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潮

2014-02-04

中国储运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公司法试点改革

▶甄庆贵:国企改制改革必须依法进行

(《中国经济周刊》2014-09-23)

在国企改制改革时,政府机关应严格遵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对国企改制改革的不必要的干预,同时,国企的职能部门应严格依照《公司法》做到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决定,经理层实施。具体到国企重组,董事会就兼并重组的决策向股东会负责,经理层就重组兼并的实施向董事会负责。本次“四项改革”试点也应当是按照《公司法》规范进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是要建立和健全董事会投资决策制度;混合所有制试点重点是建立健全股东会制度,因为改制后的国企已经不再是国有一家股东;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是要规范国企用人制度,充分发挥管理层的积极性,并使国企享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派驻纪检组要与监事会配合,监督包括股东代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顾铭德:用新眼光看待经济新常态

(《金融投资报》2014-09-20)

8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后,由于工业产值6.9%和用电量负增长数据,市场非常悲观。笔者认为,8月份经济增长数据确实是近几年的新低,但这个新低的数据并不表明就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数据。如果把工业产值和GDP增长6%左右的数据等同于危机,那么今后的中国和世界90%的国家和地区天天处在水深火热的危机之中,这种衡量危机的尺度不符合当今新常态。由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经济比重加大,经济基数的加大,房地产业的降温,工业产值和用电量必然增幅下降。衡量经济是否危机,不能简单看绝对数,还要看产业形态和其中几个关键指标。

▶胡印斌:统计造假背后有多少“故事”?

(《新京报》2014-09-16)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统计造假深恶痛绝。有关方面一直在喊打,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其实,统计造假之所以成为“顽疾”,屡治不愈,关键正在于背后形形色色的“权力故事”。地方主政者出于政绩的考量,往往有着人为干预经济运行数据的冲动。悲哀的是,这种冲动也每每能够在权力运行中得以实现。统计造假不仅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严重误导社会公众的判断。若想改变此种情形,当约束权力,让法律归位。声势浩大的“统计打假”风暴,不能止于对基层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问责,而是要延伸到背后的授意者和施压者。不仅要检视主政官员的责任,还要改变统计数据与官员政绩之间的关系。

▶期许自贸区成为改革领跑者

(《第一财经日报》2014-09-22)

自贸区一年来的“小考”成绩令人振奋。“试验田”固然充满了探索甚至试错的意味,但若“试验”成功,则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改革高地,成为新的标杆。即将满周岁的上海自贸区,在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也将会积聚新的优势。自贸区在政府“自我革命”、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以及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或都将成为一个领跑者的角色。中国未来的改革与开放事业,当然不局限于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以及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教训,自可供他人借鉴。那些成功的经验,则需要被复制与推广。自贸区建设仍在途中,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也仍在途中,但一定都会有“大未来”。

▶让改革与增长更从容

(《第一财经日报》2014-09-23)

毫无疑问,当前市场化的改革之“道”是必须坚持的,但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应对之“术”,则正在考验最高决策层。经济增长与改革发展不宜偏颇,需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经济增长无需太介意一时的高低,改革举措也不需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常说中国需要改革的定力,其实也需要增长的定力。在经济欠佳时,中国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不拘泥于过去的窠臼,无论是调整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因时而动。中国经济需要挤泡沫、去杠杆,但是挤泡沫、去杠杆也需要考虑市场和社会的可承受度,中国不必要通过硬着陆来实现改革一步到位。当前经济增长有忧患,但长远改革却有前途,关键是从容应对,无论改革还是增长,都不争朝夕的成败,求取长治久安、行稳致远之道,才是众生的福祉。

猜你喜欢

公司法试点改革
分析公司法与公司监管体系研究
法条的公司法转变到实践的公司法的意义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从法条的公司法到实践的公司法
改革创新(二)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公司法上的利益归入:功能界定与计算标准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