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陈志泽的散文诗

2014-02-12李建民

散文诗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蜻蜓海峡散文诗

李建民

浅谈陈志泽的散文诗

李建民

米勒之所以不死,是因了他的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拾穗者》。这幅创作于1857年的著名油画,描绘了法国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一百多年后,我们在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看到它时还是那么眼眶一热,那是我们看到了典型的乡土,金黄色的麦场,俯身成四十五度角的拾穗人。画面上两人并俯,另外一人半躬着身姿,正专心致志地要俯下身去;三人或背对、侧对着我们,褐、红、蓝三色帽子遮住了大半个脸,以至于看不清她们的辛苦或愉悦。但她们内心的潜静与丰盈,以及“颗粒归仓”之艰辛,早已力透画面。陈志泽先生的散文诗新著《热土· 乡音·人》让我想到了那几个拾穗者,要再多一点的话,那就是辽阔麦场边缘可能有的教堂与晚钟。色彩的热烈开始偏橙,情绪的潜静已接近黄昏,而显然是丰收的场景和最后的归仓!

志泽先生自1962年开始发表散文诗等文学作品至今也有半个多世纪。而几乎涵盖整个人生的散文诗写作,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与执著。而正是这,铸造了他的“中国当代(十名)优秀散文诗作家”桂冠。去年清明前获志泽先生赠书,清明这一天恰有雨出不得门,于缠绵的情调中读诗是难得的好时机。于是,泡茶读诗,顿时——“热土”、“乡音”、“人”纷至沓来,让我应接不暇。

《热土·乡音· 人》是一部选编本,而我在其中看到最早的一篇似乎是写于粉碎“四人帮”之后,随之的是1983、1986、1989、1993、1996年的作品。大多没有标记的,显然是志泽先生退休之后的倾心之作。此前我读过志泽先生的《守望》散文集,我深感退休之后的志泽先生的散文,与前对比,有一种“行在当行之时,止在当遏之际”的放敛。也许与心态的自由有关,也许是摈弃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教条,然而,我更愿意他是志泽先生的自我困斗与突围,而这人生长途中的励志新造,毋庸置疑必是灵魂的升华与躯壳的浴火重生。难,但有凤的涅槃。抱着同样的思索,我进入了志泽先生退休之后的散文诗创作。

一、以变奏的短笛反映宏伟、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社会进程,以期取得散文诗题材领域的突破。紧随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生活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作家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和姿态。“文革”一结束,作者就以《云海》的诗篇开始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的号角唤来了《彩蝶》《这一个声音》、《驾着列车飞奔》等作品。这是奔腾汹涌的时代,在这个泥沙俱下的社会进程中,也不乏扭曲生活的变态世况,于是诗人的笔下有了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佳作,有批评社会不正之风与真实塑造正面形象的《法院院长与“纸条”》,有批评讲空话、大吃大喝,呼唤崭新气象的《有一种声音》《嘴的功能》等。这两部分作品当下散文诗界最为欠缺、最为贫乏,因而也愈显出它们的价值。写新鲜事物,抒浓烈的生活情愫,以小见大,讴歌时代,讴歌生活,从而拓宽了散文诗文体格局是这一部作品集的显著特色。

