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培养竞技人才的模式探讨

2014-02-12孔庆波葛玉珊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竞技校企院校

孔庆波,葛玉珊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联合培养运动员的新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本理念”为核心,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教育依托,以企业赞助为经济支柱,提高高职院校运动队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新举措。一方面借助高职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发挥其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优势,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处理好“学训矛盾”,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定期进行体育交流与赛事合作,也可以为企业作宣传,扩大企业影响。运动员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因此,他们可以代表企业进行竞技比赛,也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成绩比较突出的运动员,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继续为企业工作。高职院校吸纳企业赞助资金,可以解决高职院校资金不足的困境,而对企业来说可以提升其知名度,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实现无形收益。这样就形成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

1 校企结合的优势

1.1 基于高职院校角度

(1)校企结合,可以借助企业的优势解决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培养的资金短缺问题。高职院校开展竞技体育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最先由教育部提出,鼓励高职院校要像高校一样开展竞技体育,但是仅仅只是口头上鼓励并未在资金上落实。高职院校需要为开展竞技体育所需经费由资源本来不充裕的自身来负责,即发展经费由高职院校支付。就来源方式来说较为单一。虽然教育部和大学生体育协会对高职竞技体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但是未能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高职院校资金上的不足阻碍了竞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对运动员的培训以及场地器材的短缺等方面。要想使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就需要丰厚的资金注入,而企业正是最好的选择。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资源能够解决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经费短缺的问题。

(2)搭建社会互动平台。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报道,在向公众展示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带来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对于高职院校竞技人才来说,参加各种级别的体育赛事也是在为自己创造对外宣传的绝佳机会和展示平台。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迫切需要借助于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路径得到拓宽。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高校竞技人才就业情况堪忧,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对竞技人才就业的关心程度不够,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高等教育方式,单就知名度来说无法和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建设的不完善,加之受地方就业政策、高职院校竞技人才的文化素养及所能从事的项目特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所培养的学生(竞技人才)无法在毕业之后获得合适的工作机会。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职院校体育竞技人才则能够拓宽其就业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竞技人才来讲,除了与就业单位相协调的职能素养外,决定其就业的重要因素是竞技水平的高低。而通过参加体育竞赛,为其展现竞技水平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加之企业本身拥有较为广阔的关系网,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能够为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2 基于企业角度

(1)提升企业知名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复杂的竞争生存环境提醒企业必须时刻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面对残酷竞争的市场环境,许多企业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开始搜索与整合外部资源,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行之有效的媒体宣传平台。现在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1]。对于企业来说,无形资产就是其知名度。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是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今天企业依靠无形资产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竞争力,这种显著的结果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熟识。在现代商业运作中借助各种体育赛事(如赞助活动等)来宣传自身的方式已成为一种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商业手段。将竞技运动与商业结合,是一种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有效合作方式。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运动队合作,在有影响力的媒体或当地媒体上得以充分展现与宣传自己,将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本土形象和知名度。这种间接的宣传模式有别于传统广告模式,其投资金额相对较少,但收到的宣传效果却非常大。企业借助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参加各类竞技类赛事,搭建了对外交流的平台,能够实现与社会互动,在提升企业知名度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与企业文化融合。随着影响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文化将作为决定企业兴衰与成败的关键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居民体育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促使企业职工的体育参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已经由单纯的强身健体发展成为以展示企业形象、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激发职工斗志力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交流窗口与企业展示,而竞技体育运动赛事将是交流与展示得以实现的重要平台。伴随体育活动文化含量的逐渐提升,体育赛事必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发展成为企业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领导人也将逐渐认识到体育活动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进行竞技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参加各类体育赛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示企业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企业职工对现有目标与任务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的凝聚力,而体育活动也作为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

(3)引进优秀人才。高职院校拥有非常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与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大量所需技术型后备人才。随着企业对高素质、高标准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高职院校在理论、技术、能力等方面对后备人才进行了重点性培养。其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达到与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接轨。面对国内外市场日趋激烈化的竞争形势,企业作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实体,要想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企业有天生的人才渴求欲望。由于学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促使企业在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培养竞技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其专业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优秀”既体现在其竞技成绩上,又体现在其专业技术上,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积聚力量。

