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生活新方式——话说“笔疗”

2014-02-27秦志法

祝您健康 2014年2期
关键词:习书药疗太极

秦志法

人的一生是与天、地、人博弈的一生。

在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少不了磕磕绊绊。生病要吃药、打针,可称为“药疗”;平日晨练、跳舞、打球等,可称为“体疗”;朋友谈古论今、说东道西,可称为“话疗”;医食同源,吃杂粮、素食调理,可称为“食疗”。还有一种疗法,暂称它为“笔疗”,简言之,习书作画。笔者以为这是一种非药物疗法,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它是一种极佳的养心健体方式。它可以丰富生活内涵,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把书画看作是养生的非药物疗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古以来,书画养生一直为人们所追求。习书作画可以颐性养情,涤除浮躁,净化杂念,平衡心态,从而获得心静气定之效。就书法而论,这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其笔画架构、字体风格、气势神韵,变化万千。书法的功夫是长年累月悬腕挥毫、运气运动的结果,还要静心凝神的领悟和心动神驰的挥洒,习练书法要心到、神到、力到,这是一种运动。有人把书法称为纸上太极拳,此话并不离谱。太极和书法之间有着不少共通之处。笔者也曾学打太极,其不少动作,诸如“棚、捋、挤、推、按”,犹如书法的“横、竖、撇、捺、点”一般。无论书法还是太极,这些基本动作看似简单,然而要真正到位,得其精髓,却并非易事。太极和书法的动作,都离不开运气。规范、柔和的动作,有助于气脉贯通,这于身体则通体舒泰,而于书法则气韵生动。运气的关键在于抛除杂念,静下心来,全神贯注。书法还须再进一步,将“心手相应”的感觉传递到笔端毫尖,倾注于纸上,生发为墨迹。总之,太极与书法一样博大精深,难以具体表述,只能意会,用心感悟。

从中医学的理念来说,通过笔墨的变化,无论轻重、刚柔、藏露、提按,还是起伏、曲直、疏密、收放等,都是寻求阴阳平衡协调,从而产生自然跌宕与和谐统一,从追求神似、潜移默化,促进心理平和,进而对心理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使胸襟、气质、修养得到升华。在五种书体中,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规正,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尽管各种书体风格各异,但无论书写何种书体,都会使人绝虑凝神、心沉意静、情志调和、气血顺畅,习书时都包含了形神共养的健身作用。因为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以舒缓,是一种适度的运动。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有时身上会有微热的感觉。所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因此,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往今来,环顾社会各类人群,可以发现长期从事书画的人,其长寿者要大大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在古代自然环境险恶、物质生活很艰难、科技水平低下的状况下,仍然涌现许多书画高寿者。如古代楷书四大家中,尽管他们风格各异,但都是长寿之人。唐代的欧阳询享年84岁,颜真卿死于国难,但也活到76岁,与其齐名的柳公权享年87岁,元朝的赵孟頫享年68岁。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唐朝武则天从小习字,也写得一手好字,“飞白行草”得心应手,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她活到82岁。唐代著名诗人、长于草书的贺知章享年85岁。明代著名画家、大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享年89岁。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享年83岁。近现代书画家中高寿者更多,举不胜举。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国情。提倡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明智举措。健康是立身之基,长寿是永恒话题。习书作画这种生活方式,无疑是健身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长寿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个人的“修为”更加重要。当然,“笔疗”、“食疗”、“体疗”、“话疗”等不能代替“药疗”。“药疗”是治病的主要手段,毋庸置疑。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多“疗”并用,时不我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书药疗太极
在研字习书中提升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习书作画益寿延年
情注翰墨 书法写就晚年
郑建国书法作品欣赏
农村居民自我药疗行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消费者自我药疗的现状研究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