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
——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指导

2014-02-10夏蓓洁

教育观察 2014年19期
关键词:国际化应用型办学

李 静,夏蓓洁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安徽合肥,230601)

进入21世纪后,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扩大教育开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中国教育要在未来十年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本文以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为指导,研究“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博洛尼亚进程”与“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内容

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即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是以区域合作的形式,打破学生流动的障碍,搭建合作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共同框架,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吸引力,以便“到2010年在欧洲形成一个西起冰岛,东至海参崴,覆盖46个国家,7.15亿人口的高等教育空间”[1]。

“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推动教育多边化合作;通过学制改革,实现中外合作院校学分和学位互认;建立学分转换体系,加强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合作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等。

(二)“博洛尼亚进程”对“双校园”制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

“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其在合作国之间建立统一的学位体系的做法,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引入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既能实现合作国之间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也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进程[2]。

“双校园”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为我国高校引入的合作办学模式之一。该合作办学模式的特征是我国高校的学生以国内外“两段式”的学习形式完成学业,毕业后同时获得双方院校的学历和学位,其优点在于既可以引进和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缩短学生在国外的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目前“双校园”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之一[3]。

作为我校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共建的新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朝鲜语(2+2)专业以“双校园、两段式、双学位”为合作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国内两年的本科学习后,需达到韩国语等级考试(TOPIK)四级水平,并且通过顺天乡大学的入学考试,方可出国完成后两年的课程学习。同时,按照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在韩国学习期间,可以进入顺天乡大学的四个学院23个专业学习,专业选择的自由度较大。

二、传统“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中外双方课程衔接缺少延续性

项目实施初始阶段,由于缺少足够的合作办学经验,朝鲜语(2+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我校和顺天乡大学分别负责国内和国外部分的制订与实施,其结果成为双方各自制订的培养方案的简单叠加,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陆续显露,最突出的是课程的延续性问题。

中方制订的方案总学分为120,其中以语言听说和英语课程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占到60%,公共必修课程占25%,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共占7.5%,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相同。

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强化了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未设置与国外专业对接的相关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出国后选择专业时,会因为缺少专业课程基础,一方面对专业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很长时间无法适应国外学习。

(二)中方培养方案缺乏国际化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国际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等要素。其中,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因素,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朝鲜语(2+2)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朝鲜语应用能力,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外企管理、涉外旅游、新闻等多领域多专业知识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双校园”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理应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服务,其所提供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国际化”的课程特征。但是,在国内部分的方案中,所开设的120学分的课程与其它普通本科专业没有明显的区别,大部分为传统语言类课程,仅有一门专业选修课“涉外礼仪”(1学分)尚具“国际化”特征。整个课程体系对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缺少应对措施和方案,没有明显体现出方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表1 传统“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型比例

三、基于“博洛尼亚进程”的“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国内外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

“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之一是在欧盟各国的公立大学建立可以对比的学位体系,要求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可行性,以便各个大学之间对口专业的相互理解和认同。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互认的学分和学位文凭不仅促进了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了样本。

实践证明,“双校园”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实现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目标。欧洲的大学将多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称之为一个模块,多个模块可以组合成“模块池”,不同“模块池”之间的有机组合可以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校园”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知识点为基础,以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和复合专业类课程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模块——语言类课程:由于语言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入学时的朝鲜语基础为零,而在申请赴韩学习时,需达到韩国语等级考试(TOPIK)四级水平,因此模块化课程体系需以语言类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赴韩后学习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

以语言类课程为主的公共必修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导,在课程中设置实践学分。通过增加听说类应用型朝鲜语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专业必修模块——文化类课程:为保证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国外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必修模块。该模块内课程主要设置为韩国社会文化、国情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韩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和文化背景,且能够比较分析中韩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在出国学习后能够较快融入当地文化,有利于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

专业拓展模块——复合专业课程:该模块是国内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最灵活的部分。由于学生在出国后进入不同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大众传媒、儿童教育等)学习,并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韩方专业课程的学分要求,因此,他们在国内学习阶段除了必须具备语言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学科知识。有效实施复合专业模块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实行课程选修制或辅修制。学生根据今后海外学习的需要在其他系科进行模块选修,时间最好设置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方法之二是设置桥接课程。桥接课程可设置在由国内学习过渡到国外学习的暑假期间,教学内容由合作双方共同制订,由韩方选派教师进行授课,其主要目的是补充国内的授课知识,实现授课方式的过渡。

