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本草类文献初考*

2014-01-2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00000李超霞张瑞贤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本草纲目草药本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00000) 李超霞 张瑞贤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本草类文献初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00) 李超霞 张瑞贤1

《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一部重要的本草著作。为补《本草纲目》之遗,赵学敏广搜博采,其中本草类文献占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引用文献的角度出发,对其中的80种本草类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赵学敏引用文献的特点及《本草纲目拾遗》的文献学、药物学和史学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引书 本草文献 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乾隆年间(1765年),为浙江钱塘赵学敏所撰。他认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但“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1],时至清代中期,又新增或从域外传入了一些药品,皆为李时珍所不及见,因此有必要对当时的药物发展状况进行重新整理,于是有了《本草纲目拾遗》。他在《本草纲目拾遗·凡例》中写道:“是书专为拾李氏之遗而作。凡《纲目》已登者,或治疗有未备,根实有未详,仍为补之。”《拾遗》新增706种药物及附药205种,补订161种药物内容,收入了许多民间验方、治法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据初步统计,全书引用文献600余种,涉及本草、方论、经史、方志、小说诸类,有些后世已不见流传,通过《本草纲目拾遗》得以保留部分内容。本文就其中引用的80种本草类文献进行梳理和探讨。

1.引用时多分注各书人名

同《本草纲目》一样,赵氏在引用文献时对于易混淆的书多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异书同名的问题。如清代之前,以“茶谱”为名的茶学著作已有多种,除毛文锡外,朱权、朱佑槟、曹学佺等均撰有《茶谱》,赵学敏在引用时多处注明了所引书为毛文锡之《茶谱》。又如《笋谱》,李时珍曾引用赞宁《笋谱》,而赵学敏在诸笋下引用的《笋谱》注明“真一”以区别之。其他如王安《采药方》与汪连仕《草药方》、王安《采药录》、汪氏《药录》均属此情况。

2.引用时以作者名指代书名

赵氏在引书的过程中沿用了前人的习惯,以作者之名指代其编纂之书名。如“卢之颐”实指《本草乘雅半偈》,“寇宗奭”指《本草衍义》,“保昇”指《蜀本图经》(《重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苏恭”指《唐本草》,“马志”指开宝年间其奉敕与刘翰、翟煦及陈昭遇等人同校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等。这种引用形式为古人约定俗成,常化繁为简,客观上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在文献研究工作中应予以注意与积累。

3.引用时一书常引为多种名称

今人行文引书,往往要求注明引文出处,并严格规范文献来源、格式,以便读者追本溯源。而古人引书,形式自由多样,同一本书常引为多种名称。如《本草从新》,赵学敏在书中引用的名称有《从新》、吴氏遵程著《从新》、吴氏《从新》、《本草从新》等。《本草经疏》在书中被引为《经疏》、缪仲醇、缪氏《经疏》、《本草经疏》、缪仲淳《本草经疏》。还有《闽中海错疏》在书中被引为《海错疏》、《闽部疏》、屠本畯。《本经逢原》更是被引作《逢原》,张处士《逢原》、《本草逢原》、张石顽、石顽、张石顽《本经逢原》、张璐《逢原》、张璐《本经逢原》等多种名称。

引用本草类文献分类汇总

《本草纲目拾遗》中赵学敏旁征博引,其中引用的本草类文献从传统主流本草《唐本草》、《本草衍义》到民间的草药类著作如王安《采药方》、李氏《草秘》,还引用了大量的农书谱录类著作,如《甘薯录》、《广菌谱》等,甚至收录了当时的药品商标,如金灿然《药帖》、《广和帖》、《金帖》、《许帖》、《蔡氏药帖》,除却诸帖类,其引用的本草文献有80种,以下根据其所载药物的种类、特点及用途分类介绍之。

1.综合类本草21种

此类本草所载药物品种丰富,多在前人本草基础上汇编而成,在本草学发展史上影响较大。其中明代以前的有《神农本草经》、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唐代苏恭等人编纂的《唐本草》(文中引作“苏恭”)、五代后蜀韩保昇所编《蜀本草》、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文中引作“寇宗奭”)、宋·苏颂《本草图经》(文中引作《图经》)、宋代马志等人编修的《开宝本草》(文中引作“马志”)。明代的有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张景岳《本草正》、李时珍《本草纲目》、李中立《本草原始》、汪机《本草会编》(文中引作汪机《本草》)。清代的有张璐《本经逢原》、吴仪洛《本草从新》、墨西哥传教士石振《本草补》、郭佩兰《本草汇》、叶天士《家抄本草》、王子接《得宜本草》、刘若金《本草述》。另有祝西葊《本草》不明朝代。

2.草药类本草12种

此类本草所载多为民间草药,原书大多已佚,推测多为清代医家著作。其中清·赵学楷《百草镜》本书引用最多,达180余次,1处引作《百草镜方》,共8卷,已佚。《海药秘录》,据赵学敏《串雅》序,其被称为《海录》,已佚。此外汪连仕《草药方》(包括汪连仕《采药方》、《采药书》、《汪连仕方》和“汪连仕云”等,引用达60余处)、王安《采药方》、《采药录》、王安卿《采药志》、汪氏《药录》、李氏《草秘》、陈远夫《药鉴》、《草宝》、《药检》、《草药鉴》等均无文献可查证,推测为清代赵学敏相熟的医家所作,留此存疑。

