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2014-03-02张红金

中外医疗 2014年14期
关键词:眼震阵发性头部

张红金

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11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张红金

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11

目的 研究探讨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眩晕药物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而治疗组5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可见,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和手法复位配合临床眩晕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可以作为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无明显眼震

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性眩晕疾病,往往因特定头位置改变,从而导致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往往成自限性、发作性、发作时间短为临床特点[1]。对患者本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加上临床某些医生对BPPV疾病的认识不足,或医院检查设备不完善,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而且患者对本身的症状不是很清楚,往往盲目采用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反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基于以上情况,通过该研究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采用手法复位来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手法复位在治疗无明显眼震的BPPV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2],同时进行Dix-Hallpike位置诱发试验,具体是患者在垂直半规管检查位置时,即头位从坐位转为仰卧悬头位时,主诉有明显的位置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眼震症状。另外,进行翻转试验(Roll test)用来排除外半规管BPPV等。在104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在转头或起床时突发眩晕或头晕感,24例患者是在运动中出现眩晕或头晕情况的;75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身体不平衡,看东西有旋转感,29例患者临床主诉为头晕感的不典型眩晕情况。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5 s~2 min,而后自然消失,大部分患者持续时间在20~30 s左右,而且当头部旋转至某一特定位置后,又会出现类似情况,重复之后症状反复出现。12例患者发病之前有单耳或双耳耳鸣病史,5例患者有头部外伤史,4例患者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的情况。104例患者中

对照组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最大的为68岁,年龄最小的为14岁,平均年龄为42.5岁,病程在2 d~3年2个月之间;治疗组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的为15岁,平均年龄为45.3岁,病程在1 d~2年9个月时间。另外所有患者均无长期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Epley手法)[3],①所有患者纵行坐于检查床上,并且头向患者侧转45°,叮嘱患者快速躺下,头伸展后仰于床头位置外,保持头部与床面成30°。②将患者头部向对侧旋转90°。③身体向对侧转动90°,头部与身体同时旋转后,是头部与身体与地面垂直成135°。④让患者缓慢坐起来,同时头部保持直立位置并前倾。另外,复位过程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 min以上。如果采用此方法复位2~3次没有改善,可以采用Semont手法治疗[4],具体是①患者坐于床边缘,保持双腿自然下垂,同时头向健侧偏转45°。②快速向患者侧卧,身体向床面偏转90°。③保持头部位置与身体位置不变,迅速移动身体经坐位至对侧卧位,也就是身体向健侧偏转180°。④最后缓慢坐起,取头直立位置。同时,复位过程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 min以上。疗程为14 d。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治疗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临床口服抗眩晕药物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统计两组无明显眼震的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

1.2.3 临床疗效标准 所有无明显眼震的BPPV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标准。具体如下:治愈(I级):眩晕或头晕感消失;有效(II级):无体位性眩晕,但有头晕,身体不平衡感或者头晕感对比治疗前缓解的情况;无效(III级):眩晕或头晕感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的情况[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是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51.9%,总有效率为86.5%;而治疗组5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53.8%,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从而诱发出现短暂性眩晕,但不伴随着耳鸣、耳聋等情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潜在病理机制是在1969年提出的耳石症假说以及在一些眩晕病人行后半规管手术时发现半规管内淋巴中确实存在可移动的颗粒物质 (耳石)后才逐渐阐述清楚[6]。Hall[7]等承载1979年提出了重复刺激疲劳性结石症学说,曾认为变性的耳石颗粒并没有粘着粘贴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上,而是在半规管的淋巴液中悬浮着。一旦人的体位或头部发生改变时,半规管内的耳石颗粒会受到重力作用,向壶腹嵴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内淋巴的流动,使壶腹嵴受到牵引力,从而偏移导致出现眩晕及眼震等临床症状表现。据研究报道该病没有明确具体发病原因,可划分为原发性的BPPV,而继发性的BPPV往往多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偏头痛、中耳或内耳手术后等疾病有关。根据研究中的10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58例,男性患者46例,临床女性发病率更高,而且统计受累半规管右侧高于左侧,发病的高峰期在40~68岁时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该次研究的结果与之前的文献结果报道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4例患者中,没有明显的眩晕或眼震的症状表现,可能是由于患者因耳石颗粒数量较少,刺激性强度达不到耳震发生最大刺激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头位置改变发生短暂性眩晕情况或在前期有眩晕或耳震情况发生,在进行体位试验的时候,仅有头部不适情况,呕吐感觉,临床诊断眩晕和耳震症状不典型,针对这一类的情况,有的学者则成为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Subject BPPV,SBPPV)[8]。除此之外,临床医师的经验、水平和主观判断与临床诊断眩晕和耳震也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临床医生的知识水平,临床诊断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临床医生在诊断BBPV病情的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配合采用视频眼震或者Frenzel眼镜等进行诊断,避免导致误诊,提高临床诊断率。无明显BBPV患者在通过手法复位治疗之后,为了避免反复发作防止耳石重新返回到后半规管内,首先要求睡眠用高枕头,并保持仰卧睡姿,不能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曾有研究报道称,手法复位之后随眠体位的不同,会增加病情的复发率,同时还会影响到病人本人的睡眠质量,导致精神障碍方面问题,所以体位的限制在手法复位后病人病情的康复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明显眼震的BPPV的患者是诊断具有眩晕或头晕感,却没有明显眼震的症状发生。这种情况往往是可以自愈的,但是患者一旦出现眩晕或头晕感,甚至身体无法平衡,会时时刻刻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功能造成困扰,为此通过研究手法复位疗法来治疗无明显眼震的BPPV患者104例,结果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53.8%)、总有效率(88.5%)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51.9%)、总有效率(86.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手法复位疗法是临床治疗无明显眼震的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另外,采用手法复位之前一定要切记,对患者有小脑出血、严重颈椎病、心脏病以及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病史的患者一定禁用。同时,医务人员要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在进行手法复位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眩晕或者症状加重的情况,一般在手法复位的过程中会患者会伴随有心慌多汗、恶心、呕吐等情况,以便于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手法复位的恐惧感,更好的配合手法复位的进行。另外,叮嘱患者在复位后2~3 d内,要避免颈部大幅度前屈、弯腰、后伸及蹦跳等剧烈动作,同时保持头偏向健侧,以便取得更好的复位效果。

[1]于立民,刘鸣,金德钧,等.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3):289-290.

[2]王一红,黄晓娟,黄英.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6):2387-2389.

[3]徐磊.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

[4]刘君,张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及合并抗眩晕药物治疗观察[J].华西医学,2012,27(1):70-72.

[5]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等.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4):427-430.

[6]杨彩虹.老年BPPV患者的手法复位治疗与非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比较[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

[7]董恩峰.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

[8]夏菲,王宁宇.咳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12-14.

R764.3

A

1674-0742(2014)05(b)-0065-02

张红金(1978.1-),男,江苏常州人,本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脑血管病治疗。

2014-01-28)

猜你喜欢

眼震阵发性头部
头晕/眩晕的病史采集及眼震检查(续)
头部按摩治疗老伴失忆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