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意义

2014-02-06王小亚解放军第三医院检验科陕西宝鸡721004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期
关键词:二聚体白血病血浆

王小亚(解放军第三医院检验科,陕西宝鸡 721004)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 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1]。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症状。因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往往会引发肺部感染的出现[2]。另外化疗期间,在诱导缓解的疗程间歇期白细胞明显减少时常会诱发感染,常表现寒战、发热等症状,能找到原发灶的仅50%~70%。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患者常会在半年内死去。现本文就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应用C反应蛋白(CRP)联合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做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入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17~66岁,平均(46.0±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76年FAB诊断分型标准,并经临床、骨髓象、血象、病理检查确诊。感染病例诊断标准:(1)体温高于38.5℃(腋表)持续4h以上,排除白血病本身、输血及药物引起的发热;(2)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与体征;(3)病原体明确或X线检查有阳性结果。46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2例。并选取46例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48.3±1.2)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男女性别比例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选择Ara-c、利巴韦林。粒细减少引起的感染给予白细胞、血浆静脉输入以对症治疗,口服安络血预防出血[3]。嘱患者多饮水,同时应用嘌呤醇10mg/(kg·d),分3次口服,连续5~6d;当血尿酸水平超过59μmol/L时需要大量输液和碱化尿液。

1.3 检测方法 急性白血病患者于化疗前和病情缓解后以及对照组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8mL,129mmol/L枸橼酸钠9∶1抗凝,4℃,3 000r/min[4],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80℃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所有指标均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检测。CRP检测试剂盒(Abnova)由北京西美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D-D ELISA试剂盒由上海亚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WHO生活质量量表,针对总体健康、疼痛与不适、日常生活能力、意识水平、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价,分数范围为0~100分,除了“疼痛与不适”与“依赖性”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RP与D-D检测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CRP、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缓解后,CRP降低接近正常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水平较化疗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后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积极感受、意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与不适评分、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CRP与D-D检测结果对比(x±s,mg/L)

表2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x±s,分)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感染多是由于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时化疗等因素亦导致粒细胞的缺乏。常引起感染的细菌有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棒状杆菌等,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扩头毛孢子菌等[5]。有些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更易被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此外卡氏肺囊虫感染也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为其常见类型。

在急性炎症患者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1941年发现),命名为CRP。最早采用半定量的沉淀试验,现在制备优质的抗血清,可以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复性好的定量测定方法[6]。CRP由肝细胞合成,具有激活补体和促进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RP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水平极微量,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CRP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7],可达正常水平的2 000倍。CRP常在几小时内急剧显著升高,且在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之前即升高[8],恢复期CRP亦先于红细胞沉降率之前恢复正常。本次研究中,治疗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CRP水平高达(8.646±2.006)mg/L,治疗后CRP水平明显降低至(4.987±1.010)mg/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9],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D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D-D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0]、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D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及纤溶的改变较为复杂,常易导致微血栓形成和DIC[11]。因此对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D-D水平为(0.395±0.121)mg/L,治疗前观察组患者D-D为(1.498±0.190)mg/L,而病情缓解后D-D为(0.621±0.191)mg/L,虽然仍高于对照组,但较之治疗前已经极大程度下降了。有研究结果表示:随白血病患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血浆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说明其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另外已有学者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易并发DIC[12],而CRP联合D-D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预测并发DIC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再次提示了D-D联合CRP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的重要性。此外ELISA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地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13-14]。

总而言之,CRP联合D-D检测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的观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乔宏,卢伟,管洪在,等.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抗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2006,15(1):32-33.

[2]Baumann RP,Seow HA,Shyam K,et al.The antineoplastic efficacy of the prodrug Cloretazine is produced by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of carbamoylating and alkylating products of its activation[J].Oncol Res,2005,15(6):313-325.

[3]万颖蕾,邱丽君.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FPA、α2-PI和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6):367-368.

[4]杨杰,邓东红,程鹏,等.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1,17(2):61-65.

[5]管洪在,杨宗军,杨忠思,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抗原及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4):521-523.

[6]闫华,赵崇高,江涛,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与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5(1):27-28.

[7]张红雨,易正山,刘启发,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86-187.

[8]习杰英,刘娟,郭桂丽,等.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诊治中的意义[J].陕西肿瘤医学,2001,9(3):157-158.

[9]汪宝贞,余永卫,周少雄,等.微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DIC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57-158.

[10]肖立成,朱兴虎,李建勇,等.优普酮为主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59例疗效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5):617.

[11]万楚成,张霞,夏云金,等.美罗培南在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455-457.

[12]李军,陈芳.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及DIC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30-431.

[13]朱慧玲.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62-63.

[14]王晓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6):376-377.

猜你喜欢

二聚体白血病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