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十八拍(选章)

2014-02-12河南唐

散文诗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历史

河南唐 朝

开封十八拍(选章)

河南唐 朝

老开封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五座城……”歌谣流淌着,就像那古老的黄河,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至今仍在路上。

但对于开封来说,是在身上;开封城的地势,要比今天黄河的胸膛低18米。

可黄河是有个性的,性情多变,黄河和开封纠结得太久了!

像落难的母亲抱着孩儿,或高或低,或冷或暖,一路奔波。奔跑的河水,写下了骨子里的疼痛。

成长着的开封,紧紧依偎着母亲的呼吸,从战国的魏,五代时的梁、唐、汉、周一路逃生,它的青春,被风雨、灾难、战争和历史的尘埃淹没过,但它的根依然在喊叫,它的手脚一直在生长,直到天气暖朗的北宋。

百次的战火洗礼,褪不去的是这三个名字:大梁、汴梁和开封。有名就有历史,就有故事。

早春的阳光,引领着我的追思和梦想,走进这块不屈的土地,走进昔日的东京梦华,走进清明上河的辉煌。

虽然它们只是一种旧时光,一个复古式的游园,但足以抖动千年古都的繁华,呈现出飞翔对天空的追求。

走在开封的大街上,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上徜徉。

遥想古城,咀嚼开封。一开一封,一生一死。生生死死,来来往往。

也许,这就是历史,就是现实。

如果你低下内心,依稀听见土石下被洪水掠走的灵魂在哭泣;抬眼望天,看到的则是不断长出的祝愿,徐徐升腾。

开封铁塔

千年铁塔,并非铁铸。

它的筋骨,是泥土和先人的汗水结合的孩子。遍体通砌,褐色琉璃,混似铁柱,故从元代开始,民间称其为“铁塔”。

这名字,很有风骨,注定了它的气节,从未倒下。

遥想当年,潜伏在黄河中的水魔,一次又一次地剥去它的衣服,风之手抽走它的血脉,但这民间的结构艺术,精神不散,气韵不减。

铁塔与我对视着。

我只是个追梦的路人,找寻那些不曾风化的历史情节。我将目光定格在砖瓦之间,仿佛看到了麒麟在空中狂奔、美女在帷幔后闪现,现实和艺术和谐起舞。

风雨交加之夜,洪水咆哮之时,大地的肌肉被天灾撕裂瞬间……

不老的铁塔,屏着呼吸,顶天立地,直立着生命,完善着自我,不肯放弃身体。

犹如大地的脊椎,方向通直,目标在高处。

不倒的是历史,是生活,更是精神和财富!

包公祠

包公祠之美,在于它的颜色和味道。

铁黑的光彩,成就了一种威严和刚正不阿,那张黑青的脸,标记了一个民族的正气。

“东府西祠、楼阁碧水”,说的是这里的风光;而永远的风景,则在人们的仰慕里,代代,年年。

有时我想,国人的思想,风吹雨打之后,最不易消退的,就是那种古铁的颜色,像那远古的本真,呈现在伟大宽阔的土地上。

那张清正的历史名片,叠映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际遇与起伏,悲欢与离合……

其中的滋味,遗落在炊烟延续的日子里,融化在安安静静的廉泉中。

廉泉只是祠东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的青石黑褐,井壁内侧极深的纹道,就像深邃的眼,探寻到一条安邦爱民之路,冲破腐邪,直达青天。

人间百味,与水相伴。或爽或甘,或苦或通,来源于不同的品德,和井水有关。

开封府

从鸣冤鼓到大堂,不仅是一个故事的幅长,更是一个朝代的历程。

包龙图倒坐南衙,扶正祛邪,神情坚定,荡气回肠。

这里是一个人的王国,是万人祈求公平的土壤。鼓声,校正着强弱的天平,敲打着人间的强暴。

那座蜡像,沸腾着不尽的热血,凝结着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多年后,我们的子嗣,依然会在书页里,对着那个永远的铁面,肃然起敬。

铁面人一直活在我们的愿望里,走在通往民心的路上。

开封府,不是他的家园,那是他借用的场所。铁面人的家,在众人的期盼中。

从一个殿堂到有一个殿堂,我用目光将铁面人昔日的脚印一一收藏,将他那洪钟般的呵斥,叠压在一页页洁白的纸笺里。

然后,让阳光在心田升起,让歌声在四野荡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宋都御街

400米长的梦想,能否和十里长街相连?

只有风知道!

