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医家医籍考释*

2014-01-23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徐春娟邹立君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婺源医家医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徐春娟 邹立君 指 导 陈 荣

婺源医家医籍考释*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徐春娟 邹立君1指 导 陈 荣2

婺源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之乡。据《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婺源医家甚多,医家著作竟达120余部,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本文就婺源主要医家、医著及其学术贡献以及其他撰有医著的医家状况进行探索。从而认为,作为一县之境,婺源医家之多,著作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该县尚有几十上百部医著散佚,亟待发掘整理。婺源县涌现如此多的名医及医著,其文化渊源也值得深思。

婺源医家 中医地方流派 医籍 考释 新安医学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现属江西省上饶市。它是南宋文化名人朱熹的故里,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鲜为人知的是,婺源又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之乡。据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婺源医家甚多,医家著作竟达120余部,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婺源,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1947年复隶安徽,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婺源籍医家被认为是安徽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典不忘祖,它同样也是江西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婺源主要医家、医著及其学术贡献

婺源主要医家指有著作传世及现代有探讨者,含王国瑞、戴葆元、余国珮、江考卿、李文来、黄光霁、俞世球、俞焕、余燕峰、汪莲石、程门雪共11家。

1.王国瑞

元代著名针灸医家。约生于公元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该书至清代被《四库全书》所收载。现代有抄本和《四库全书》刻本在国内图书馆馆藏[1]129。《玉龙经》中首载《玉龙歌》,并首创“透穴针刺”法。这种一针多穴、多向透刺的方法现代还广泛在临床应用。王氏还首创“飞腾八法”,该法是把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与中医奇经八脉的理论相结合,以日时干支推演的数字变化,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的方法。他又创立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原法,发展了子午流注针术。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中“灵龟八法”就是在王氏的“飞腾八法”基础上演变而来。此外,《玉龙经》书中精心注解《标幽赋》,其书部分文词简奥难明,王氏首先为之撰注,对文义进行逐句详解。王国瑞为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关于王国瑞的故里,还前虽有一些争议,但笔者认为只是根据康熙年间浙江《兰溪县志》有同名王国瑞而臆测的一家之言,并不可取[3]。道理很简单,王氏弟子周仲良元天历二年(1329年)在《玉龙经·后序》中明确指出:“《玉龙经》者,婺源王先生所传针灸之书。”还有什么比其同时代弟子的第一手记载更真实可靠的呢?

2.戴葆元

戴葆元 (1818-?年),字心田,又守愚,清婺源桂岩人。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家传课读》两部著作。《本草纲目易知录》光绪十三年丁亥婺源思补山房刻本[1]178、《家传课读》光绪四年戊寅刻本[1]351及其《金匮汤头歌》、《温病条辨汤头歌》、《临症指南方歌》单行本等分别在江西省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有收藏[1]100-101,241,376。《本草纲目易知录》将《本草纲目》综合凝炼,选取其中较为常见、实用的部分收进书中,药名也采用当时比较常见的名称,并以“葆按”、“葆验”等按语形式表达个人见解,淋漓尽致地创新发挥。《家传课读》为一部歌括式丛书,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内含《金匮汤头歌括》、《温病条辨汤头歌括》、《临证指南方歌括》3种。该书对3种古典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是不可多得的医学门径书[4]。

3.余国珮

余国珮,字振行。清代婺源沱川人,人称“婺源余先生”,并被后世尊为具有“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的医家之一。他中年弃儒习医,著有《痘疹辨证》2卷、《燥湿论》1卷、《医案类编》4卷、《吴余合参》4卷、《金石医原》4卷、《医理》1卷。余国珮咸丰元年(1851年)著、蒋希原宣统二年(1910年)精抄本《医理》1卷,余国珮同年著、刘祉纯抄本《婺源余先生医案》1卷以及《痘疹辨证》抄本、清道光三十年庚戍(1852年)刻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有收藏[1]521,[5]。余国珮在六气之中,独重燥、湿两气,首创以燥湿为纲,统领病因、诊断、治法、方药。察脉诊断之方法,着重以刚柔二字辨燥湿。在治法上,余氏认为药物、体质亦有润燥之分,以分治燥湿之病。对于外科、妇科等专科疾病,余氏提出也从燥湿分治。对于内伤之病,余氏认为虽有种种名目,以精、气、神三字即可括之。如“仍觉多事,以心字尽之可矣”;“内伤之因,但以心字为要”。这种“内伤之病,心字为要”的防病治病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5]。

