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坦克歼击车家族发展史

2014-02-14木叶君山史放

现代兵器 2014年1期
关键词:车组炮塔火炮

木叶君山+史放

M3型坦克歼击车

当目睹德军以“闪电战”席卷欧洲时,美国陆军发现自己手里可用的反坦克武器仅仅是不痛不痒的12.7毫米机枪和显得过时的37毫米反坦克炮。受法国战败的刺激,美军开始寻求可用的机动反坦克炮方案。其实,类似的尝试早在1937年就曾经做过,只不过后来半途而废。当时,美军在M2A1轻型坦克的底盘上加装一个开放式战斗室,内置1门47毫米火炮。但是,这个反坦克项目在进行了若干次不太成功的试验后便戛然而止。

随着“机动反坦克炮”的需求日益迫切,新成立的“反坦克计划委员会”负责人布鲁斯中校想到了两种可靠的武器:75毫米火炮和M3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75毫米炮是一战时期著名的“法国75炮”的美国翻版,而M3半履带车以易于制造和性能稳定著称。布鲁斯的主意就是以M3为底盘,搭载1门75毫米炮,具体做法是先将75毫米炮的车轮、大架和车轴去掉,然后将火炮剩余部分固定在半履带车后部的车体上,炮口伸出车体前部之外。

这种拼装而成的新武器在1941年6月接受检验。虽然把大炮架到这种运兵车上的做法差不多已经达到底盘的载重极限,但对美军来说毕竟聊胜于无。该车很快就于同年10月获得75毫米 GMC M3(GMC是“机动火炮运载车”的缩写)的制式型号,从而成为美军史上第一种坦克歼击车。M3型坦克歼击车到1943年4月共制造约2200辆,不过相当数量在出厂时已无法满足前线所需,又改回运兵车的本来面目,使得其实际在前线服役的数量只有842辆。

M3自重9.1吨,长6.24米,宽2.16米,高2.44米,配备1门75毫米 M1897 A4型火炮,无辅助武器。动力来自1台怀特160AX型104.7千瓦发动机,最大行驶里程320千米,最大速度70千米/时。全车车组5人,其中车长和驾驶员各1人、炮组成员3人。该车装备的75毫米炮水平射界为向左19°、向右21°,垂直射界为-10°~+29°。看得出来,其水平射界很有限,但是没有办法,因为炮口指向超过21°的方向,就有可能在射击时令车体重心偏移而发生侧翻!

该炮使用穿甲弹时的最大有效射程为915米,采取非直瞄射击时最大射程可达8.4千米。据测试,该炮发射M72型穿甲弹时可以在460米距离上穿透81毫米装甲,发射M61型被帽穿甲弹时可以在同等距离上穿透71毫米装甲,另可发射M48型高爆弹以对付步兵或其他目标。车上共备弹59发,其中在炮座下存放19发,其余置于车体后部的底板舱室。

M3全车不同部位装备有6~16毫米不等的装甲,总的来看防护薄弱,充其量只能抵挡轻武器的射击。75毫米炮最初只配有一具小型护盾,后来改为有棱角的箱形护盾。这种护盾只是“一种填补空白的应急措施”,不过在战场上的表现倒是比“应急措施”要略好一些。

M3是美军在北非之战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歼击车,在那之后便逐渐淡出一线:曾有少量战斗在西西里,亦有一些出现在不列塔尼半岛,还有一些在塞班、佩里琉和冲绳岛等地现过身。

M6型坦克歼击车

在将75毫米野战炮装上半履带车后,美军又开始尝试将标准的37毫米反坦克炮装到卡车上,以此来作为反坦克手段的一种补充。这回选中的底盘是3/4吨道奇WC55型轻型卡车,属于极为常见的车型,加上37毫米反坦克炮装备的普遍性,这一组合在材料来源上有着充分的保障。但至于作战性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武器在1942年2月定型为37毫米 GMC M6坦克歼击车,从当年4月至10月间共制造5380辆,每辆造价是4265美元。M6自重3.33吨,长4.52米,宽2.24米,高2.11米,配备1门37毫米 M3型反坦克炮(备弹80发)。装备1台道奇T-214型72.7千瓦发动机,最大行驶里程290千米,最大速度53千米/时。全车车组4人,其中车长和驾驶员各1人,炮组成员2人。

37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射程457米,理论上可以做360°周向旋转,垂直射界为-10°~+15°,发射M74型穿甲弹时可在460米距离上穿透36毫米装甲,发射M51型被帽穿甲弹时可在同等距离上穿透61毫米装甲,另配有M63型高爆弹。这种反坦克炮威力一般,但对于WC55型卡车来说已经达到运载极限:由于位置有限,反坦克炮的炮口不得不指向车体后方;而受到车辆底盘的制约,37毫米炮自身的水平射界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在北非的实战表明,这种轮式坦克歼击车的能力相当有限,而一旦火炮发射角正好与底盘的车轴呈垂直状态,就极有可能将车体掀翻!