想当年,200步宽阔的长街,万米之长,是何等的气魄。

像一条彩绸,北连皇宫的宣德门,南接城南的熏门,中贯州桥和朱雀门,将大宋的心脏,轻轻托起。

人们的好奇和围观,喂养着权贵的呼吸。

这奢华的道路,专门缠绕那些金黄的节奏。两侧的商户人家,他们的目光只有收缩在各自的门窗后面,和丝丝冷风相依。

这一望,就是数百年。其间的梦想,在对面闪现,但距离牵引了一代又一代。

眼下400米长的宋都御街,只是当年长街身影的一段。在大宋的身后,无数的故事从这里流落到民间,这里的人,也曾追寻到四面八方。

在长街上徘徊,直到两边的灯盏醒来。猛然间发现,最真实的梦想,不是时光隧道里的情节,而是一种崭新的悠闲。

大相国寺

北齐文宣天保六年的星月,点燃一炷香火,袅袅至今。

在唐朝的天空,注定祥云连绵。僧人慧云的灵气在云端,可他的大爱却在土里。

爱在路上,在四面八方,在众人的信任与温暖里;大爱将昔日的信仰从战火的遗留中托起,再现一段佳话,再现一路缘化的奇迹。而唐睿宗李旦恰似不经意间的挥笔,定格了历史的韵味,点染了皇家的自我与辉煌。

相国寺。和国家有关。如一朵莲花,盛开在唐宋的天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从殿阁到钟楼,从罗汉到观音,代代文人留下无数感思,那些才情与睿智,至今在木石的缝隙里波伏。

缕缕烟火,方向很遥远,讲述着相公相婆、千手千眼观音、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代代钟声,连绵到今天。如同一条路,穿越时空。

虽然,黄河水曾将它的衣衫和皮肤埋没,但烟火和温暖钟声,不曾迷失。

泥土是慷慨的,知道将人间的愿望养育。从宫廷到民间,善爱之根相连。

相国寺依然。只是它身后的泥土,珍藏了大清乾隆抚摩其伤痛的影子。而更多的印象,则是众多布衣里的祈愿。

延庆观

中原第一道观。

这是一顶帽子,在空中飞动,在游客的脚步前舞蹈。

它让我想到了北方的草原。想到了蒙古包的岁月。下阁上亭,上圆下方,蒙古包与阁楼的巧妙结合,难道不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印记?

而这里是历史的雕刻,是对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最直观的纪念!

延庆观记载的,更多的是一种愿望。

愿望生长在清净的小河边,那是一条阳光喂养大的溪流,从苍茫的草原穿过,目标是南国的水土,是一个温和的怀抱。

静悄悄的,就像一种谦逊的修为。

如同这道观里的呈现:玉皇大帝、蒙古骑狮武士、玄武大帝。他们用肃穆的表情,告诉我们:这里有三教合一,这里有爱、有孝,有滋润世界的思想;

这里的一切,只有你藏起浮躁,才可以触摸到秘密到……

清明上河园

时间是流淌的,有些历史的符号,会流失,会退守。而那些潮湿的情节,是不愿意被后人展开的。

而大画家张择端是慷慨的,用才情的时光穿引着当时的东京繁华,让世人欣赏。

一幅长卷,便成了一个时代的浓缩。

此刻,清明时节的东京繁华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在天南海北游人的叹赞中。

这是历史的馈赠,是华夏民族艺术瑰宝。500亩的园区,百余亩的水面,400余间的宋式房屋,众多的古建筑群落,相互辉映,气势磅礴;

这里芳草如茵,古音萦绕,钟鼓阵阵,官民穿梭。

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置身其中,你会忘掉很多,犹如回到多年的街市,呼吸着东京的清风,身披大宋的歌谣,亲热着温暖的泥土,抬起历史的自豪。

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

在主题广场,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传奇故事,还在一路前行,时间将他们浮雕。

清明时节,在画中,在眼下。舟船云集,繁忙漕运,东京码头聚集风俗民情。

夜幕时分,大型歌舞在水面上盛开。《东京梦华》,光彩飘荡,沐浴全球。

七步村曹植墓

这里是开封城东的通许,千年前的咸平。

1470年的那场黄河洪水,淹没了整个夏天,剥露了一个真相。

洪水退后的土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水魔劫走人们的生活,搬来魏晋的遗迹。

“魏曹植之墓”的石碑,在凄风中瑟立。

流浪的民众,根没离去——家园在呼唤,孤单的才子在哭喊。

他们在被暴水洗刷的土地上积累,捐资献爱,为曹植修建祠堂,再后来又增修了观音寺,请神灵为其相陪。

这份心愿,希望将那段兄弟相煎的故事进行改写,延伸一些美好和慰籍的情节。这些举动,皆是因了对才子曹植的怜爱。

可洪水没有善待后人的愿望,洪水就像狭隘人性里的妖魔,不曾呵护手足。

寺院可以一次次被毁掉,可那七步之内的才华覆盖不了。

才子可以被猜忌,受迫害,流放僻野,但他同情民众疾苦的情怀不肯流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业的吼声,还在空中生长。

铜雀台上盛开的思想,在野田上飞过,直到洛水岸边。

可有谁知晓他对战争的厌倦?有谁看到他对平安生活的拥抱?洛神的泪水,只有在睡梦中展开,或者淹死在河床。

苍天在流泪。

在这荒凉的墓碑前,我仿佛听到青石里冰凉的声音: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