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谈手术全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2014-01-25王学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6期
关键词:紫外线无菌器械

王学龙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中心卫生院,甘肃 临潭 747506)

从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谈手术全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王学龙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中心卫生院,甘肃 临潭 747506)

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手术;无菌技术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除应严格执行与病室相同的护理操作外,更具有其特殊性与专业性。各项操作必须符合无菌技术原则,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理解无菌技术的原则,才能在手术室的各项工作中更好的执行无菌技术。每一个手术的完成,手术前用物的灭菌、手术者的手臂消毒、术间消毒、无菌物的取用、一个无菌区的建立和保持、在手术全过程中的无菌技术,减少手术污染是预防切口感染,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1,2]。在无菌原则的指导下,浅谈减少手术污染的几点操作方法。

1 手术前用物的灭菌

手术前根据手术需要,准备手术中所用的器械、敷料、按标准打手术包进行高压蒸气灭菌:(大包规格不能超过30 cm×30 cm× 25 cm),在1.1 kg压力下,温度121 ℃蒸30~45 min,并在大、中包将“121 ℃灭菌化学指示卡”印有指示剂一端放中心监测,各类手术包外用高压灭菌指示胶带监测,包外注明有效期(我院为7 d),使用时严格检查胶带和指示卡指示剂部位的颜色变化,若达到或深于说明书“标准黑色”表示符合灭菌要求,反之则需重新灭菌。若包裹过紧,或入高压锅时包装的太挤,包与包重叠,阻碍蒸气透入包内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供应室人员也应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灭菌后的敷料、棉球等应分别存放在无菌敷料柜或贮糟内,保持时间也为一周,过期应重新灭菌。不宜蒸气灭菌的器械,如手术刀、针、剪刀等锐利器械以及对电刀头、内镜、电钻、精密仪器和一些缝合线、手套引流管等已高压灭菌开包后一次用不完,但不宜反复高压的用物应熏蒸。甲醛的气体和水溶液都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繁殖体、芽胞、分枝杆菌、真菌、病毒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将以上器械放入熏蒸箱内用40%甲醛25~30 mL/m3熏12~24 h后使用通过液体自然散发穿过网眼和孔道渗入物品表面及空隙达到灭菌的目的。但应注意挂直管道,腔内要干燥,轴节要打开,保持无油、无血迹,勿重叠;增加物品或多孔物品时,空间的甲醛被吸收过多,浓度降低,应随时添加甲醛,保持其浓度和杀菌力,并注明开始时间,防止意外(指未达到消毒时间使用)。总之各类物品的灭菌,应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选择最佳的灭菌方法,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防止术中污染是减轻患者额外痛苦,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

2 术间的清洁消毒

为建立和保持一个清洁、整齐和适宜于手术治疗的环境,手术室的清洁工作极为重要。手术室地面应每天用2%~5%来苏尔水溶液拖地面,术后常规消毒,用甲醛溶液6 mL/m3、高锰酸钾30 g/m3、水30 mL/m3熏蒸l2 h以上,平时坚持每天一小扫,周末大扫除,建立卫生责任区包干制度,互相监督、检查、加强制度的落实;手术间所用的各种物品,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如无影灯,敷料桌、托盘、盐水架、地面等,每天手术前均需用清水擦拭,避免灰尘飞扬,以减少术间的悬浮物质,然后用紫外线照射,时间至少l h,紫外线对悬浮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许多研究证明,空气中微生物对波长254 mm的紫外线是最敏感的,紫外线照射15 min可使空气中的白色葡萄球菌减少99.9%。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减少99.0%。但紫外线的强度和灯管的清洁度,空气体积的大小和含菌量都会直接影响消毒效果。过去我们由于经验不足,在105 m3大手术室内安装30 W紫外线灯两盏,而且忽视灯管的清洁,造成照射距离较远和尘埃影响穿透力,结果消毒效果不佳。增加两盏紫外线灯,合理布置方位后使其照射范围保持2 m以内,充分发挥它的杀菌力,并在使用前用95%的酒精抹净灯管的尘埃,术前术后消毒30 min,严格把握使用时数在1000 h以下,使用过程中进行监测低于70 μW/cm3的紫外线灯予以更换。另外两周常规用甲醛熏蒸加强室间的消毒,同时加强参观人员的管理(大手术间6人,小手术间3人以下),限制过多的走动。总之为了手术顺利,减少污染,术前应保持清洁,按常规进行消毒处理,减少术中空气污染。

