-05黄学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最为关注的核心,该文结合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践,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42-02

一、引言

针对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建立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体现教育公平、先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未来发展建设的核心。机械加工技术是我校机械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和焊接技术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使用范围上每年覆盖400名中职学生。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具有技能性和技术性双层次。但在我校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1)课程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接受障碍。(2)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所需知识点、能力点不对接,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有偏差。(3)受师资、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方法和模式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教学速度与学生认知掌握程度不同步。教与学难以形成良性循环。(4)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评价成员单一,考核评价没有社会化等因素的困扰,导致学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和就业企业认可度一直不理想。面对这种状态,建立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能力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5月,笔者主持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同时被批准立项为朝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号:JG12BP13)。现把课题研究和实践效果情况介绍如下。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制定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应以就业岗位需求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为此,课题研究小组聘请行业专家、工程技术骨干到校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提供的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就业岗位所需知识点和能力点,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该标准涵盖(1)师资标准。(2)实践标准。(3)教学实施标准。(4)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标准。(5)课程学习质量标准。(6)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2.教学大纲、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活动、突出专业技能、突出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建设目标,根据培养规格、学生自身定位和发展价值取向构建和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结构,分别设计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可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和搭建学习模块。这种课程结构虽然打破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但由于它是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的,因此保持了工作过程的连贯性,具有实用性、自主选择性、发作性和可评价性的典型特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

3.教学模式、方法设计。职业教育是做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将培养规格、目标和方向融入其中,突出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先进教学模式并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突破学习要求和实际认知之间的教学瓶颈。

4.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设计。职业教育服务于就业企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应与行业标准、就业岗位技能标准方向一致。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静态评价模式。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动态评价模式,将行业标准、岗位技能标准纳入考核中,并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考核社会化。

5.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设计。考核评价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创新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模式,由学校、用工企业共同培养,第三方即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认证,使人才培养、考核社会化。考核评价机制由学校、就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构成。以行业标准、企业用工标准为依据,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评价为内容,所有考核都由学校牵头,会同就业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完成。在上述一系列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评价机构的每一成员都在考核现场,三者之间相互监督,严格把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质量。由于本课程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实施过程考核提供了条件。

6.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和实施国内外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1)建设一体化、专业化的教学队伍。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指导;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2)基于机床、多媒体设施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教室具备多媒体教室、实习车间的双重功能。使用多媒体设施播放课程教学网络软件、视频录像、课件、电子教案等,完成理论教学。使用CA6140普通车床、X4050铣床、CKJ6140数控车床、XD40A数控铣床等机械加工设备,用于教师现场演示和学生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室构建工作情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完成。

7.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包。(1)专业教学包涵盖内容。①行业标准。②教学课件。③多媒体视频。④学生实践项目。⑤理实一体化试卷。⑥试题库。⑦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网络教学软件。该教学软件有三部分构成:学习辅导。是整个教学软件的最基础部分,涵盖夹具、刀具等工装内容,和相应的样件加工、学习题库供学生在线答题、在线评价,并用文字和动画视频演示所有内容。仿真操作。仿真操作控制面板与教学实训机控制面板完全一致,克服重复教学的弊端。根据加工制作中经常和出现几率较大的错误操作设计错误报警,以提醒学生足够重视。设计仿真操作考核,学生在线答题,在线评价。实训操作。给出实训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工艺与工装设计选择,在教师审核通过后加工制作并在线交卷、在线评价。(2)以专业教学资源包为主,构建数字化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交互学习、有问必答、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评价激励、统计反馈和优秀的学习资源环境。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①内容突出、结构合理。面向全体学生,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培养目标,设计独特学习模块。②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学生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在线获得指导、进行自我评价,支持师生在线互动。③更新速度快。及时补充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学习内容。(3)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融合在课堂管理中。实现网上教学、课堂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查找资料、备课、设置教学进度、布置作业、在线测试、答疑、双向沟通等良好功能。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需求。为教师提供数字式平台,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广阔的平台。endprint

三、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的实践成果

1.课程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笔者以课题研究为内容撰写的研究报告《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个性化学习策略的探讨与实践研究》,参加2012年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评比,并获得一等奖(获奖号:GXH12101)。

2.课题研究实践表明,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手段的专业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笔者以课题研究为内容,代表辽宁省参加2012年10月28日在成都电子信息学校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二等奖。

3.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车工、中级)考取通过率由改革前的70%提高到90%以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入岗位角色在时间上比改革前缩短一周并且产品加工合格率提高10%,获得北票市波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票理想机械工程公司、东电二公司等就业单位的好评。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学生的评教问卷调查,教师评教成绩优秀率达到95%以上。

四、结语

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卓有实效的,“教学做合一”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教学情境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认可度高,企业评价好,说明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明兴祖.高职机械类专业教改探索[J].职教论坛,2004,(3).

[2]杨凤飞.任务驱动机制下的教学进程设计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3]王亚平.主体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314):47-49.

[4]汤跃明,谢紫娟.浅议网络学习资源及其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4):12-14.

[5]陶春明.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展望[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3):63-66.

基金项目:朝阳职工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朝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JG12BP13)。

作者简介:黄学荣(1965-),男(蒙古族),辽宁北票人,工程硕士,高级讲师,机机电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机械加工技术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