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导向的乳腺癌治疗进展研究

2014-01-25黄清丰李茹捧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显子紫杉醇卵巢癌

黄清丰 李茹捧 付 倩 吕 晶 张 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基因导向的乳腺癌治疗进展研究

黄清丰 李茹捧 付 倩 吕 晶 张 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乳腺癌是我国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排第一的癌症,根据WHO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为21.6/10万人,新增病例达16.9万例,死亡人数为4.5万例;根据现有研究报道,有5%~10%的乳腺癌和10%~15%的卵巢癌是由BRCA1/2突变引起的,而在乳腺癌和卵巢癌高发家族中,80%的患者BRCA1/2基因存在突变。该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到50岁时乳腺癌发病率为33%~50%、到了70岁增长为56%~87%。中国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为3.8/10万人,新增病例2.8万例,死亡人数为1.1万。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近年来乳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成为城市中病死率增长最快的癌症,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本文主要根据现代治疗方法的新理念来进行研究。

乳腺癌;治疗方法;研究

1 遗传乳腺癌的基因导向的治疗研究

1.1 疾病概述

乳腺癌分为散发性、家族性和遗传性。5%~10%的乳腺癌为家族性或者遗传性肿瘤。具体目前国内有限的数据显示,家族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20%~25%存在BRCA1/2突变。

基于一项综合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BRCA1突变携带者中,70岁时发生乳腺癌的概率为65%,发生卵巢癌的概率为39%;在BRCA2突变携带者中,70岁时发生乳腺癌的和卵巢癌的概率分别为45%和11%。乳腺癌共分为散发性、家族性和遗传性3种。据目前国内有限的数据显示,家族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20%~25%存在BRCA1/2突变。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患者中80%~90%存在BRCA1/ BRCA2突变[1]。

1.2 临床治疗意义

研究发现:PARP抑制剂对BRCA突变的患者疗效显著。目前,PARP抑制剂Iniparib处于临床Ⅲ期研究,还有其他6种PARP抑制剂在临床Ⅰ~Ⅱ期科研阶段。检测BRCA基因的突变可以指导未来PARP抑制剂的合理用药。对于乳腺癌治疗,临床上提倡“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中预防以及早期发现是关键。女性乳腺癌,总体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以上。

1.3 基因结构

BRCA1-定位于17q21,约100 kb,含有24个外显子,其中第1、4号外显子不编码氨基酸,另外22个转录出7.6 kb mRNA,最终可编码含186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而第11号外显子较大,长3.4 kb。BRCA2-定位在13q12-13,有27个外显子,仅编码区就有11.4K。其中11号外显子几乎含编码序列的一半,完整的BRCA2编码34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2 基因导向指导乳腺癌用药的研究

2.1 铂类药物检测的相关基因及临床治疗意义

①铂类药物检测的相关基因GSTP1:GSTP1-有两个多态位点,位于5号外显子第105位点,6号外显子第114位点;105位点有A-G转换,导致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114位点有C-T转换,导致丙氨酸变为缬氨酸。5号外显子的突变,影响GSTP1酶的活性,6号外显子的位点突变,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②临床治疗意义:乳腺癌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GSTP1基因突变的关系:GSTP1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代谢清除率,延长了药物对肿瘤的作用,而使患者化疗后生存率增加。GSTP1突变纯合子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非突变纯合子高30%[2]。

2.2 紫杉醇类药物检测的相关基因及临床治疗意义

①紫杉醇类类药物检测的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 1B1(Cytochrome P450 1B1,CYP1B1)是已知的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成员之一,为CYP1B亚族的唯一成员。研究表明,CYP1B1最主要突变是CYP1B1*3(Leu432Val),可通过增加自身表达和CYP1B1的酶动力学来代谢更多的底物,降低紫杉醇类药物的疗效。CYP1B1*3等位基因:可作为紫杉醇类的疗效预测因子。②临床治疗意义:携带CYP1B1*3乳腺癌患者,用紫杉醇化疗后存活率低。研究发现:CYP1B1*3携带者的5~10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型。CYP1B1高表达于乳腺癌组织,CYP1B1*3可使CYP1B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及其催化活性升高,导致对雌激素的羟化代谢增强。

3 小 结

21世纪的基因组科学和基因组医学(genomic medicine)将给人类的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场深层次的变革起始于基因组挑战医学—从基因水平上认识和研究疾病,受惠于基因渗入医学——从基因水平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3]。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单纯从年龄、性别、体质量及健康状况出发的传统“大众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基因变异是任何表型变化的根本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和种族差异的源头。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医疗”是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个体相关药物的“基因身份证”(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基因信息)进行解读;由此,医师根据患者精细的基因信息设计给药方案[4]。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基因导向个体化治疗的新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受体多态性被透彻研究,更安全、有效的基因药物开始面试;更安全、有效、经济的基因导向治疗将会在临床方面蓬勃的发展。

[1] 谢晓冬.常见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J].中国医刊,2007,42(8):33-34.

[2] Stoehlmacher J,Park DJ,Zhang W,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 T1,and M1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2002,94(12):936-942.

[3] 吴柏林.预测性遗传检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基石[J].科学,2003(2):4.

[4] 黄民.量体裁药不是梦[J].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R737.9

:A

:1671-8194(2014)06-0039-01

猜你喜欢

外显子紫杉醇卵巢癌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参与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雷公藤内酯醇联合多西紫杉醇对PC-3/MDR细胞耐药的体外逆转作用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卵巢癌脾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