3 术者手臂消毒

手术人员用清水湿润手部及前臂,用3~5 mL“诗乐氏”液搓揉3 min后用刷子(消过毒的)清洁指甲,自来水冲净污沫,无菌巾抹干,再用少许“诗乐氏”液在手上抹一层形成灭菌屏障,或常规刷手后用75%酒精泡手10 min,或常规刷手后碘伏涂擦3遍。手术人员洗手、泡手是否符合要求与无菌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手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正确刷手、洗手、泡手,严管浸泡液的浓度监测等,是减少人为因素污染的主要因素。

4 手术期准备

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前按要求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穿戴要严密。对患者进入手术室也要严格管理,运送患者的平车不得进入手术室,而通过手术室门口将患者转送到手术的平车或可移动的手术床上,以保持手术室不被污染,在手术物品的准备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无菌技术操作来完成。如打开手术包前必须检查失效的日期,有无破损及潮湿,有无灭菌后标记,在打包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正确使用无菌持物钳,正确方法倒取无菌溶液,打无菌包时应尽量接近手术使用时间,以减少暴露和污染机会,按要求进行手术者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等,为手术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5 手术开始时减少污染的方法

为患者准备有效的皮肤消毒液,在消毒过程中,应从手术区中心开始,以环形方式由中心到周围,已经接触边际的纱球,不得再返回中心,准备消毒皮肤面积远远超过手术切口所需之面积,以建立适当无菌安全地带,并为手术临时延长切口有所准备,准备皮肤时应注意不使自己的手与患者皮肤或其他物品接触,减少污染机会。按要求配合铺单,递单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带动空气流动,使细菌飘落入消毒皮肤的切口区。铺单时还应注意不使自己的手或任何已灭菌的部分与有菌部分接触,打开单子与手术中时,勿使其下缘接触无菌平面以下或其他有菌物品。用手术薄膜粘贴消毒后的术区皮肤,手术区周围一般有4层无菌巾,外周有2层无菌巾,中单一经水湿或血浸其无菌隔离作用就不完整,应另加盖无菌布单,减少伤口污染的机会。

6 术中控制污染的措施

术中的无菌观念是控制手术污染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手术过程都应引起重视,术中传递器械应在无菌区内进行,用过与未用过的器械应分开放置,术中注意无菌桌,不可使水或血浸渗湿无菌巾,如有发生应及时加盖无菌中单,桌缘平面以下地带不能长时间保持无菌状态,应视为有菌。因此,手术人员不能接触桌缘以下巾单。凡垂落于桌缘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必须重新更换。手术护士应随时清理托盘上物件,保持清洁,整齐有序摆放,并及时供应手术人员所需器械。手术进行中,如有手套被撕破或被缝针,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更换,针和器械也不可再用。减少参观人员在室内频繁走动,以防引起震幅;术中保持肃静,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为防止手术人员滴汗,可以在额部加一无菌汗带。请他人协助擦汗时,头应转向一侧,不使纱布纤维落入无菌区,一切无菌容器打开后应及时盖好,减少暴露。术中处理化脓、结核灶、胃肠道、支气管等沾染手术步骤时在切开空腔前,递纱垫填塞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被污染的器械应撤离手术台,手套污染后立即更换,以尽量减少细菌污染,手术超过4 h切口周围应加铺切口巾,器械也要用中单覆盖,以减少被空气污染,缝合切口前用等渗盐水或抗生素彻底冲洗,以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手术室的无菌技术不仅局限于手术过程,还贯穿在一系列工作环节中,如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皮肤、空气、器械、用物等附着的细菌都是切口手术感染的来源,如果管理人员不当可直接造成手术感染等并发症。而消毒灭菌是手术室工作中重要和关键的问题,也是反映手术室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要经常组织学习有关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时传达新的标准和规定,使有关人员把消毒灭菌与监测列入议事日程。总之,规范化的无菌操作程序是控制手术污染的一个基本保证。这样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勤于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

[1] 陈孝平.外科学教材[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1:16-26.

[2] 周爱心.医院常用空气消毒方法与监测[J].实用护理杂志,1992,8(10):5.

R192

:A

:1671-8194(2014)06-0256-02

猜你喜欢

紫外线无菌器械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跟踪导练(五)6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健身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