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菜菌核病对油菜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2014-02-06孙祥良王华弟曹奎荣朱金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角果菌核病嘉兴市

孙祥良,王华弟,曹奎荣,朱金良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3.嘉兴市农业经济局,浙江嘉兴 314050)

油菜菌核病对油菜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孙祥良1,王华弟2,曹奎荣1,朱金良3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3.嘉兴市农业经济局,浙江嘉兴 314050)

通过对油菜菌核病病级与单株千粒重、单株产量和空荚率关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油菜千粒重、单株产量随着菌核病病级的增加而下降,而空荚率则上升,且不同病级的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建立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回归方程,明确了千粒重减小是造成单株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油菜菌核病;千粒重;单株产量;空荚率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居油菜三大病害之首,是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1-2]。油菜菌核病以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发生最为严重,每年发病面积470万hm2,产量损失5%~25%,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3]。该病菌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可为害,以中、后期发病最普遍,为害最严重。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的达80%以上。主要为害油菜茎秆,引起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子皱瘪,千粒重和出油率降低,产量下降[4]。油菜菌核病的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浙江省油菜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病害严重度对油菜产量损失的影响,作者于2010-2011年进行油菜菌核病与油菜产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现将主要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92-13系。种植方式移栽,栽培密度均匀一致。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地势平坦,土壤青紫泥,水肥条件良好。

油菜菌核病不同病级产量损失测定,选择3块油菜田进行,田块1位于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园区试验田,田块2和3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杨庄村。

1.2 方法

油菜菌核病病害调查取样在田间病情稳定时(油菜基本成熟)进行,按照4级病害分级标准分级。调查时每块田采用5点取样法,沿田块对角线确定5个点,每个点取样100株,共计500株。在这些样本中分别随机挑取各病级植株每个级别30株,统计每个单株空荚率,并将不同病级单株凉干风净的油菜籽秤重,统计每个单株千粒重。每块田各病级分别称量5个1 000粒的重量,记录千粒重,比较每块田不同病级间各项数据的差异,分析病级对油菜各项指标的影响。

菌核病分级标准按照常用的4级标准:0级,不发病;Ⅰ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 cm;Ⅱ级,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主茎病斑超过3 cm;Ⅲ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3 cm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千粒重

表1表明,不同田块间各级病株千粒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0级(健株)千粒重最高,3块田的平均值均超过3 g,而Ⅲ级病株油菜籽粒平均千粒重下降至2.653 6 g。

对3块田上不同病级与千粒重关系进行分析,随着油菜菌核病严重度的增加,油菜籽千粒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不同病级的千粒重间进行差异性分析,表明病害的严重度极显著地影响了油菜的千粒重。

表1 油菜菌核病不同病级油菜籽千粒重表现

2.2 单株产量

表2表明,病情严重度不同的植株单株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试验样本单株产量与病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病害程度极显著地影响了油菜单株产量。

表2 油菜菌核病不同病级油菜单株产量表现

2.3 空荚率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包括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子皱瘪、千粒重和产量下降等[5]。因此对单株有效角果和空角果(每1荚果内饱满籽粒少于2粒的以空角果计)进行了统计,分析空荚率与病害等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病害严重度的加重,油菜空荚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表3)。

表3 油菜菌核病不同病级油菜空荚率表现

2.4 油菜菌核病与千粒重、空荚率、单株产量的关系

随着病情加重,千粒重下降、空荚率上升,最终引起单株产量下降。从表2数据看出,随着病害严重度的升高,单株产量最高减产幅度达到19.2%,减产明显。分析发现,空荚率和千粒重均影响到单株产量的减产幅度,其中千粒重下降幅度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对油菜千粒重、空荚率和单株产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菜千粒重与单株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15.77x-14.32(R2= 0.982);空荚率与单株产量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y=-1.426x+48.72(R2=0.969),相关性略低于千粒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的下降幅度高于千粒重下降率与空荚率增加率之和。分析其原因,造成产量损失的因子除了千粒重、空荚率之外,还包括每荚粒数及栽培制度和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这些本试验都没有进行详细分析。但从本试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油菜菌核病导致的千粒重下降是造成油菜减产的最主要因素。

[1] 李强生,McCartney H A,Heran A,等.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14-315.

[2] 高雪,唐凯健,王利华,等.我国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6):15-18.

[3] 易红娟,孙雪梅,张洪进,等.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辨别模型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100-101.

[4] 杭德龙,夏必文,杨学文,等.油菜菌核病产量损失调查及防治指标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27-28,31.

[5] 王春芝.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6):55-56.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3

A

0528-9017(2014)11-1732-02

文献著录格式:孙祥良,王华弟,曹奎荣,等.油菜菌核病对油菜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732-1733.

2014-08-15

浙江省科研项目(2010C12027)

孙祥良(1954-),男,浙江嘉兴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ckr1112@163.com。

猜你喜欢

角果菌核病嘉兴市
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6个农艺性状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陇葵杂4号菌核病发病规律的影响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