4.江考卿

江考卿,字国兴,清婺源清华人,生卒年代不详。著《江氏伤科方书》。其书主要由“断死症秘诀”、“秘授不治法”、“受伤治法”、“通用方”、“秘传方”及“金氏附录验方”等6部分组成。1924年浙江名医裘吉生主办的《三三医报》将此书排印出版。1931年,上海国医书局将此书纳入《国医小丛书》刊行。1936年裘氏又把此书选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1958年,科技卫生出版社以《三三医报》刊行本为底本又进行了再版。书中江氏首重诊断,精于辨伤;又谙熟穴道,辨穴论治,详细罗列了36大穴位置、大穴打伤后的症状和治疗时加减用药的方法。江氏不光长于伤科,还精通外科,熟练掌握了外科手术缝合,还用一种“八厘宝麻药”来进行骨移植手术,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有说服力的骨移植手术。江氏治伤亦常有奇巧妙法,主张复位手法以轻灵为要,“法之所施,使人不知其所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6]。

5.李文来

李文来,字昌期。清代婺源县人。精于医术,对方药研究造诣较深。曾与名医汪昂相往还。文来尝合编汪氏《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经汪氏校正,李文来《李氏医鉴》刊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该书贻安堂刻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均有收藏[1]225-226。

6.俞世球

俞世球,字得琈。清婺源长滩人。幼颖悟,能文章。太平天国时弃儒学医,活人甚众。后援例捐县丞,官至知县。年85岁卒。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麻痘新编》、《摘录经验医案》、《医学及门》、《摘录经验奇谈》、《续医宗摘要》、《白喉治验新编》等书,均存。《麻痘新编》2卷,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刻本藏于上海中医大学图书馆、苏州中医院图书馆等单位[1]523;《摘录经验医案》于1914、191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1]647;《医学及门》清光绪甲辰(1904年)刻印本已由上海时中书局铅印出版[1]682;《续医宗摘要》12卷,江西省图书馆藏有铅印本[1]354;《续医宗摘要幼科》1911、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1]486;《白喉治验新编》1914年石印本藏于上海图书馆[1]598。

7.黄光霁

黄光霁,字步周。清婺源县人。潢川监生。少失双亲,伯父(黄流)钟爱之。习医术,既精,县壶于世,活人甚众。金陵、姑苏俱知其名。人以董奉比之,绘“春满杏林图”相赠,题咏者皆一时名士,侍郎景濂额之以“杏林春水”。著有《本草衍句》一书。该书手抄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1]193。此外,裘庆元将此书编入大型医学丛书《三三医书》,不过题为“著者佚名,金山农录”。

8.俞焕

俞焕,字晓园。知药性,尝与兄俞尔介、俞彦方精选药料,自制“寸金丹”、“催生丸”、“太乙灵膏”等药,施济病者,毫不取值,后又念“传药不如传方”,故订补钱峻《丹方类编》,重刊于世。《丹方类编》又名《经验丹方汇编》,陈彦吾续补后称《观心书屋经验良方》。今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观心书屋经验良方》,署名为钱峻(青)编,俞晓园补,陈彦吾续补,为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观心书屋主人刻本[1]261。

9.余燕峰

余燕峰,精医术。著有《脉理》一书,经其侄孙余显廷校补,易名《脉理存真》刊刻于世。《脉理存真》3卷,署名余显廷(廉斋、橘泉子)撰,有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慎德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单位[1]118。又有清光绪三让堂刻本藏于山西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118。