M10型坦克歼击车

在上述两种过渡性质的武器之后,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履带式坦克歼击车M10终于问世了。这同样是一种“组合装”,底盘取自可靠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火炮则是值得信赖的76毫米(3英寸)反坦克炮。这种76毫米炮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美国最好的火炮之一,其设计目标是“能够遏制当时世界上已知的任何一种坦克”,配套弹种包括M79型穿甲弹、M62型空心被帽穿甲弹、M93型高速穿甲弹等。

M10的前身是启动于1941年11月的T35试验型坦克歼击车,后者就采用了“谢尔曼”底盘和76毫米火炮,所不同的是战斗室为T1/M6重型坦克的圆形开放式炮塔。在此基础上,设计部门将车身改为斜角甲板,又用一种五角形炮塔替代了圆形炮塔,并将底盘从“谢尔曼”早期型的M4A1升级为M4A2,从而成为T35E1坦克歼击车,也就是后于1942年6月正式定型的3in GMC M10坦克歼击车。

此前的M3和M6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头重脚轻”的情况,不料轮到采用坦克底盘的M10时,这个麻烦依旧。在试验中,M10就暴露出因火炮身管过重而引起炮塔失衡的问题,这在公路或平地行驶时并不明显,但在超过4°的斜坡上就会造成行驶困难,而且炮塔几乎不能转动。最终,技术人员尝试在炮塔后部加挂钢质、铁质或铅质配重来解决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配置一对楔形配重块,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却也使M10多了一个“鸭子比尔”的别称。endprint

M10型自重29.6吨,长6.83米,宽3米,高2.57米,主要武器为1门76毫米炮(备弹54发),辅助武器为炮塔后部1挺12.7毫米机枪(备弹1000发)。全车配备2台通用GM 6-71 6046型6缸液冷柴油发动机,行驶里程256千米,最大速度78.2千米/时。全车车组5人,其中驾驶员、无线电操作员兼副驾驶、车长、炮长、装填手各1人。除了M10,还出现过改进型的M10A1,后者的主要改变是采用了M4A3的底盘,动力随之变为1台福特GAA V8型汽油发动机,这使得M10A1的自重下降而储油量上升。M10于1942年9月投产,每辆造价4.79万美元,比M4A2便宜四分之一左右。

在部队急切需要机动反坦克手段的情况下,M10被军方列为AA1级的优先生产级别,甚至超过了“谢尔曼”坦克本身。但北非战事结束后,随着对坦克歼击车的否定之声甚嚣尘上,M10的生产便在1943年年底被叫停。当时,费希尔兵工厂共完成了4993辆M10,另一家生产厂福特公司到当年9月完成了1038辆M10A1。不过,此后M10A1又转入费希尔继续生产,共完成了375辆,从而令M10全系的总产量定格在6406辆。这一数字是德军著名的“猎豹”、“猎虎”、“追猎者”等同类型武器所无法企及的。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之际,前线共有691辆M10在役,9月达到单月最高记录的763辆,当年12月为790辆,1945年2月为686辆,5月降至427辆。

M10确立了二战美国履带式坦克歼击车的技术样式。该车近似坦克外形的独立炮塔设计使其迥异于苏联和德国的同类武器,而其炮塔项部敞开设计也成为此后美国坦克歼击车的保留样式。随着M10在前线的普及,大兵们开始用“坦克歼击车”的首字母缩写昵称其为TD。后来,TD也成为前线对所有美国坦克歼击车的通称。但就美军高层而言,M10并非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案,甚至有人认为该车速度太慢,比M3也好不到哪里去。坦克部队拿M10和“谢尔曼”做比较,认为前者只是跑得略快、火力稍强,但战场生存力太差、炮塔回转性能不佳。

但是在战场上,并不太被看好的M10却在易受攻击的步兵身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后者对这种坦克歼击车信赖有加。一个传神的说法是:只要附近有坦克歼击车出现,步兵们就会勇气倍增。实战也证明M10的敞开式炮塔设计有其独到之处:虽然这种开放式结构在理论上置车组于危险之中,但是在有步兵伴随的情况下,这种风险的概率便被降低了;而且敞开式战斗室提供了良好的视野,有利于坦克歼击车及早发现敌军装甲目标;再者,即便车身被击中,敞开式炮塔也便于车组人员快速逃生。

