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14-01-24王华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童生范进儒林外史

王华生

(江苏省东台市富腾学校,江苏 东台 224200)

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人间世态穷形尽相、入木三分的刻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明清之际的社会风俗画。作品以反对科举的功名富贵为中心,其讽刺的锋芒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封建末世的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作者立足现实,秉持公正,以深邃的目光,敏锐地洞察世态,广泛地描摹了人间众生相。以诙谐的笔法、喜剧的形式,意蕴深隐地表达了悲剧的内容。时代、环境、学识修养成就了他讽刺的委婉性;身世、幻灭、冷静观察又促成了其讽刺的倾向性。他出以公心以洞世,不打诨,不呵斥,不谩骂,以大夸张塑像,又以大悲戚叹惋。“穷尽文人情态”①,显示了其讽刺的独特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浅论。

一、立足现实,秉持公正,寓讽刺于客观的叙事之中

对当时社会的日常事件作真实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重要特点。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1]“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2]《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大都“实有其人”,事件也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作者通过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世相加以典型化的夸张处理,采取自相矛盾的对比手法,使生活的面目和本质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1.含泪挖苦 戚而能谐。《儒林外史》看似描写明代故事,实乃讽刺清代现实。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儒生们醉心举业。“人生在世,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读书人一个个如痴如狂,举迷心窍,做出了许多愚蠢可笑、鄙琐荒唐的举动。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腐败日下的社会风气,浸蚀着读书人的灵魂,导致了他们畸形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书中开篇写的周进、范进两人的荣辱经历,令人可悲、可怜。周进读了几十年书,一生在童生—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上攀爬,六十多岁,还是一个老童生。在“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的社会里,这位老童生受尽了秀才、举人的羞辱,中进士出人头地是他一生的夙愿。不能以秀才的资格进贡院是他几十年的心病。因此,当他一看到贡院的号板时,便万感俱发,再也控制不住,一头撞去,“直僵僵不省人事”。醒来后,“伏着号板哭个不住……满地打滚……”多年来郁积在心头的辛酸、屈辱和绝望犹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作者用饱含同情的笔调,用白描的讽刺技巧,直视人物的精神世界,把周进的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而范进,从二十岁应考到五十四岁,胡须白了,却还是个老童生,他饱尝了三十四科场场失利的痛苦以及岳父和世人从精神上对他的摧残,而当一旦高中,他那脆弱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惊喜,大笑不止而发了疯。周进、范进把一生荣辱全系于八股举业上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科举功名所牵动,为科考失意而痛哭流涕,为侥幸中举而发疯。一哭一笑,一癫一疯,殊途同归。作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冷静的笔触,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们心灵的腐蚀和毒害。

2.精炼夸张 妙趣诙谐。善于抓住司空见惯的世相加以典型化的艺术夸张处理,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又一特色。作者运用艺术夸张,成功塑造了为两根灯草而死不瞑目的严大育这一守财奴的讽刺典型。通过生怕多点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细节描写,穷形尽相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爱钱如命的丑态,写出了人们日常所见的贪婪吝啬的不合理性,揭示了人物内心的丑恶和人性的卑劣。

对自诩算命“无不神验”的江湖术士陈和甫的讽刺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充满了戏剧性。陈和甫给蘧公孙与鲁小姐结婚择的“不将大吉”之日,却闹得很不吉利,偏偏让他出丑。屋梁上走滑的老鼠掉到了席桌上的燕窝碗里;端菜的乡下小使看戏入了迷,“忘其所以然”,把碗和粉汤都打碎在地,使鲁编修“觉得很不吉利”。这种滑稽的讽刺虽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也不失生活的真实,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二、婉而多讽,意蕴深隐

以“家声科第从来美”自诩的吴敬梓是个思想深沉的作家。早年也曾热衷功名,醉心举业。他饱尝了科举途中的艰辛,在现实生活的艰苦磨难中,特别是他经历了由富及贫的生活变故,使他尝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八股制度和利禄功名的厌恶情绪也日益强烈。他明确表态“不婚不宦,嗜欲人生应减半”,[3]毅然辞去“博学鸿词”科廷试。由于作者处在文字狱盛行年代,血雨腥风使他触目惊心。作者以自己“才大眼高而心细”的优势,洞察世情,把许多熟悉的人物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十分自然地写入书中。托明代之名,而道清朝之实,形成了《儒林外史》含蓄、深婉、意蕴深隐的又一讽刺特色。

作者在塑造讽刺艺术典型时,注意“婉曲”,“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4]作者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讽刺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儒林外史》中的一大批举人进士,除了会背四书五经,别无知识,到处丢人现眼。张静斋、汤知县在谈论历史人物时,连本朝开国功臣刘基的事都不清楚;而被周进吹嘘为“一字一珠”的范进竟然不知苏东坡是何人;八股选家马纯上不知李清照,杨执中剽窃元人吕思成所作七律诗而受到娄氏兄弟的赞赏,而堂堂的鲁编修竟不识。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娓娓叙事中,使这些自命清高、附庸风雅、愚昧无知的八股囊袋之丑态跃然纸上。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继承了《诗经》开创的“美刺”传统,为后来晚清谴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它将“以其崭新的思想而且还以独创的艺术屹立于我国古代小说之林,显示出摇曳多姿的风貌”[5]。

注:

①:(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6.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6.

[3](清)吴敬梓.文木山房集卷四:减字木兰花·庚戊除夕客中[Z].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新书局,1931.

[5]陈美林.新批儒林外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童生范进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会说话的窗户
韩童生 陶慧敏(下)
范进一日游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
范进减肥
人情大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