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剑心书韵”谈武术文化创新
——2014年春晚武术类表演项目《剑心书韵》观感

2014-02-12黄俊儒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武术书法传统

黄俊儒

1 中国武术文化之魅力

郭玉成先生曾经提到过,当代武术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和“体育的武术”。这四种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已基本上概括了当代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态,同时也厘清了武术文化宽泛的概念范畴。今天我们再次探究中华瑰宝武术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文化方面去解读、教育的角度去传授、艺术的形式去欣赏,最后才是对其技击与健身娱乐功能的运用。发展至今,我们研究中华武术已经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挖掘与整理蕴藏于武术深处的文化价值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招一式拆解分析的表面工作上。这是时代导向下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进步表现。从2014年春节晚会上武术类的表演节目《剑心书韵》可见一斑。节目的开始在舞台灯光效果的映射下,配合悦耳悠扬的古典音乐,人们看到了一对习武的青年兄弟正在切磋技艺;随着乐曲的进行,灯光的映射和画面的转换,节目渐入高潮,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舞台中央翩翩起“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喊声振耳欲聋,使人们的血液瞬间升腾,仿佛进入了宇宙本元,窥探到了中华武术的玄妙;最后,在国际巨星成龙带领下,节目以一段传统拳术作为收尾,画龙点睛般结束整场演出,让人意犹未尽。这个节目的表演总共还不到五分钟,却把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编导通过将武术与表演结合,使春晚成为武术文化的一个新的拓展平台。《剑心书韵》这个节目,用源自于武术而又高于武术的艺术手法,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传播。由此,我们也能强烈地意识到,武术的自身传承与发展已不再是单一的模式,武术文化借助传统文化的衣钵进行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武术文化在中华土地传播与发展的美好前景。

2 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1 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武术文化才能根正苗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经》为后世太极拳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构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就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如太极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动静之母,阴阳之机”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下发展来的。它吸收和渗透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医学、美学、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等多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再看传统武术与武术文化的关系。“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后为押韵改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两部经合起来就有了“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成语都是经典。从这经典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武术的身影,甚至觉着这与中国功夫毫不相干。可是春晚一场商业化的运作,却造就了一出别开生面的武术文化盛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享受,还有那久久不能平息、让心灵震撼的武术文化。在春晚的舞台上,传统武术中的二指禅,结合“天地玄黄”所演绎的文化内涵,使武术借助文化与商业平台,在传播的方式上是一大创新和进步。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古人认为天地宇宙未生之前,天地是混沌状态的。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称“太极”。而现代物理学则认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为宇宙的起源。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一天一地,阴阳相生,太极便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春晚的《剑心书韵》中编导让动作巨星成龙出场时表演的太极拳功夫,既是对太极文化内涵的外化,也是借用名人起到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和推动效益。

玄,是指深蓝近于黑的颜色,通指高远、高深莫测。今天,我们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那是由于太阳光中红、橙、黄、绿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较长,可以衍射到地面上;而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较短,只能在各种空气中的杂质间来回反射,所以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但是,在太空中看,天却是黑漆漆的,所以古人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理论,“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说天玄。

那么,我们在纵观整个武术发展演变进程的时候,有没有这种看似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事实上,武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过迷信糟粕的东西存在,再加上后人对本门派师祖的推崇和功夫电影、武侠小说、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增加了武术的神秘色彩。

其实,武术中的天玄并不是所谓的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而是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兼容胸怀。武术的天玄所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济世理念,并非要把武术神秘化与大众隔绝。所以,传统文化赋予武术的意义绝非一般的意义,武术“生命价值”和“活的灵魂”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2.2 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提供了形制灵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剑心书韵》中,随着朗朗上口的歌诀响起,舞动的身影带领着我们畅游国学文化的海洋。在这里,“书”意味着书法,“韵”是指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书韵”就是笔墨和声律结合的艺术。在《剑心书韵》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几十位少年手执毛笔在舞台上翻转腾挪,编导用动态化的武术动作描绘了文化的内容,把本来看似无关的两种事物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这里,节目呈现给我们的不再是精彩的表演,它使人们跳出节目从中国剑术中寻找与书法相对应的共同美感。

