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2014-02-26杨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职业

杨艳

面对着全球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悄然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如果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进口旺”,而且更要保证学生的“出口畅”。当前,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自从1908年帕森斯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以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这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诺斯威尔(William J. Rothwell)对它所作的定义:“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是主体的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出发,理性地选择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最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计划方案。

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独立学院在该门课程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不科学

当前,很多高校领导由于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观念。首先是认识的庸俗化。很多人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教育对象传授一些相关的就业技巧,最终使得个体成为能够“成功择业”的人,也就达到了“安置学生”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就业指标的目的。其次是方法的短期化。在“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等到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前,才通过专题讲座、求职报告、职业介绍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在无法知道自己究竟适合选择什么样职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只能随大流或者频繁跳槽。最后是目标的功利化。很多高校在追逐高就业率的过程中,往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意识培养”,把学生仅仅作为“职业搜寻的工具”来对待和培养,从而导致高校各种“考证热”、“考研热”和“留学热”现象此起彼伏。

2教育内容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联系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心理、思想和行为,又涉及理想、信念和目标,甚至还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测评、职业咨询、素质拓展等专业化的要求。然而,从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却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发展。很多教师唯教材是尊,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只是照本宣科把讲授完既定的教材内容作为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和第七学期,而不是把该课程看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从而严重地违背了过程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和课业负担,而不会对他们的职业观和价值取向产生任何积极的引导。

3教育方法不恰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遵循着“我究竟是谁———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的逻辑,从而有效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最合理的生涯规划设计,最终选择最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内在规律要求,在方法的选择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授课模式,缺乏针对学生自身需求的体验性教学。比如,有的教师完全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仅仅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效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另外,很多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成大班制教学,甚至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拼凑到一起听课,导致教师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客观实际、专业特征和阶段需求,空洞抽象、泛泛而谈的知识传授只能导致学生的无聊与反感。

4教育环境不优越

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简单地被视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从而导致高校在政策、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方面投入不足,形成严重的“瓶颈”制约。一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有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式文件和明确要求,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加上目前对它存在一些误读,从而导致人们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二是缺少资金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由选修课逐步转变成全校性的必修课,必然要求增加资金投入,用于保障教学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不可避免要同高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产生矛盾。三是缺少设备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一张讲台、一支粉笔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测评软件等方面专业的设施。四是缺乏人才支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必须要求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而我国高校当前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和政治教师来兼任。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行为主义理论始终强调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获取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然而,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却认为,知识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建立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2]为此,该理论不仅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强调更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成功地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思想,必将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产生许多重要的启示。endprint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就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行为主义理论的普遍影响,一般都是主张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客观事实,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创新能力薄弱。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做到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其次,必须实现由单一性指导向综合性指导的根本性转变。很多高校仅仅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狭义理解为“职业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它还包括与大学生相伴一生的“生涯教育”。鉴于此,高校必须从个人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通过职业测评和规划系统,运用包括心理测量在内的各种手段,测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分析学生的职业思想状况,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

最后,必须实现由功利性指导向发展性指导的基本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仅仅关注获得某个职位的基本条件,而不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抱负的实现,高校必须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学历、资质和证书,而是鼓励学生努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教育模式的转换是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

自从美国学者Bruce R. Joyce和Marsha Weil在其所著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一词以来,理论界对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但是,只有建构主义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3]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第一,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要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既要钻研教材,也要全面了解学生,要形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等方面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情况对讲课内容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第二,教师从单一灌输转变为积极引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引导和帮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对话式”、“讨论式”、“协作式”等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来。

第三,媒介从孤立隔绝转变为双向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经验的获取离不开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他人的观点意见可以丰富自己的意义建构。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合作和协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某一任务或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学生要学会自我表达、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揣摩和学会洞察,最终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3教育方法的改变是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内容体系设置,也没有统一标准的个体发展目标,这就使得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导致教育效果的不尽人意。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方法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门课程建设的成败。建构主义强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观念对于我们改进具体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严重地违背了个体的差异性规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调控者,教育对象阶段性需求不同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差别。为此,要求根据年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大一学生开展自我评定,组织和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大二学生开展职业设计规划,指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对大三学生开展职业尝试,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对大四学生开展技能培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

其次,教育方法要具有有效性。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化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为了达到通过创设情境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可以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这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辅导。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提供文字、声音和图像,形成一种仿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着手解决真实性的问题。团体辅导则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间心与心之间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最后,教育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建构主义承认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建构自身的可扩充知识网络,客观上就需要教师不断采用各种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为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个别指导以及情景表演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压你服”的教学方式,坚决避免采用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的教学方法。

4教学环境的创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不仅靠教师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是处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作用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要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理论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过程的情境建构、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大量与就业相关的宣传活动,建立起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相应的书籍资料和测评软件,完善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配备相应的学生活动场所,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加快培训工作,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者基本上都是从政治课教师、辅导员、招生工作人员转岗而“半路出家”的,不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咨询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能够熟练运用咨询技术、咨询技巧的能力。为此,高校对师资应分批派遣外出参加相关专业体系的培训学习,鼓励他们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实现“意义建构”,就离不开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首先,完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测评;其次,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大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和创业活动,在校园内不断掀起关注就业、参与创业的高潮;最后,拓展实践平台,加大与毕业校友和社会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校友论坛”、“企业家讲坛”等活动,邀请诸多成功校友和一些知名企业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经验报告会,进一步拓展实习实践、实习和就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诺斯威尔.生涯规划理论述评[M].商务出版社,2003:90.

[2]姚志红.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5):58.

[3]董昊悦,高传喜.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8(3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职业写作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爱的职业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