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及改进策略

2014-02-26肖俊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模式思想

肖俊楠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特征解析

1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成,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中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和安排,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以教学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反映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这几部分是有机构成的,缺一不可,其严密组织的系统性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中得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总结出的特征。虽然开放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其系统性是其根本框架特征,无论其中融入什么新的要素,系统性这一特征都是不容改变的。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其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表面来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但事实上,离开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与鲜活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秉承着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性和实用性,时刻同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去引导学生,用大家都关注的热点新闻、动态时事去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与社会的实践,多接触象牙塔以外的社会,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了所学知识的真谛。所以,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实现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学生真正需要的关键点。

3层次性

教育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递进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基本的思想素质尚未形成也难以实现更高一级的教育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是要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开始。简单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层次区别的,其中教学理念位于教学模式的最高点,它引导着整体的教学方向,正确、清晰的教学理念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教学内容,充实、饱满又与时俱进的内容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学的内容要随时加入社会新动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学以致用。再次是教学方式,它反映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新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了传播方式的主流,最后是教学过程,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所以教学过程则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能带动课堂气氛,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就都是积极有益的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渴望被关注,渴望体验新鲜的事物,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政治、思想、道德等理论知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很难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手段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1],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但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权威地位使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讲授知识,单向、封闭的教学方法,只完成了“传道、授业”却难以实现“解惑”,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学生只能选择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会从内在需要出发,真心地想要获得知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要求,很难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很难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尤其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也会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往往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上找到答案。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容易让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误解,“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自私自利的人生观,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们所注重的是短期的实用主义论,评价专业教学效果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找工作,是否将来能赚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因为无法看到表面的实效,便选择放弃,加之教师授课单向灌输,便更没有太多关注的愿望。

2教学内容相对僵化,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丰富、充实的课程内容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死板、僵化的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只有外在价值,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去给学生上课,现在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政治性的特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味照搬教材内容,只将生硬、晦涩的理论讲给学生听,学生非但理解不透彻,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抵制专业课程。同时,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正从各个角度冲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只会被学生所淘汰,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没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引领大学生,还会间接误导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endprint

3教学过程形式化,“过客式”教学体验缺乏实效性

无论在哪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有严格的课时规定和教学大纲,但是即使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气氛与成效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讲台上老师侃侃而谈,讲授知识,讲台下学生死气沉沉、无精打采,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下更是很少看到学生主动查找相关书籍和文献,课虽然是上完了,表面上来看,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圆满,但是真的圆满吗?这一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只是一个传递的单向输出过程,将课本上的观点说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吸收、内化则是另外一回事,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去,都是以过客的身份经历过而已,这种“过客式”学习体验无法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影响不了其思想和行为,引发不出大学生的思考也就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困惑,因此教学也就是缺乏实效性。这不但实现不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想的成熟发展。

4教学方法更新缓慢,导致教育对象易被网络文化所吸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一些教育者仍然秉持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把教学活动当作双向互动的过程,而是采取单向灌输填鸭式教学,其单调、生硬的教学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再加上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热度持续升高,微信、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家喻户晓、最热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大众传媒的被择性却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媚俗倾向”[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如果不改革,必将滞后于大学生的成长要求,面对新兴起的网络文化和超前的科技、信息技术,传统教育模式总会黯然失色,大学生在“被网络化”的同时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兴趣,而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的教育者也成了受教育者眼中与社会脱轨的老古董,“亲其师,信其道”,想必这种现状也无法令受教育者产生对教育者的崇拜与信任,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知识更新变化迅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来说几乎是同步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教育者,他们以敏捷的思维、敏感的观察力与学习能力,更快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时,教师只会拿经验进行开导教育,这样往往显得被动,此时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便会受到威胁,其说教也就显得毫无说服力、感染力。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及时、准确的特点,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因远离受教育者实际而难以产生实际效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本文认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标出发,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上,寓理论于实际中;教育过程中,坚持双向互动式教学等维度出发,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1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要想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内心,教育者要转变课堂角色观念,要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展开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且所涉及的是有血有肉、有意识、能行动、承担着未来社会发展重任的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定位在为学生成长服务上,不断探寻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主动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处。长期以来,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些人马上就会与政治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就是灌输政治理论,往往忽略了对其思想的引领作用。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都采用权威式课堂教学,其实,受教育者本身是与教育者平等的个体,被动的教育方式不但令学生有压抑个性之感,也无法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理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必须充分尊重和把握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课堂主角的地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努力培养独立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座彼此依托的桥梁,让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发展和人格完善,使学生在心悦诚服逐步提升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上,寓理论于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4]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理论讲授,教育者都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教学过程便会脱离实际生活,成为学生眼中枯燥无味、不着边际的政治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进时,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脚踏实地、贴近生活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受新观念,他们对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但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最能体现时代性与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应当将理论与国内外变幻莫测的政治策略与重大事件结合起来,把静态的理论转化为动态的生活现象,把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大事小情也引入教学中做案例分析,在与同学们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之时,在潜移默化中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还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沟通的愿望,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令自己困惑的事分享给教师,向老师求助,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思想引领与人格塑造作用。

3教育过程中,坚持双向互动式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过程根本无法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得。这种双向互动式过程既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意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寻找教育的重点所在,从而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变教师单口相声式的境况。要想做好这一环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巧妙地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当下生活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应当注意的是,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不屑回答,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又不会回答,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将问题设计的难易适度,这样学生才会有热情、有积极性的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就容易达到,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4.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模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