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4-02-26林立群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2期
关键词: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林立群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运用及操作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在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是做好一名信息技术老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源自于对新技术的嗅觉要敏锐,要善于对技术进行深加工,引导学生成功地使用新技术的自豪感和学生瞩目的崇拜感,辅导学生获得作品成果展示后的成就感。这样的学生才有锐气,才有不断追求的原动力。

我们必须综合认识、统筹思考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任务与目标,营造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效率,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能力,这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始终应该面对的问题,为此谈谈我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潜心研究教材、精心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熟悉、研究教材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1.了解并掌握教材中教学目标。国家倡导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在小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具有量大面广、内容繁杂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确定并筛选出新教材和新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的难易度、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进行准确定位。例如,以“画图”概念为例,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要求小学生有感性认识,能够使用画图工具图箱和调色板画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加以简单的修饰等基本的操作;而在中学阶段,则要求用PHOTOSHOP掌握图片的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格式的压缩和转换、图像的合成等操作。因此,理清、理顺各知识点的层次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

2. 采取分层分次教学。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在与其他各学科对比中,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差异性极其明显,不但表现在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差异,还存在着家庭条件差异。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很早就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则根本没接触过,连鼠标和键盘为何物,都得在上第一节课时认真介绍。学生的能力差异注定了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像煮大锅粥似的组织教学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如在组织教学四年级的《从这里开始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一课,面对班级良莠不齐的学生,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及时地指导和足够地帮助,而学生如果对这节课的内容没有良好地掌握,将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习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将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类似的课题知识点上,一些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又认为教师的授课知识和教学目标过于简单,每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缺少挑战性和成就感,同样的,学生也将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分层方便老师的分配任务和组织教学。如在《星星一点点,我来画星空》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求能够按照教师的操作演示,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中等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自行修改作品,可以在画完星星、月亮后自行添加其他物体,如夜幕下的灯光、楼房、荧火虫等;对于优等生,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修改星空所有景色,只要认为自己作品比教材更漂亮、更合理,教师就应该充分肯定和表扬。另外,学困生和中等生还可以选择和优等生自由组合结对子,寻求帮助。这样一来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激发出特长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当小老师的成就感。

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给小学现行仅有的教育经验带来一定的冲击,教学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和应用,也必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启发者。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而学生正是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成为各国的强国大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

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素质结构是由动力系统——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系统——知识素质、能力系统——能力素质三个系统构成的结构模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素质,还要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软件的飞速发展,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经常更新,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时时刻刻不断加强自身继续学习和再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三、大胆鼓励创新,有效选择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性知识能力差异,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注意过程的灵活性,增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自由度,不放任自流,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个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围绕着教师制定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利用自身对信息技术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以达到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强化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忽略了学生的主动规划,重教材轻拓展,按部就班,教师制定的任务问题单一,框架限定太死,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部分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所掌握技能只限定在课本有限的范围内,在解决问题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些有思维难度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允许个性化的张扬。小学信息技术完全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课堂上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菜单中的工具去动手解决一系列任务,解决方法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2.榜样示范法。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表率作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敬佩;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养成,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穿着打扮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对象。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但在行为养成中至关重要,在课堂学习中同样不可忽视,示范者的采纳不仅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

在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中,我都会从学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如在《拼图形,比创意》《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遮罩动画、动画作品》等课上,我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展示教材或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让班级其余学生观赏评价。每次成果展示不但赢得学生的惊奇、赞叹和由衷的佩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眼界,让他们由佩服转为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从成果示范中领悟自身不足和应当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分工合作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小组合作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如《打打汉字,说说话》《移一移鼠标,让文字安家》等课上,课题内容十分简单,教师在课堂上直接采用课授法,三五分钟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用小组合作学习反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成了课堂的点缀。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早就习惯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了应付各种公开课,不得不硬着头皮采用小组合作,学生三五个围在小组长的电脑边,教师一宣布分工合作,学生就开始忙碌起来,嘤嘤嗡嗡,低头细语,随着老师喊一声“时间到”,又全都戛然而止。紧接着就是小组长的个人舞台,汇报学习过程及小组的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完全成了走过场似的合作。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学生能完全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不建议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解决的任务不能太简单,不能缺乏挑战性,否则将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尽量将问题放在适宜的难度区间内,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另一方面,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所设计的任务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在分工合作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合作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在《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一课中,课堂上我布置的任务是做出欢度国庆的宣传内容,我建议小组内成员这样分工,部分学生收集国庆节的有关文字信息,部分学生收集相关的精美图片资料,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负责做好内容录入,文字图片的排版,最后共同研究幻灯片背景和色彩搭配装饰等。这样组内成员个个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优等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中搭顺风车的现象,此类的小组合作人数不必太多,三到五个学生足矣。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充当“船长”角色,虽然不能代替学生的“水手”划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抛了问题就袖手旁观。在学习困难的合作小组中,教师应以普通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帮忙,起指导和调控的作用,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有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并在遇到课堂教学“瓶颈”时认真反思,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更具价值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使小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性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