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两者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们不仅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流传海外,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武术,在古代又称“手搏”“武艺”等,近代又称国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独特方法,门派繁多,技法各异;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有笔法、字法、章法。书法书体繁多,有真(正)、草、隶、篆等书体,而真体又有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类型。笔者在此主要谈论武术中的剑术和书法中的行草,侧重探讨剑术和书法的相同点及骨势,以此来说明剑术与书法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剑术中,点、刺、劈、云等攻防动作组成各种剑法,剑法又配合手、眼、身、法、步组成剑术组合,又由各种组合组成完整的套路,这等同于行草书法中的点、横、撇、捺等笔法,从而组成字法,又有数个字的连带或笔断意连等组成章法。无论是剑法、笔法或是整套剑路和整篇章法都有其“骨势”,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骨”即内涵,如武术中的“精气神”,书法中的“骨架”或“神韵”;势即外形,如剑术中的剑体和书法中的书体,包括:剑体的剑法、组合、套路和行草的笔法、字法、章法。凡习练内家拳者,均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亦称筑基功。书法的笔力和神韵也可以说与气有着直接关系。练习书法,除要求腕部有力外,更主要的是要求写字时要讲究气的配合,这样写出的字才能入木三分;书写者的底气不足,字也不会雄健有力;书法家日积月累的写字如用意配合运气书写,久而久之则内功基础自然坚实深厚。而在行剑中均要气沉丹田。攻防用力时,则用鼻哼气;起跳时要提气,使气上走,这样才能跳得高;落地时,气要上浮,才能做到轻如鸿毛;震脚时,气要下沉,才能重如钢铁。气与剑要配合协调,才能做到灵活多变,虚实分明,柔软如水,强硬如钢,绵里藏针,刚中有柔,飒爽优美,变化无穷。书法用气也很重要,用气时要排除杂念,气沉丹田;行笔要均,力达笔尖;笔锋转换要闭气;笔锋上提时,气上行。按笔要沉气,收笔要放气。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造诣的书法家写字时或写很重要一笔时常会屏住气息,舌舔上牙,待字写完后才长出一口气,其目的就是先收气再放气。书法中的用气方式繁多,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用笔运气练字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大都是长命的寿星。剑术与行草中的用气基本上是一样的。气同剑与笔的行动同时运转,有提气、闭气、沉气、出气、运气。—位好的武术家或书法家能将气运至剑尖或笔锋,能使手中的剑或笔运用得灵活多变,沉稳有力。

虽然武术中的剑术和笔墨书法中的行草概念各异,但其理存于一。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既有内容形式上的区别,又有形制神韵上的相通。其实,中国功夫与书法的关系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剑术中,从传统拳术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书法的身影,如南拳的刚猛有楷书的刚正,长拳的洒脱有狂草的飘逸,形意拳有隶书的古朴的朴实无华,太极拳的大气柔和可以展示行书的奔放等等。通过中国书法再去看中国功夫,对于我们解读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形制创新提供的灵感会有极大帮助。

2.3 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思想内涵

在探究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所提供的思想内涵时,我们更要注重其中所存在的核心价值:一种是“爱国主义”的理念;另一种是“济世情怀”的推崇。在当今,“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这种说法基本上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从古代茹毛饮血时的野蛮技击与格斗,到杀伐征战诸侯割据时的军事技术;从朝代更迭王朝变化的保卫工具,再到和谐社会人民幸福安定的健身手段。武术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有时代赋予它的不同意义。正是这种意义的出现带给了武术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时期的武术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

翻开历史的画卷,可以看到中华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一部武术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侧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作为文化和思想修养的两个方面,很早就被古人所看重。舞剑论诗,从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流传至现代的武学典籍,很多武术功法及技击口诀,都是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诗歌也是促进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历史上有无数武术家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在习武之时寓武于情,借诗歌的形式抒发内心感受,外强筋骨,内修诗书。这种高度契合的侠风雅韵使得许许多多诗歌中都闪耀着武术的光芒,反过来又使武术或武士平添了几分诗歌的雅致。如李白、杜甫、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爱国英雄,他们在那个时代既是诗人又是剑客或武术家。他们所精通的剑术、拳术无不有自己鲜明的思想烙印,他们的诗歌作品中也无不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诗人的豪情壮志是一种难以磨灭的爱国情怀,武术与文化的联姻塑造了爱国情怀下武者的英姿,同时赋予了诗歌豪放、遒劲的魅力。正如著名爱国将领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既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兼诗人,更是一位优秀的武者。他的那腔爱国热血在诗词中展现得慷慨激昂而又气壮山河。一曲《满江红》成为千古绝唱,为人们留下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篇章。