投入实战的M10自然不乏轶事传世,其中一例发生在“科尔马口袋”战斗中。第3步兵师第15团一名大兵奥迪·墨菲操纵1辆已经起火燃烧的M10上的12.7毫米机枪奋力开火,连续击退德军数波进攻而力保阵地不失。此人不仅藉此获得1枚荣誉勋章,更是累积功勋而成为美军史上获得勋章数量最多的大兵。在战后所拍摄的重现当日战事的电影《百战荣归》中,墨菲亲自扮演他“自己”,但由于剧组遍寻不得可用于拍摄的M10实车,而只能遗憾地用1辆M4“谢尔曼”顶替了事。

另外,在阿登战役期间,德军派出一支由党卫队军官斯科尔兹内率领的特战队。这支部队从装备到服装都是模仿美军,以达混水摸鱼之效。其中,有数辆“黑豹”坦克被精心“改造”而力求在外形上近似一种美军装甲车辆,其改装目标就是M10坦克歼击车。

M18型坦克歼击车

绰号“地狱猫”的M18坦克歼击车(见题图)的研发始于1941年底,从时间上可以说是和M10平行发展。而它一开始实际上承载着美国坦克歼击车部队更大的希望:和军方起初对于M10有些犹豫的态度不同,M18可被看作是第一种“血统纯正”的履带式坦克歼击车。M18的设计出发点是以美军追求的坦克歼击车第一性能为追求,那就是高速度。为此,采用极薄的装甲也在所不惜,因为有观点认为“良好的机动性可以弥补防护力的不足”。至于火力,则采用与M10近似的M1型76毫米反坦克炮。这个项目从原型车到定型量产都获得军方一路绿灯关照,到1943年1月就敲定了首批1000辆订单。而在确定型号为M18坦克歼击车之后,其量产便于1943年7月展开,到1944年10月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2507辆。

M18自重17.7吨,长6.65米,宽2.87米,高2.57米,主要武器为1门76毫米火炮(备弹45发),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备弹800发)。配备1台赖特R-975C1型9缸星型空冷汽油机,行驶里程161千米,最大速度88千米/时。全车车组5人,其中驾驶员、无线电操作员兼副驾驶、车长、炮长、装填手各1人。

“地狱猫”最突出的性能特点当然是它那快得令人吃惊的速度。理论上,该车时速最高可以达到88千米,对于履带式战车来说这简直是飞奔了。这一速度不仅令M18成为美军坦克歼击车的奔跑冠军,也是整个二战中各国同类车辆的奔跑冠军!但是,为了追求高速性能,M18过分牺牲了防护性。全车最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就只有25.4毫米,其余部位的装甲厚度多在12.7毫米左右,最薄处更只有4.8毫米。这种防御水平对于敌军的反坦克武器来说几乎是形同虚设,即便是德军MG 42机枪的7.62毫米子弹在一定距离上也能够轻易击穿“地狱猫”!如此一来,在试验场上受到高层人士青睐的M18,在前线却受到战士们的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第一个接收M18的是在意大利作战的第894坦克歼击营,该营很快就决定不把这种新武器和M10一起部署使用,因为“防护太弱”,“车组成员在(M18)里面的信心可不如在M10里时足。”

“车里面”的另一个问题是M18的内部空间小于M10,这直接影响了火炮装填动作,致使其击发速度慢于M10。同样是受空间制约,炮长手边的备用弹只有9发,打完后就只能再到侧舱去搬运。M18独特的发动机配置也给战斗在敞开式战斗室里的车组乘员们带来额外麻烦,这台空冷发动机的相当部分冷却风必须穿过战斗室吸入,从而形成了寒冷的气流。在本来就温度很低的西北欧的秋冬季战场上,这让“地狱猫”简直成了由装甲薄板构成的大冰箱。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关于M18的客气的说法是:“无法成为像M10那样成功的坦克歼击车。”而比较不客气的说法则是:“M18就是短命版的M10。”endprint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M18的装备推广一直不顺利。1944年1月,当正在英国集结训练的美第1集团军被告知M18将赶得及以较大数量参加反攻欧陆,集团军司令布莱德利将军却干脆地以“多一种武器将增加后勤负担”为由而加以拒绝。诺曼底登陆后,美军中只有第603、704、705等3个坦克歼击营装备了M18,而且直到7月末才被投入实战。第704营被配属到第4装甲师作战,这个师似乎不太放心使用M18,以致第704营在阿弗朗什地区根本没有机会看到敌军的坦克。对此,第4装甲师还有些不怀好意地报告称:“这个营可没有机会去‘发现、打击、摧毁。”