二、长章与短歌并行,擅长于日常生活见微知著,多元地抒写自我人格与人生感悟,是志泽先生一贯的努力。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相思树》还是九十年代的《爱的星空》,“从大千世界到小巷人家,自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目光所及,脚踵所致,便能引发情思,萌生想象……”(耿林莽语)在《热土· 乡音· 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努力。《汗珠》《红蜻蜓》《番石榴籽》《煎中药》《夏日,穿长靴的女子》等等都是这么一类作品,这类作品大都是短章。短章散文诗易写难工,角度的切入相当关键。她不应该是无病呻吟式的随意脱口,又应该避免“为赋新诗强说愁”!在这里要说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以及散文诗所赋予的诗性引申,明喻或暗喻。《红蜻蜓》由“纤细、幼嫰的脚,轻轻触摸了一下钢铁的尖刺”开篇,可见红蜻蜓在作者内心引起强烈反应的是细脚与尖刺的反差与迎战。这个反差让诗人浮想联翩到实际生活的三个侧面——“热烈地寻找扑向阴森森等待着的险恶之上。机灵的生命歇息在僵硬的死亡之上。触须一样柔软的足,踩在刺杀的企图之上”所构成的阴谋与威慑。是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遭遇,那么,究竟红蜻蜓能否摆脱这样的窘困?——“红蜻蜓就不再起飞了吗?她迷醉于体验着脚下境地的特别与有趣吗?”结论是:没有。红蜻蜓在短暂的“直抒欢快的胸臆”之后,“突然,她一飞而起,将围墙与钢丝网重重甩落!”从“红蜻蜓站在尖刺之上”这一生活细节,作者赋予生活的三个侧面,并拾掇到一个生活的启示:柔弱战胜钢刺不是不可能,重要的是不要“迷醉”!这启示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给予的,也是红蜻蜓驾驭钢刺又飞起的所蕴含的事物的本质,抽象又生动。生活的繁富提供了意象的繁富,生活的多义也开拓了题旨的繁复。《时间》一诗对花落与风无关,而“是时间碰了它一下”的发现,直接触摸到比风更本质的时间。而《一头站立在田野的公牛》描绘的是一头春耕劳作之后,站立于晚霞余辉的疲惫不堪的公牛,萦绕在作者心中的提问是:“一头站立在田野的公牛,它有什么等待?”答案作者自身是明白的,但没有答案的设问无疑是智慧而清醒的!所以,思想有时需要节制,但前提是必须有导向和启示。

三、反映作者退休生活与心态的诗章,富有哲理,给人以新的视角与启迪。这类作品可看成是作者近期生活的最新体验。它们是《宁静的生命》《寂寞》《你的皱纹》《煎中药》《喧闹的静夜》《谒郭风墓》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些与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字眼,如“宁静”、“寂寞”、“皱纹”、“中药”等生老病死话题。在此,我们始终看不到作者由于退出职场的某种失落与沮丧,也看不到冷落中的怨言,作品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宁静下来了,生命开始降温,生命在冷静中沉积,而厚实、而充沛。”(《宁静的生命》)——“有人以为给你寂寞,你就会窒息,就会腐烂。没料到,你是立定,你是扎根,你是默默生长。于是,寂寞的树,如期开放繁花,如期结出硕果。”(《寂寞》)——“你的墓简朴,如同你的为人,没有什么特别。唯一特别的是,你的墓碑上,刻有你临终前从女儿为你准备的几副对子中选定的对联:明月清风,厚德载物。”(《谒郭风墓》)。这类作品直抒胸臆而沉实、情真,又不乏作者深邃的思索。这都是每一个人可能面临的退休生活,但不都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和做到的。因为作家自身就是思想者,他们老益辣,老益深,老能作,老敢言,所以能特立独行,甘于寂寞,这也是文人之幸!

