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

2014-02-26葛启明

教育观察 2014年26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交流数学

葛启明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江苏南京,211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是个体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外界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这表明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上。事实也表明:学生在课内对学习的有效参与程度往往是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呢?

一、情感启发——让全体学生想参与

情感启发是有效参与的前提。一些教师往往从自己教的角度或从教材编的思路出发设计几个参与项目,再让学生按程序进入。学生被动参与,自然积极性不高,课堂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参与的低效性。有效的参与必须是全体学生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也正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本身较抽象,教师可先结合图片给出条件和问题:体育商店里有乒乓球拍每副24元,排球每个34元,篮球每个46元,足球每个64元,如果给你100元钱,你最多能买几种商品?还余多少元?这一开放性问题来源于生活,难度不大,答案不唯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列式。教师将不同的算式按一定位置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样很容易发现加减法之间内在的规律。

(二)创设认知冲突,形成参与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信息与儿童现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或不满足感,儿童就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渴求,探索知识成为内在的需要,学生自然会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师教《循环小数》,先出示两组计算题:(1)154,17.311;(2)26.525,103。学生选择一组计算题,展开竞赛,结果他们很快完成了每组的第一题,却无法快速答出第二题。这时学生产生了困惑,少数学生甚至怀疑题目是否有问题,而教师明确表示题目没有问题,让学生继续算。计算的结果激起更多学生的疑惑,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按学生的要求,在黑板上与学生们一起来计算,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提供机会——让全体学生能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保证。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多数学生表现出等、听、看等观望态度,且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少数学困生还缺少参与能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练习、游戏等。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同时尽可能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器材,让人人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并在参与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困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操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中“做”的成分,能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练习巩固阶段,笔者对学生说:“教室里和教室外有这么多长方形,你能选定一个通过测量算出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小组商量,很快根据所带工具选定目标,又分头行动,并借助计算器算出了面积。这样,新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运用。

(二)重视小组合作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课内信息的交流应是多向互动的,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弥补师生一对一低参与度的不足,同时也能让学生、教师甚至学习材料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这种交流没有顾忌、约束,更容易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碰撞出“创新性信息”。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角色要求。如组长要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表述者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要清楚,且言之有理;倾听者要认真收集别人的信息,能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整个交流过程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角色之间能有机地进行转换。

三、加强随意后注意——维持参与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一下抓住学生,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有助于注意的维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多来源于学科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小学生喜欢数学教师,一般对数学课也“爱屋及乌”。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表现在教学上就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平时上课,教师可以面带笑容,语言亲切,一般不轻易批评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提疑问难,让学生之间展开有意义的争辩。教师可以常常把讲台、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图形、板书,讲解自己对题目或问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别人的发言(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选择最佳解法。教师甚至可以允许即将“挂黑板”的同学自找一名助手给自己解围、解难。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予一个爱抚的摸头动作、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让其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对开了小差的同学,也可以以一句幽默的话语给予及时提醒,想方设法让其在课堂上放松、投入,保持饱满的情绪。

(二)建立赏识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了解学习活动的结果有助于维持注意的稳定和合理迁移,获得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教师在课内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多从正面进行积极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也应以期待方式提出要求,因为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别珍视教师的期待和鼓励。

光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了该生的计算思路是正确的,通分、约分也是正确的,只是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向整数借1时,处理上出了问题。板演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很快纠正了错误,其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受到保护而且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学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笔者还在班上发动了每隔两周的“课堂表现最大进步奖”选举。赏识的评价机制,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维持注意的自觉性。

(三)形成内驱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有了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把需要意志努力来完成的行为化为自觉行动。心理学表明,目的越明确、具体就越有利于随意注意的维持。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结合数学教学渗透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如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教师可让学生做小小设计师,回去测量家居空间大小,看如何采购地砖铺地;学习了比例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地图测算学校与家乡的距离,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课堂参与的某一环节也应明确活动目的,如操作的任务,讨论的要点等,便于学生自我把握、及时调整,形成内驱力,同时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勇于克服困难。教师可以把“你真爱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作为口头禅,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勤奋刻苦、自觉排除干扰的学习意志,这些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参与学习只是手段,让全体学生在各自层面上得到最大的发展才是目的。只有保证了参与的有效性,有效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1]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 辛自强,等.思维——开发无限的潜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