直到当年10月,装备M18的坦克歼击营也只有5个,这个数字在阿登之役增长到了9个。如此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使用M10坦克歼击营并不乐意换装。从交付使用的记录来看,1944年6月有146辆M18可用,9月是170辆,12月306辆,1945年2月448辆,3月达到单月高记录的540辆。另据统计,共有217辆因各种原因损失。

M36型坦克歼击车

诺曼底登陆前夕,当集结中的美军被国内问询“是否需要一种比M10威力更大的坦克歼击车”时,他们做出了“M10已经满足需求”的答复。但仅仅几个月后,战斗在法国北部的前线部队就发出了“将所有M10都换成M36”的迫切呼声。别称“杰克逊”的M36是美国坦克歼击车的终极型号,也是驻欧美军手中威力最大的装甲车辆,号称是“唯一有能力击破‘虎式坦克的美国地面武器”。

从血统来看,M36就是M10的威力升级版。美国装备委员会于1943年着手寻求改进M10的可行性方案,有多家生产厂家参与竞标,分别推出了T70、T71和T72等原型车。有意思的是,当这轮竞标工作热闹进行时,位于胡德堡的坦克歼击车战术演练中心却对此极为冷淡,他们觉得搞来搞去无非又是一种“权宜之计”。从设计思路上来看,T70在车辆行走部分花费心思,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来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T72设计了新型的炮塔、并有效降低了整车的重量。但是,T70和T72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主要武器仍然延用了76毫米火炮。

这轮改进的重点其实是火力,因此福特公司的T71便脱颖而出。该车以当时美军中口径最大的M1型90毫米高射炮为基础,通过改造炮架等使之成为M3型90毫米火炮,同时配套完成了新型的敞开式炮塔设计及其配重问题。经过考察,美国军方于1943年11月决定以现成的M10A1坦克歼击车为基础,改装生产500辆T71坦克歼击车。由于生产延误,这一任务直到1944年底才告完成。而T71已于当年7月被正式定型为M36坦克歼击车。M36有3种型号:M36、M36B1和M36B2。其中,M36和M36B2基于M10A1改装,M36B1则是在M4A3“谢尔曼”坦克底盘上完成,全系列总产量为2324辆。

M36型自28.4吨,长7.46米,宽3.05米,高3.28米,主要武器为1门M3型90毫米火炮(备弹47发),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备弹1000发)。该车配备1台福特GAA V8型330.7千瓦汽油机,最大行驶里程240千米,最大速度42千米/时。全车车组5人,其中驾驶员、无线电操作员兼副驾驶、车长、炮长、装填手各1人。除了速度较慢,M36较好地兼顾了火力与防护力。其90毫米主炮发射普通穿甲弹时,能够在600米距离上击穿“黑豹”的正面装甲,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黑豹”的侧面和后部装甲。在使用更大威力弹药时,则可以有效对付“虎”式重型坦克。用于炮火支援等非直瞄射击时,该炮的最大射程可达17.3千米。至于防护,M36的装甲厚度与M4“谢尔曼”坦克相当,正面和防盾处为76毫米,侧面及后部为38毫米,有部分晚期型M36还为敞开式炮塔加装了装甲盖板。

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反坦克手段,M36在开抵欧洲战场后就拿出了使人信服的表现。首批M36在1944年9月部署到位后,立即创下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例:其一是在2.92千米距离上一发击毁“黑豹”,其二是在4.206千米距离上对1辆“黑豹”取得5发2中并击毁之的成绩。很快,这种坦克歼击车便被前线美军看作是抗衡德军重装甲的最有效武器。和这种“最有效”名声相映衬的是,除了“黑豹”和“虎”,M36还曾击毁过更大号的“爬虫”。1945年1月5日,德军发起“北风”行动作战。美军第776坦克歼击营的M36侧袭正伴随党卫队第17SS装甲掷弹兵师行动的数辆“猎虎”式驱逐坦克。其中1辆M36在820米距离上将1发穿甲弹准确射入134号“猎虎”的车体侧面,继而造成车内弹药殉爆,从而将其彻底摧毁。

若说有什么不足,M36的最大问题便是数量不够。在1944年9月时仅有40辆M36参战,12月也只有236辆,1945年春天之后其装备数量才达到1000辆左右的规模。而等到其装备高峰开始到来时,这场战争也已经走向了尾声。

(编辑/弓鸣)endprint

猜你喜欢

车组炮塔火炮
阅读理解专练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宝珀GT亚洲系列赛
基于Unity引擎制作塔防游戏
SEC6小时首战结束
莱茵金属公司将扩展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性能
迈向新高度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伊朗新型“克拉尔”KARRAR主战坦克在当地电视台出现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