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城市微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2014-01-26张志友韩鹏建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湖州市湖州农业

赵 根,张志友,韩鹏建

(浙江省湖州市城市微农业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1]。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等多方面压力不断显现,城乡自然生态系统及乡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农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对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农业的含义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3]。在城市人口比例的急剧增加,物质资料相对充裕的当代,新型农业元素在城市大面积呈现,城市人群对时尚生活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农业的多元、强劲、呼应个性化需求在城市中的发展趋向已越来越清晰和明显,将农业新的发展推到了城市微农业时代。

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湖州市农业局、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率先提出了用“城市微农业”来概括和表现以满足城市人群对新农业元素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门类。新农业元素相对于传统农业元素而言,是指农业的基础技术为适应城市人群需求而表现出的一种新兴形态。城市微农业是相对于规模的传统农业的微型精品农业,是一种个性化的精品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现代体验农业,是具有品牌化效应的高端农业,是一种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农业,是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经济形态。在功能上,城市微农业除了具备传统的农业产业功能外,更加突出其休闲娱乐、生态绿化、科技示范、农耕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未来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实基础

1.1 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有4700多年历史。形成了菱湖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世界上首部茶学巨著《茶经》就是陆羽在湖州写成的。历史上曾哺育和吸引了苏东坡、王羲之、孟郊、赵孟頫、吴昌硕等不少名人雅士,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荣誉称号[4]。

当前,湖州的农业产业进一步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优化,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不断进步,设施农业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集聚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魅力在湖州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湖州有着城市微农业发展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先进的农耕文化历史。

1.2 优越的城市地理条件

湖州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节点城市和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距上海130 km,杭州75 km,南京220 km。104,318国道,宣杭铁路,杭湖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已形成“三纵”(S14,G25,S13)“两横”(G50,S12)的网络。长三角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5]。“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湖州城市新地标——月亮酒店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是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德清有全国四大避暑胜地莫干山和江南最大的湿地下渚湖;长兴有十里银杏长廊、扬子鳄、金钉子等古生态奇观;安吉是中国竹乡和全国首个生态县。湖州已成为长三角16个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经济的急速发展和物质产品的相对富足,使得该城市群的都市人群对各类产业的个性化需求激增,而农产品的多样性和易获取性也为都市人群提供了对新农业元素的大量需求。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周边城市对城市微农业产业的需求,更客观和更深入地分析和完善城市微农业的研究方向和产品形式。

1.3 雄厚的人才技术资源

在20世纪80年代湖州就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发展县域经济之路,在全国被誉为“德清模式”[6],现在的“1+1+N”市校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周边大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等)集聚的人才技术资源。集聚的人才技术资源及其创新体制,为湖州市城市微农业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创新实践

2.1 政府倡导推进

2011年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全国第1家城市微农业研究所。“微农业,大产业”,湖州市将城市微农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研究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把城市微农业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完善推进体制。联合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等进行紧密研发的机制,完成城市微农业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创办了全国第1家城市微农业企业艺萌公司,并支持扶持了一些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的发展。为进一步确立湖州作为城市微农业首发城市的历史地位,迅速形成以湖州为中心的城市微农业产品产业链,顺势集聚城市微农业科技产业资源,2013年11月由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吴兴区人民政府,湖州市农业局协办,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州城市微农业博览会”、“中国-湖州城市微农业学术研讨会”,组织参加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海农业种植博览会。城市微农业研究所还与农业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城市农业技术工人培训,为城市微农业的后续服务打基础;与社区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城市微农业知识讲座宣传,进一步扩大城市微农业的认知度。

2.2 市场实践案例

随着城市微农业的发展推进,湖州市城市微农业研究所建立了一批城市微农业示范点。湖州多媒体产业园环形农场,美化了园区,驻园人员参与,缓解与调节了员工的工作压力;浙江农村信用联社培训中心露台农场起到了很好的美观培训推广作用;湖州康城国际屋顶农场,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园地,有着防渗、防漏、降温的效果;上海大戢山岛海岛农场,很好地解决了海岛新鲜蔬菜的供给,具有防风、节水、耐盐等功能。在学校建立了开心农场,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都市儿童通过亲手栽培蔬菜,体会实践,不仅能在生动自然的实践中落实科普教育,而且能给孩子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好习惯,这一切都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建立家庭农场,每个别墅、排屋配套20 m2的小农场,小区规划设计一块家庭农场,解决小区乱开垦,破坏绿化,影响美观的现状,在小区建立展示区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也是儿童、居民很好的休闲体验活动场所,由物业进行统一管理,城市微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服务。这些示范点充分展示了城市微农业休闲美化、生态绿化、科普教育、农产品供给以及拓展就业等功能。

3 问题及对策

作为一项新事物,一种新兴产业,城市微农业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居民对城市微农业的知晓率不高;缺少一批专门从事城市微农业的园艺公司来提供相关服务;政府对发展城市微农业还缺少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等。

3.1 加强对城市微农业的宣传推广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版、专题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策划,开展生动活泼、有深度、有声势的宣传活动,营造氛围,加大城市微农业宣传普及力度,将城市微农业的理念和种植技术向市民推广。特别是要注重通过城市微农业把农业元素带进学校,通过开辟体验区,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在增添生活乐趣的同时增长农业方面的知识。

3.2 形成多方参与支持城市微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鉴国内、国外的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研发工作,提供更多好的专业种苗、安全健康的土壤、无臭味有机肥料、全自动的滴灌设备等方面的技术保障,服务于居民。积极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城市微农业的园艺公司,把研发的成果及时实现产品化、市场化,为居民提供相关的周到服务和保障。科技、财政、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则要在推动研究、优先立项、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助推力度,扶持产业发展。

3.3 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城市微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城市微农业是一项新的系统性工作,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本方面的优势资源,落实好产业布局,做好城市微农业走廊建设,实现前瞻性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创造个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延长产业链、延长销售半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市场体系。要着力开发城市微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大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农业上新台阶。

[1]平培元,葛胜娟.城市农业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361-363.

[2]亢春光.浅论城市农业景观的发展[J].内江科技,2008(11):3-5.

[3]刘伟明.城市农业及其发展对策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168-169.

[4]余方德.湖州,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2):77-80.

[5]张智颖,汪锡平.美丽乡村的“湖州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2013(3):12-15.

[6]李荣庆.深化“德清模式”强化产学研结合[J].经贸实践,2008(1):28-29.

猜你喜欢

湖州市湖州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还小
My family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