2 校企结合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现状

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学校拨款,而高职院校由于资源短缺,给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带了巨大的压力。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所拨资金不能满足竞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由训练、比赛等所产生的费用开支。资金短缺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因素。

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是学校还处于传统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中,没有对竞技人才培养新方式进行探索;二是教练员或是学科带头人虽有过这方面的想法,但由于学校领导的不支持或者因为暂时还没有出现这种例子而搁置。

从企业层面来说,一是企业对于该模式还不是很了解,虽有利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但由于本地区还没有先行者,即使企业愿意跟学校合作,还缺少一个契机;二是企业无法预测到与学校进行合作后所能获得的实际效益,能带给企业怎样的发展。这也是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领导人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发展前景。

从社会层面来说,一是政府不重视,没有给予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更多的关注。与普通高校相比,政府的目光可能更关注的是大学,而忽视了高职院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二是本地区百姓对竞技体育的参与度与关注度较少。大众对竞技体育的参与度与关注度是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参与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校企联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许多问题需要探索。目前,“校企结合”这一新兴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使得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双方对于该如何开展合作仍处在摸索阶段。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合作还会考虑到运动项目以及该运动队的商业价值。一般来说,有群众基础的项目是他们所想要合作的对象,而对于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给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无形之中也影响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发展。

(2)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在运行中会发生诸多问题,如企业投资的费用并未能完全用于运动队等,会导致高职院校中为其与企业合作提供契机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其中包括教练员等。一般来说,教练员的交际范围较广,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企业进行一些有效的合作,可是由于企业投入的经费无法投入到运动队的建设,致使教练员积极性降低。因此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牵线人的积极性。

(3)组织机构尚待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而在目前所存在的合作关系中,高职院校一般处于主动,积极寻找企业与之进行合作,而企业处于被动,且双方签合约的人员不是组织机构的成员,势必造成合同中的许多合作事项得不到落实,导致双方出现信任危机。

3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

3.1 模式选择

“校企结合”模式之一: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体育训练场地和资金支持。目前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经费不足所带来的场地、资金等资源匮乏,而企业丰富的资源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了这一不足。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宣传做出一些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通过企业提供经费培养运动员。

“校企结合”模式之二:寻找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结合点,使双方自愿地去为对方服务。如企业可为高职院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实习岗位,配置管理人员,使企业注入活力,高职院校则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障碍与问题。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企业和高职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紧密结合的方式,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才能做到。

“校企结合”模式之三:高职院校将高水平运动员委派到企业。由于现如今我国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发展速度快,要求职员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企业也要与时俱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每个企业都迫切希望能够得到高校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参加比赛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无法使得高水平竞技人才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企业的体育竞赛活动对运动员的参赛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运动员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在不断的比赛中提高自身实力。

3.2 发展对策

(1)加强与媒体的互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这种新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将会吸引各种媒体的关注,将精彩的比赛画面亦或是结果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既给媒体带来了新闻素材,又给企业与运动队带来知名度,可谓是一举多得[2]。

(2)确立有效激励机制。确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组织机构工作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为教练员、运动员争取到切实的利益。通过精神表扬、物质奖励等措施激发学校相关人员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保障运动队与企业合作顺利的进行。

(3)完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职责。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组织机构,应根据合作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以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如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与企业方面联系、协调,及时反馈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校企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企业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持,已成为学校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同时学校也可以从中获得资金和实物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学校培养竞技人才资金缺乏的难题。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互动平台,加强了学校、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实行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拓展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从目前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竞技人才培养的探索还需从制度上和模式上进行创新,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势必会出现一系列让人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建设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建言献策。

[1]王斯松.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改进探讨[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9.

[2]管昌燕.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江苏:宁波大学,2011.

[3]唐芒果,时金陵.高职高尔夫球专业“校企合作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68~70.

[4]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5~98.

[5]底爱芳.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职业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9):136~137.

[6]杭兰平,李杉,张睿,毕剑锋,王立彬.对CUBA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兼谈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59 ~564.

[7]程萍,孙雷鸣.关于体育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5):5 ~6.

[8]林清,刘淑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体能课外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8(3):21 ~22.

[9]吴剑明,王薇,石真玉,揭光泽.基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5):76~77.

猜你喜欢

竞技校企院校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