今天,武术历经不断改革创新,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的要义精髓构成了武术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文化与武术始终是连理一枝。正因如此,武术唯有谨守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的同时,又注重吸收当代文化富有新鲜活力的元素,才能不断创新进取,才能长久流传于世。

3 摒弃陈腐的传承模式是武术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有其自身弊端,如单一的师徒传承和排他的门派传承等都不利于武术的传承,更不利于武术文化创新与发展。武术文化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摒弃世俗的迂腐观念,要勇于革故鼎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郭玉成先生在《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一文中指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推广和传播中华武术不能只讲形式华美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发掘,推广和传播中华武术不能只注重练型,忽略对武德的培养。“武术活态化”是王岗先生曾经提到过的一个武术发展策略。在武术传承层面上所谓的“活态化”,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所谓“活态化”的武术,是指武术的传播过程不再是停留于文字图书与影像资料上的传播,更多的时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优秀的武术教师,借助“人”这个“活”的载体对武术进行创新传承;其二,所谓“活态化”的武术,是指武术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过去传统的技击与格斗技术,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所以,今天谈武术的传承,就不能只谈继承,而是要借助文化创新与传播的优势,使武术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把武术推广到世界各地。“活态化”的中国武术也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门派某一拳种的传播,更需要的是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唯有博采众长,才能使武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武术的“活态化”不再拘泥于传统武术的一板一眼的拳法招式中。从春晚节目《剑心书韵》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场经典的武术表演,但这种表演已不再是单纯的武术表演,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包装后充实了大量文化元素的现代武术表演方式,包括舞台灯光的设计、音乐服装的外饰、文化符号的渗入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对这些组成部分的综合演绎,最后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一场完全艺术化了的美的武术表演。通过这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表演增进了人们对于武术的喜爱与了解,无形中也推广与传播了武术文化。其实,更多时候武术的“活态化”不仅仅只是表演手法的艺术化,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尝试,例如功夫网游、功夫电影、武侠小说和开设武馆等等。“活态化”赋予了武术发展创新的新思路,使武术可以在原有的武术文化基础上尽可能地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合理地加以利用。而各门派之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撇开门户之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交融,则更有利于共创武术文化创新繁荣的新局面。其实早在2013年的春晚也曾有过类似于《剑心书韵》的武术表演节目,这便是由赵文卓主演的《少年中国说》。当时这个节目对“中国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作用。相信在未来的春节晚会上,必将还会有这类的武术文化表演节目活跃于舞台之上。

4 结论

“剑心”即是武,“书韵”便是文,文武结合,张弛之道才是治国的根本。武术的内涵也是文化的内涵,蕴藏于武术本体深处的灵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传统文化的身影里我们可以找寻到武术的踪迹,在武术阳刚的身法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灵魂。今天,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健全使人们的生活不再需要过去那种打打杀杀的传统功夫,而武器装备的创新改进也使现代战场已不再是马背上的兵戎相见。在这种情势下,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功夫已经走向衰落即将消亡吗?不,答案是十分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武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支撑作为其根本,它正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虽然目前武术整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其传承与发展也遭遇到了时代的新挑战,但2014年春晚给观众献上的一场视听盛宴,使人们看到了未来武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曙光。。受此启发,笔者认为,今后要解决好中华武术的传承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加快武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脚步,大力发掘武术中的文化精髓,改头换面使人们眼中“粗鄙的功夫”变成“儒雅的中华武术”;(2)加快武术的的商业化运作,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地把武术搬到舞台与荧幕上去,让更多的人通过现代媒介了解中华武术,从而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3)大力宣扬武术中保家卫国、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等正面积极的内容,使中国功夫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形象代言,打造武术文化创新的“中国梦”。

[1]郭玉成.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J].搏击·武术科学,2009,(5):5 ~6.

[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邱丕相,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张美玲,杨琳静,李世春,杨文立.中国武术传播浅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9(2):21 ~23.

[7]郭玉成,刘涛光.武术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11 ~17.

[8]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7 ~30.

[9]郭玉成.武术商业化传播的文化定位[J].搏击与武术科学,2008,5(2):5 ~6.

[10]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1]车美萍.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2]唐晋,等.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4]任广耀,等.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6]吴应广.从文化视角认识当前武术的发展[J].搏击·与武术科学,2012,9(5):8 ~11.

猜你喜欢

武术书法传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书法欣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