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洪教授“住痛移疼”针法浅议※

2014-01-24张天生聂培瑞指导老师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1期
关键词:针法痛点踝关节

张天生 聂培瑞 关 芳 指导老师:文 洪

(1.山西省针灸医院,太原030006 2.山西中医学院)

文洪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特殊手法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往往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尤其是即时止痛效果。通过跟师期间详细的挖掘整理,逐步把文洪教授治疗即时疼痛的针刺方法总结为“住痛移疼”针法。临床实践中,该针法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等特点,对自身优势病种疗效确切。本文从针法源流、特点、体系以及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文洪教授“住痛移疼”针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针法源流

“担截”之法出自元代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之“天星十一穴歌诀”中,至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又增太冲一穴,并将其更名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歌曰:“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论及“担截”法的还有《针灸聚英》之“拦江赋”:“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在患处或病位的两端取穴是“担截”之法的一大特点。另外《针灸大成》“标幽赋”云:“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应用“循经取穴”的取穴法选用多经相交贯的穴位以住痛移疼,临床应验效捷。“住痛移疼”针法正是对针灸“担截”之法及“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的继承和发扬。

针法特点

1.针对性:“住痛移疼”针法针对有明确痛点的急性疼痛性疾病,并且取穴明确,治疗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对称性:“住痛移疼”针法以痛点为中心,以经脉为依据,两侧对称等距取穴,上下两侧取穴距离痛点对等性。

3.同步性:“住痛移疼”针法在双穴进针后,要进行双手同步行震颤手法,增强针刺疗效,具有双穴同步运针的特点。

4.时效性:“住痛移疼”针法用时短,起效快,具有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针刺完毕可以达到即时止痛的效果。

5.安全性:“住痛移疼”针法多在软组织损伤部位,附近一般没有重要的血管、脏器,只要严格按照本针法所要求的参数进行针刺,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针法体系

1.适应证:①具有明确痛点的软组织损伤引起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各种即时疼痛。②对各种关节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尤其是有明确固定痛点的更为有效。

2.取穴方法:①由患者确定最明显痛点1~2处,并进行标记。②医生确定痛点所在经脉。③在经脉上方痛点的上下方各2cm处选取进针穴位点。

3.操作方法:器械准备:毫针1寸、1.5寸、2寸、3寸,消毒棉球。

操作步骤:①根据所在部位选取适当规格的毫针。②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先直刺痛点下方的穴位,后直刺痛点上方的穴位。③得气后双手同时行针,痛点上方穴位大指向后捻转,痛点下方穴位大指向前捻转,每次同时双手震颤10s(其频率为140~160次/min),总共用时为1~2min。④按压痛点,检查是否疼痛减轻或消失。如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则起针;如疼痛减轻不明显,则退出两处进针穴位,进针穴位点分别再向上和向下移动0.5cm,再行针刺,手法同③,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后起针。

4.禁忌证:①过于饥饿、疲劳者禁针。②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禁针。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者禁针。

5.注意事项:根据十几年的临床观察,未见到不良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现象,处理方法同毫针操作。

机制假说

根据“住痛移疼”针法临床实践效应,结合现代生理医学角度提出“通路冲挤假说”,假说基于以下几点:①疼痛是一种主客观感知,大脑是事物感知的中枢,只有信号到达大脑才能被感知。②疼痛信号的传递需要传导通路。③传导通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号上传与通路是否畅通有关。④即使消除伤害性刺激,疼痛信号在惯性作用下仍会持续一段时间。⑤在同一小范围内的外周感受器传递信号是通过脊髓内同一通路到达大脑感知中枢的。

正常痛觉信号的传导过程:躯干和四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一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过初步整合后,一方面作用于腹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另一方面则沿脊髓丘脑束继续向上传递,最终到达大脑感知中枢。

“住痛移疼”针法镇痛过程:设想躯干和四肢疼痛发生时外周传入冲动沿着上述过程上行传递,针刺部位在离痛点1~2cm,这两个部位传递的针刺信号和疼痛信号同时都要上传到高级中枢,因为部位比较接近,所以周围神经传入脊髓阶段通过脊髓丘脑束继续上传,脊髓丘脑束有很多传导纤维,而假设这两种信号所传导的过程是在相同上行纤维通路上传递。由于针刺部位是正常组织,各种感受器能够正常感受不同刺激,而且这种刺激是相对短暂的、强烈的,感受针刺的信号依然会沿着和痛觉相同的上行纤维通路传导,如果是疼痛在先,那就好比高速公路上已经有不正常的自行车(疼痛信号)驶入,针刺信号犹如大量的汽车,在自行车(疼痛信号)先入的情况下,如何阻止自行车(疼痛信号)继续前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大量的汽车(针刺信号)涌入通路,由于其速度快,冲击力强,在通路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存在拥挤现象,一旦针刺信号像强劲的车流一样冲进通道,必然造成疼痛信号无法正常传导而被迫停止。

“通路冲挤假说”的核心设想:一是“住痛移疼”针法穴位选择与痛点较近,二者信号上传通路一致。二是“住痛移疼”针法镇痛是阻挡了疼痛信号的传递而不是治疗了疼痛病因。

“通路冲挤假说”能够解释“住痛移疼”针法解决的几个临床事实:①临床发现该针法镇痛效果优于阿是穴,原因在于阿是穴是病态组织,虽然信号上传通路一致,但在信号感知上不如周围正常组织,反而是离阿是穴不远处针刺信号的冲挤力量更强,所以镇痛效果更好。②如果是短时的、一过性的疼痛,往往立竿见影,没有反复,如果是慢性痛往往有反复。这正是因为短时的、一过性的疼痛可以通过一次性针刺信号冲击,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如果是有慢性炎症或持续性致痛原因存在的话,当时信号的冲击使得疼痛减轻或消失,但是这种疼痛依然会反复。③对于内脏的疼痛,如胃痛时对足三里进行针刺引起强烈的信号冲击,由于足三里针刺信号和胃部疼痛信号会通过脊髓阶段时是相同通路上传,强烈的针刺信号冲击会使疼痛信号受到冲挤,阻断上传通路,于是胃痛会立刻消失,这种冲击拥挤效应破坏了疼痛的恶性循环。“住痛移疼”针法的作用在于打破原有的错误循环,防止破坏的延续,从而依靠机体自身的调节恢复疾病,对于针刺前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通过针刺治疗的。这是对该针法作用机制提出的假说,还需要根据实验设计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对于其他针刺治疗疼痛是否可以用该假说解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临床应用

1.双膝关节疼痛:患者,女,53岁。平素体健,每天坚持锻炼,1年前爬山后回来双膝关节疼痛,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尤为加重,疼痛剧烈。文洪教授在膝关节周围寻求压痛点,最痛点确定后分别在上下2cm处针刺,得气后双手同时行针,同时手震颤10s(其频率为140~160次/min),总共用时为1~2min。第1次治疗后疼痛减轻,下蹲程度增大,压痛点减少,5次治愈。

2.踝关节扭伤:患者,女,29岁。因下楼梯时扭伤踝关节来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踝关节疼痛肿胀,以外踝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拍X线片示:踝关节未见骨折及脱位征象。诊断: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文洪教授以此寻求痛点,并在痛点上下各2cm针刺,用“住痛移疼”针法,第1次治疗后疼痛减轻,活动程度增大,压痛点减少,2次治疗后行走自如。

猜你喜欢

针法痛点踝关节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