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2014-02-26黄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案英语教学大学

黄萍

2013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厦门联合主办召开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主题是“以输出为驱动,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旨在以加强学生输出能力培养的理念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语言输入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然而,目前普通高校中(以武汉长江工商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不高,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在当前迫切形式之下,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其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应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但是这些不可能自发性地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课前指导。而在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课前指导+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中,导学案就是课前导学中最主要的部分。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导学案更多地是应用于中学范畴,但是对于普通高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导学案也不失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因为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等环节。从导学案的形成方式和内容组成来看,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的准备环节。

一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

自我校创立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和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融入度不高,对于知识多为被动接受、机械记忆,难以真正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即便教师有在课堂活动中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所占比例也不多,因此课堂气氛总体相对沉闷,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与效益也就相对较低。

2教师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处于主角的位置,学生则是“填鸭式”地听,因此无法高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完成知识的构建。此种教师定位已不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

3学生英语基础情况

2013级新生入校之初,我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相关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考成绩、对英语的喜爱程度、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等。调查结果显示:(1)非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以内,理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在80分以下;全校有少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但最低分在30分以下。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之间存在着100分左右的差距。(2)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特别爱好英语,多数表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试并顺利毕业或为求职而学。由此推断出,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英语。(3)在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方面,只有少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安排较多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而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上课所需而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不学,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无法完成。由此看出,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欠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4)在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问题上,在现实面前,学生们都表示,或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为了迎合兴趣爱好和继续深造所需,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不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在课余时间里感觉非常迷茫,缺乏方向性指导。以上所呈现的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和实际问题给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4班级规模情况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增多。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是也经历了此增长过程。在2010级以前,绝大多数教学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但2011级以后,绝大多数教学班级的人数都超过了40人。从2013级开始,学校教务部门将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人数基数定为50人。学校将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加大,也是在对我省其他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调研了之后而进行的教学政策调整。如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教授所说的,“人数超过40人以上的教学人数即为大班”,也就是说目前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都是大班,如果不借助课前引导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是难以进行英语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因此是难以达到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5课时安排情况

在我校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而相应制定),大学英语一个学期的总学时为68个(第一学期为51个),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每个学期都有第一次课的教学介绍课、学期中的期中考试课和学期末的答疑课,除去这些课时之后,能进行正式教学内容安排的学时约为60个(第一学期约为45个),而学生要完成视听说和精读两本教材各10个单元的学习,分配到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将全部的教学环节都计划入课堂,是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6教材情况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为使用多年的老教材,以主题为模式,在难度上缺乏梯度,语法现象较为分散,语言知识没能很好地体现渐次掌握,题材侧重广泛性。在学生看来,此种教材题材陈旧、趣味性低,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教材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基础较差,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此类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并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构建。endprint

二导学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班级规模大、课时安排少、教材老旧且趣味性低等现实问题,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使命之下,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不能再继续维持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即主体地位,需要做出角色定位的转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课前的准备和指导便是手段之一,而导学案则是促成此事的有用环节。

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在每次课之前根据所教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并根据活动形式所需、学生的人数和英语基础情况甚至专长特点进行班内分组和组内分工。导学案形成文字之后,提前一定的时间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索等方式完成导学案上要求完成的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由教师主讲,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填鸭式”地被动地听,而是主要由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或环节做出反应,甚至通过做report,presentation,role play等方式来呈现他们课前准备的成果,因此呈现的是教学模式。

导学案的使用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部分课堂中已经探索实行了一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让学生自我完成学习内容和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2)通过提前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相关准备,学生逐步改善在课余时间里的迷茫状态。(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让不同基础和性格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融入度,增加他们锻炼和提高英语的机会和程度。(4)通过利用导学案作为课前引导和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他们的准备成果、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知识的构建,增进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挖掘了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等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一年多的经验和成果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并迫切要求改革的形式之下,导学案的使用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是具有重大作用的。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已逐步推广到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课堂。然而,这只是其中手段和步骤之一,我们还需要对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突破,逐步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迈向优质,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姜晓艳.民办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谢遐均,李顺英,郑志红,张爱文.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式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2(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案英语教学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乡愁导学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