3.本草谱录类25种

此类本草指专门记述某一种或某一类植物、动物的著作,其中以花木类居多,还包括动物类、海产类、菌类著作。其中明以前的有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五代·毛文锡《茶谱》、宋代(或宋以前)马伯州《菊谱》、南宋·韩彦直《橘录》、宋·赵佶《大观茶论》、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元代柳贯《打枣谱》。属于明代的有王象晋所辑《群芳谱》、慎懋官《华夷花木考》、屠本畯《海物疏》、释真一《笋谱》、许次纾《茶疏》、徐光启《甘薯疏》、潘之恒《广菌谱》、黄佐《仙人掌赋序》、屠本畯《海味索隐》。属于清代的有陈淏子《花镜》、陆耀《甘薯录》、陈世元《金薯传习录》、陈鼎《蛇谱》、陈鼎《荔枝谱》。此外傅澹庵《草花诀》、张黻《大观录》、《圃事须知》、《山海草函》著述年代不详。

4.食物类本草8种

此类本草主要指食用、食疗、救荒类著作。明以前的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明代的有朱橚《救荒本草》,清代的有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龙柏《食物考》(全称《脉药联珠·食物考》)、童岳荐《北砚食规》(又名《童氏食规》、《北砚食单》)。此外陈灵尧《食物宜忌》、雨蓑翁《食物便览》、《闽部食疏》未详。

5.养生类本草6种

此类本草主要指道家的炼丹类著作。包括唐·独孤滔《丹房本草》、宋·崔昉《外丹本草》(已佚)、明·高濂《珍异药品》、《灵秘丹药》、土宿真君《土宿本草》(撰于15世纪以前,原书已佚)、朱权《庚辛玉册》。

6.实用便读类6种

此类本草主要为药性类或临床用药类著作。包括唐·甄权《药性论》(原书已佚)、明·蒋仪《药镜》、卢复《芷园臆草》、清·龙柏《药性考》。此外《百药备遗》、《用药识微》(或《识药辨微》)不详。

7.炮制制药类2种

此类包括陈瑶《藏药秘诀》和胡潜《法制编》,各引用1处,引前者之“火腿的炮制贮藏方法”,引后者之“蛤蚧虾制法”,推测其为有关药物炮制、贮藏类著作。

8.各种帖类

此类指当时药店商标,有金灿然《药帖》、《广和帖》、《金帖》、《许帖》、《蔡氏药帖》等,多有对药物功效的说明。

引书特点及价值探讨

1.赵学敏引用本草文献的特点

从引用频次来看,除却所引用《纲目》条文之外,赵学敏引用的本草文献共712条,其中草药类著作达337条,占47.6%,综合类本草130条,占18.4%,本草谱录类79条,占11%,食物类本草48条,占6.8%,养生类本草18条,占2.5%,实用便读类本草95条,占13.4%,其他类本草2条,占0.3%。由此可看出赵学敏征引材料来源以草药类著作为主。

从成书年代来看,除却年代、作者不详的书名及药贴类,赵学敏所引的明清时期的本草著作达42种,总计521条,而引用明以前的仅为17种,总计32条。且引文数量较多(在10条以上)的13部著作包括赵学楷《百草镜》,龙柏《药性考》,汪连仕《草药方》(汪连仕《采药方》、“汪连仕云”),李氏《草秘》,吴仪洛《本草从新》,陈灵尧《食物宜忌》,王象晋《群芳谱》,王安《采药方》、《采药志》,陈淏《花镜》,石振铎《本草补》,沈云将《食物会纂》,高濂《珍异药品》中,除《珍异药品》、《群芳谱》为明代著作,王安《采药方》、《采药志》疑为清代医家所著,其余均为清代著作。由此看出赵学敏引用的本草文献以明清居多,且以清代为主。

从作者籍贯或活动范围来看,可以确定籍贯的43部本草著作中属于江浙地区的有27部,其中引用频次较多的赵学楷《百草镜》、龙柏《药性考》、吴仪洛《本草从新》、王象晋《群芳谱》均为江浙一带著作。可见作者“拾遗”时多倾向于就近取材,同时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江浙一带的本草学有了很好的发展。

2.从引用的本草文献看《本草纲目拾遗》的价值

文献学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是针对《本草纲目》的一部拾遗之作,在拾遗的同时,使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得以保存。如赵学楷之《百草镜》,记述了大量的草药单验方,多简单实用,便于推广,但原书已佚,其180多条内容赖《本草纲目拾遗》得以保存。此外,李氏《草秘》,王安《采药方》、《采药录》,汪氏《药录》、《草药鉴》等诸多草药类著作,不见于诸家目录,推测为赵学敏同时期的一些医家所作,不知何种原因没有流传,但通过《纲目拾遗》得以为后人所知。所以说该书在本草文献的目录、校勘、辑佚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药物学价值 作者从众多本草类著作中收入了大量的草药单验方,如“棉麻子”治“血崩”,“翠羽草”治“吐血”,《本草补》中首次记载的国外本草的日精油、蒌油、香草、保心石等10种药物,又如从当时药品商标中收入的各种药露,凡此种种,丰富了药物种类、扩大了药效范围,使《本草纲目拾遗》在药物的临床使用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及指导价值。

史学价值 据有关学者[2]研究,“明清时期为本草文献整理的鼎盛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本草著作,江苏的刻书社及医药学家对本草文献的编纂和刊行也相当重视。”而“清代为江苏历史上刊行本草文献著作最多的一个朝代,大约有70多部,主要为普及性本草文献,著作类型和范围十分广泛。”而赵学敏引用的本草类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清时期当时江浙一带医药文献的发展状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1张瑞贤,张卫.本草纲目拾遗[M]//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本草卷校注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5.

2陈仁寿.江苏历代本草文献源流考略[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6):20.

书名的情况

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50种传统医籍整理与深度加工”(编号:2008FY 120200)

1为通讯作者,E-mail:zhangruixian@gmail.com

2014-06-25)

·文献综述·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草药本草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草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