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故乡 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小伙伴

2014-02-17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街坊社会学小伙伴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回到了乡村,使得这个国家出现了无数个“空城”。春节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荒村”。

故乡,不过是一星期的逗留地,和一整年的留白处。

春节期间,本刊记者回到各自故乡,选取了一位从故乡走出、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考察他们留在身后的家乡,和留在家乡的小伙伴。

这些小伙伴们,曾经为同一方水土所滋养,在人生的某一个或长或短的阶段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共同印记。时隔多年,他们之中,有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云泥之别,有的选择了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有的偶尔还在联络,有的已经成为各自的传说。

就像我们的故乡本身。

在城市里,千城一面的造城运动早就湮灭了从前的记忆和味道。很多城市发展得如此之快,三两年就令远方的家人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一些小城市多少还保有旧时模样,但老街坊也换成了新邻居。邻里关系都到了需要用“邻居节”来拯救的地步,人情世故间塞满了人民币的气味。

但乡村就更像故乡吗?

悬殊巨大的城乡二元体系背景下的消费主义,将村里的年轻人带走,让故乡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举棋不定的土地政策,让故乡的田园和老宅被挖得千疮百孔;粗放式经济模式,又让这里的山变得丑陋,这里的河变得污浊。

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消灭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已经成了心理学名词,到了需要申请非物质遗产来加以保存的时刻。

是的,故乡不是田园诗,不是为了供人讴歌而存在的,我们关注它,是因为故乡的生与死,其实关系到中国社会基础的安危。

我们关注它,更因为,日渐疏离的家乡,让我们就像一株盆栽植物,无根无据,无所依归。

你和你的小伙伴们,也许当年成绩不分伯仲,后来他成了高级领导人,你兢兢业业而籍籍无名;也许你们曾一起追逐音乐梦想,他成了歌坛巨星,你至今还在孤独地写着无人传唱的歌;也许你们都曾是文学青年,他成了版税极高的作家,你却没有出版过一个字……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若你们之间都不再心意相通,我们与故乡之间,如何还能血脉相连?

近10年来,社会学研究发现,中国各阶层出现了固化和板结的情况,下位阶层向上发展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这样的社会学难题,自古就一直被演绎着,世态如斯,人之常情。只不过,当下的中国,演化得更急遽,更令人难以自持而已。但这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最终会让一个社会失去自洽的活力。

所以,你和你的小伙伴都好,则故乡好,中国好。

猜你喜欢

老街坊社会学小伙伴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老街坊
意外遇见社会学
石景山区委八角街道工委:老街坊手绘98米画卷献礼党的生日
“小伙伴”等十七则
石景山有个“老街坊”
石景山老街坊来了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意外遇见社会学
河里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