四、联组联屏,拟人象征,题材广阔。散文诗组的出现是志泽先生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在现代散文诗领域它有承刘再复《读沧海》余绪之意味。这类作品的题材可以说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亲情、爱情、友情,儿童文学,海峡题材……连矿工的生活也有所反映。作品有《沙粒与雨滴》《扑向爱情》《面对灾害》《海外赤子》《游子情》《鲜花簇拥的妈祖出巡》《海峡,海峡》等。厚重、充沛、深刻是志泽先生在这类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他散文诗创作整体概貌的呈现。《海外赤子》《游子情》《海峡,海峡》是情绪上连贯的组歌,她倾注了作者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浓郁的乡土人情,是融化了乡情与政治的好作品。《海峡,海峡》尤为突出,该组诗计十三章,写作跨度1982——1994年。从“海峡浪”、“海峡云”、“海峡水”、“海峡雾”、“哥哥——哥哥——”、“遥望”、“信”、“祭奠”、“听潮”、“夜饮”、“慈母心”、“拉网”、“‘五缘之水’注海峡”,可看出其原先是独立成章,后拾掇联组。十三章,头尾十三年,以“海峡”派生与连贯,题材厚重,情感充沛。“我看见海峡的浪永无止境地奔跑,拼尽全力在奔跑……海峡浪呵,它的心分为两半,它怎能安宁?”(《海峡浪》) “海峡云啊,你携带着多少深情的嘱托?微微颤动着,慢悠悠飘飞着……”(《海峡云》) “信,常放在桌上——还有一副老花镜。多少次,看了收起,收起了又看”(《信》)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作者很好地在政治抒情诗上避免空洞教条的说教,又在散文诗的诗意把握上做到形意结合,意由象生!我要着重说到的还有那一组写东西塔的诗章《泉州东西塔交响曲》,有评论赞其“意蕴是那样精深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恢弘非气势令人耳目一新”,“意象繁富而纯净”。我读《泉州东西塔交响乐》二十章,一开始我就为第一章所震慑:“时光急驰,一朵浪花溅入桑树的梦乡。桑树醒来。天光初露,无风,桑树的枝叶却在战栗。一位云游和尚穿行在桑园的绿帐中,急促的脚步声召唤桑园主黄守恭迎出他的檀樾祠。和尚问:可否献出我身上袈裟一样大的一块地?黄园主毫不犹豫颔首:可。和尚脱下袈裟朝向太阳抛去。袈裟停在半空,影子覆盖了整个桑园。和尚指着影子:这片地,袈裟一样大。黄园主只好把难题托付神明:除非三天内桑树开莲花。莲花如期开放。这一天是桑园的涅槃。浓郁的莲花香从此弥漫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弥漫了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动工建寺的一天,弥漫了古城的史册……寺建起来了,名叫‘莲花寺’”。这取材于闽南民间传说的叙事,以最简洁的形式切入,具有传奇的震撼又具诗意的空灵,干净又不失繁复,这是我读完该诗的第一感受。读第二章我在眉批上写道:“叙事简洁又不失生动。”以下的一章章都拨动我的心弦。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弘一法师的告别》,不妨辑录如下:

风拍打着门扉,跌落的晚霞在门槛下的泥土路融尽。

大师躺于窄窄的床上。缀着许多补丁的蚊帐没有放下——他的脸颊消尽了血色,饥饿的蚊子已远远逃离。

大师稀疏的山羊胡也躺下了,不再垂挂世间的杂音。他已多日没有进食。那捣出了丝的柳枝“牙刷”好些时候不用了,在桌角那个竹筒里垂头而泣。

适才,大师写下“悲欣交集”。纸上的叹息霎时冰冷,墨迹却有余温。

他对弟子说:门掩着,三天后你们才进屋来。

他累了。风也累了。有一阵最轻柔的风抚过大师的脸颊之后,他闭起了双眼……

散文之象与诗歌之意如此有机融合,意象透明,意境流韵。这里既有散文白描的生动与质朴,又有诗歌的含蓄与韵味,两者完美结合。“跌落的晚霞在门槛下的泥土融尽”、“饥饿的蚊子已远远逃离”、“稀疏的山羊胡也躺下了,不再垂挂世间的杂音”、“他累了。风也累了”遣词造句工极,是志泽先生所有诗篇的圭臬!

写到这,我又想起米勒的《拾穗者》,那沉实的画面与悠扬的晚种重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2013、4、9日一稿 4月15日二稿

猜你喜欢

红蜻蜓海峡散文诗
红蜻蜓
海峡
行走在过去与未来间——读《海峡姐妹》卷首语
散文诗八骏
《红蜻蜓》教案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红蜻蜓 等
魔鬼海峡
散文诗漫议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