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14-03-02李承果凌钦杰傅万军吴庆能

中外医疗 2014年14期
关键词:经伤椎腰段后缘

李承果 凌钦杰 傅万军 吴庆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广东从化 510900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承果 凌钦杰 傅万军 吴庆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广东从化 510900

目的 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经伤椎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跨伤椎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以及影像学指标,综合判定两种方法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JOA和VAS评分在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JOA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后缘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伤椎固定复位效果和矫正效果均优于跨伤椎固定,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跨伤椎

[作者介绍]李承果(1978-),男,广西邕宁人,学士,主治医师,从事脊柱显微外科方面的研究,email:356846516@qq.com。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因重物砸伤、高处坠落伤以及交通事故伤等间接外力所导致。该病严重时可发生截瘫、死亡等危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威胁。跨关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是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传统疗法,但有研究[1]指出其并不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和复位突入椎管的骨块。此外,采用跨关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的患者易发生矫正度丢失。有报道[2]指出,经伤椎固定能够有效避免矫正度的丢失。为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固定方式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影像学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该次研究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术前完善X线、CT、MR等常规检查,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 19~61岁,平均(40.2±5.3)岁,Frankel分级包括 2例 A型,3例B型,3例C型,16例D型,21例E型,Denis分型包括9例A型,26例B型,6例C型,2例D型,2例E型;对照组43例,男性 22例,女性 21例,年龄 19~64岁,平均(40.9±5.1)岁,Frankel分级包括 1例A型,3例 B型,4例 C型,17例 D型,18例E型,Denis分型包括 7例 A型,23例B型,7例 C型,3例 D型,1例E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全身麻醉。将患者胸骨柄和骨盆垫高后,充分显露伤椎结构。对照组:在伤椎上下椎分别置入2枚椎弓根钉,将纵向连杆预弯后小心安置,纵向撑开,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多选取两枚较上一椎体短5~10 mm的螺钉进行置入。纵向连杆安装方法同对照组,安装完毕后以伤椎处螺钉为支点,从两侧撑开纵向连杆,并拧紧螺帽。有神经症状者伤椎椎板切除减压,在腰2及以下突入椎管的骨块入未复位,将仍未复位的骨块进行复位、横突间植骨。如无神经症状者不减压,椎板间植骨,根据后柱结构稳定情况放置横杆。

1.3 评价指标

手术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JOA和VAS评分测定。同时,在术前术后详细记录患者Cobb角和伤椎前后缘高度。手术后立即测定患者矫正度,术后半年再次测定,并与前一次结果相比较。

1.4 统计方法

对该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JOA和VAS评分在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JOA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JOA术前 术后VAS术前 术后观察组对照组tP 7.6±1.4 7.8±1.1 1.273 0.637 2.3±0.7*2.4±0.8*0.692 0.259 17.8±1.6 18.2±1.7 1.019 0.745 23.4±1.5*24.0±1.4*1.581 0.31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术前相对高度前缘 后缘术后相对高度前缘 后缘观察组对照组tP 57.6±9.4 58.3±9.1 1.452 0.571 86.3±5.4 85.4±5.8 0.748 0.614 87.6±8.6*85.2±8.7*1.725 0.453术后矫正度前缘 后缘矫正丢失度前缘 后缘94.2±5.5*93.0±5.4*1.012 0.713 29.1±5.9 21.5±5.3 5.032 0.001 8.5±3.7 5.4±1.5 4.983 0.004 0.7±0.5 1.8±0.7 5.194 0.000 0.3±0.6 1.1±0.5 4.286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丢失角、矫正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丢失角、矫正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丢失角、矫正度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后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观察组对照组tP 15.9±5.8 15.8±6.1 0.774 0.591(2.2±7.4)*(8.1±5.9)*4.128 0.001(3.1±6.3)*(9.4±7.1)*3.769 0.002 13.5±8.3 8.2±4.6 4.092 0.000 1.2±0.5 1.8±1.1 3.189 0.003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缘和后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前后缘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脊柱骨折多由间接外力导致,好发于男性青壮年。脊柱骨折分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和颈椎段脊柱骨折,其中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为常见,占总发生率的59.1%[3]。后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其有效地恢复伤椎高度,即刻稳定,避免了后凸畸形等后遗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状况[4]。跨伤椎固定是后入路椎弓根内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通过4枚椎弓根钉固定2节椎体,具有固定节段短、操作简单的优点,同时其间接减压的效果也较好[5]。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跨伤椎固定也有较多劣势。有研究[6]指出,跨伤椎固定术后发生矫正度丢失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较高,同时其椎体前后缘高度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后遗症的发生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上升,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行2次手术进行规避。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跨伤椎固定方式导致的后遗症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①跨伤椎内固定纵向连杆和4枚螺钉将两节伤椎固定,抗旋转能力不足,间接导致侧向稳定性降低,不能有效保证韧带和椎间盘完全康复;②易发生悬挂效应,两个椎体之间前缘距离趋短,椎体中间向后凸出;③固定后系统应力集中在4个钉上,不利于骨折的愈合[7]。针对跨伤椎固定方式的上述不足进行改良,经伤椎固定方式被研发出来,其治疗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在该次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方式,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这与历史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经伤椎固定主要是在跨伤椎固定的基础上加用了2枚短钉,将其置于椎弓根处,加强了固定的稳定性。2枚短钉可向前挤压伤椎,在另外4枚长钉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和生理曲度。同时,跨伤椎固定的两点固定变成了3点固定,降低了悬挂效应的损伤作用,支撑作用增强,应力被合理分配[8]。因此,经伤椎固定有效避免了跨伤椎固定的劣势,加强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伤椎固定复位效果和矫正效果均优于跨伤椎固定,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1]崔玉增,徐群生,苗振林,等.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79-5080.

[2]胡海刚,谭伦,林旭,等.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8):663-668.

[3]周先虎,冯世庆.胸腰段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2):125-128.

[4]倪凌之,雷文涛,赵琦辉.经伤椎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对照[J].吉林医学,2013,34(18):3564-3564.

[5]刘上楼,徐军,倪卓民,等.经胸腰段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6908-6913.

[6]沈宁江,王广积,王先安,等.跨节段固定与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3):265-267.

[7]侯永洋,庞施义,徐亚斌,等.伤椎固定椎体内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149-152.

[8]黄剑峰,宁锦龙,易椿均,等.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2):6642-6647.

R969

A

1674-0742(2014)05(b)-0055-02

2014-01-27)

猜你喜欢

经伤椎腰段后缘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
跨伤椎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小茴香热敷治疗腰段脊柱手术后腹胀效果观察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