综合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由思想政治模块、大学英语模块、体育模块、计算机运用技术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如军事教育、专业导论、安全教育、出国教育等)、实习和第二课堂等模块组成。

“双校园”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突出我方的办学主导地位。通过设置思想政治类课程模块,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教育主权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

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和体育课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娴熟的英语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海外学习的视野。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互联网信息和资源检索能力,是学习和择业的必备技能;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身体则是学生顺利完成海外学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结合“双校园”制学生的特点,在模块体系中设置民族气节、外国文化、礼仪教育、出国安全等出国教育模块,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综合素质,确保“双校园”制学习模式的平稳过渡。

根据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国内学习时间短、课程压力大的问题,可将思政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设置为专题讲座、集中授课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体育课程则采用体育俱乐部制的形式进行实施。

图1 “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构成

(二)彰显“国际化”特色,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双校园”制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专业和课程设置,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化的教材图书和教学资料,确保师资来源和构成的国际化,实现学生活动、国际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国际化,要努力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内教育之间寻找结合点,实现有机嫁接和转化吸收,最终目标是将引进的合作办学成果完全转化为由我方自主支配的资源,真正实现本土化的国际办学目标[4]。

“博洛尼亚进程”采用“学历文凭对等附录”(Diploma Supplement),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起可以相互比较的学位体系,方便了大学之间实现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其学历学位互认原则,促进了欧盟大学之间的师生流动和学术交流。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国际化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朝鲜语(2+2)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引进韩方课程并且占到该专业开设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特色。

在日常教学中,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占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听说类)的主讲教师由合作方院校(韩国顺天乡大学)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担任,该专业的本籍教师同时进入课堂承担助课和辅导工作。

近年来的合作办学经验证明,韩方外派教师参与我方前两年的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我方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帮助学生训练国际思维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竞争力。同时,实施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外方教师和教材,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也可以迅速提高我方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快我方的教育国际化步伐。

(三)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的指引下,加强应用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构建“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之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平台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吸收、引进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做到精简课堂教学授课时间,扩大实践教学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比例。同时结合专业方向,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加强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借鉴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办学经验,以“小学期制”的形式引入认知实习环节,去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社会和专业认知和实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

四、“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成效及潜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成效

合肥学院朝鲜语(2+2)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目前已有三届学生顺利毕业。总结六年来的办学经验,对人才需求的科学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及灵活有效的措施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江浙地区的外贸行业工作,部分在高校或培训机构从事韩国语教学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均有10%~2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韩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少数毕业生直接在韩就业,充分显示了该项目毕业生学生具备的良好的语言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表2 朝鲜语(2+2)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表3 朝鲜语(2+2)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留韩和回国主要从事的工作

2+2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桥接课程的设置打破了语言教师的专业局限性,促使他们拓宽了专业视野。与韩国教师的合作教学方式提高了中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再提高。同时,朝鲜语(2+2)专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我校其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了经验。

(二)潜在问题

“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尽管从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实施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也将逐渐显露,如:在国内高校学习两年后,部分(2+2)专业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学业达不到韩方院校入学标准或

者签证等原因,不能如期出国学习。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有效的进退机制,使他们在完成前两年的国内教学任务后,根据自身条件或者延时前往国外合作高校进行后两年的学习,或者继续留在国内原高校的对口专业完成本科学业。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标准的缺失和监控手段的不健全等均是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我们必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6],在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之间构建有效通畅的交流对话平台;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当作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探索具有本国本校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盟各国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区”的形式来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活动。随着其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该教育合作方式已经对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构建“双校园”制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顺应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机遇,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合理内核和有利于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进行优化和整合,建立系统完善的教育运行体系,体现“双校园”模式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多种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全面、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1] 徐辉.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J].教育论坛,2010(4):94-98.

[2] 路英杰.中外合作办学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149.

[3] 孔峰.“双校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本科教学计划衔接探讨[J].高教论坛,2008(5):14-16.

[4] 陈正权.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89-92.

[5] 沈席强.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47-49.

[6] 张纪凤.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48-49.

猜你喜欢

国际化应用型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