10.汪莲石

汪莲石(1848-约1935年),字严昌,号弃叟。婺源县晓起村人,据汪莲石评本《诊余集》(余听鸿医案)一书,每卷书首均署有“婺源汪莲石先生编辑”字样,可知他确是江西婺源人氏[7]。早年因其父患病医治无效去世,汪氏痛惜之余,决心立志学医。在堂叔的指引下,开始入门,奋发攻读经典,犹重伤寒。他细研各家《伤寒》注本,觉得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后得江西舒驰远的《伤寒集注》,疑者焕然冰释,深入钻研,于是成为伤寒名家。汪氏编撰《伤寒论汇注精华》9卷,于1920年扫叶山房校印出版,现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恽铁樵等分别题跋[1]60,[7]。晚年移居上海,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疴,时有神医之誉。诸多名医曾就教于其门下,如民国初期海派医学大师恽铁樵、丁甘仁及晚近海派名医程门雪等均问业于汪莲石先生[8]。

11.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年),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等,著名中医教育学家和临床专家。他著述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未刻本叶氏医案校注》、《叶案存真评注》、《藏心方》、《女科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等,计200余万言,并在报刊发表医学论文多篇。1956年,首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在他任职期间,对中医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他幼年师从名医汪莲石,后转承孟河丁甘仁。程门雪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先行者,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上融合经方、时方于一炉,处方简洁,用药精当,以轻巧、灵动见长。晚年以后,他常接治久治不效的疑难杂症,针对患者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药,汇集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利诸法,加减变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根据病证主次标本等具体情况,先后逆从处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程门雪“余事为诗、书、金石之嗜”,且有很高的造诣。按他的说法是“借以开拓胸襟,陶冶性情,增广学殖”[9]。

婺源其他医家、医著状况

婺源有名可考的医家多达百余人,可谓繁多。现择其有记载、有著作者列入,无著作者暂予剔除。但其著作一般亡佚,仅《县志》有记载,且大多标以“已佚”、“未见传世”、“未刊”、“未见刊行”、“未见梓行”、“未付梓”、“家藏”、“藏于家”等字样。目前国内图书馆未见馆藏。这一部分书籍可能散落民间,亟待发掘整理。

1.宋代

练谦,字孟叔,婺源县人。著有《本草释义》一书,已佚。

2.元代

程汝清,婺源县城人。著有《医方图说》、《医药图说》,已佚。

3.明代

江时途,字正甫,婺源江湾人。著有《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医家争传诵之,今未见。汪继昌,字伯期,婺源大畈人。著有《痘科秘诀》一书,已佚。汪朝邦,字用宾,婺源段莘人。著有《方书集说》一书,已佚。鲍山,著有《野菜博录》,已佚。吴文献,婺源花桥人,著有《三三医稿》、《药性标本》,已佚。

4.清代

王廷桂,字任攀,婺源中云人,著有《医学集要》四卷。王炳照,字彦文,清源人,著有《命理脉诀》。王桂元,字邓林,号乔轩,清源人,著有《内经探微》2卷。王荫陵,下三坦人,编有《手录方》。方一乐,字成于,平盈人,著有《痘治答疑》。方文柱,荷田人,辑有《外科经验方》一书。朱日辉,字充美,沱川人,辑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验奇方》等书。朱文玉,字小琴,罗田人,著有《便用良方》等书。朱有治,字君平,罗田人,著有《便用良方》2卷。朱廷銮,字殿臣,号芝圃,带川人,著有《芝圃医学治法》。朱佩湘,字莞山,号蘅谿,带川人,著有《明医存养》、《脉诀》、《蘅谿诗集》等书。齐功枚,字毓麟,辑有《医方》一书。江龙锡,字策旗,曾注释喻昌《尚论篇》。江廷镛,字景昭,旃坑人,著有《江抱一公医论》、《医案参补》、《痘疹心法补遗》等书。江芬,字诵清,号秋帆,漳溪人,著有《人子须知》4卷。江南春,字敬修,号梅屿,著有《敬修医说》等书。许嘉谟,字宗武。著有《医学纂要》。吴甸,字禹南,号志堂,著有《麻诊切要篇》。吴赓飏,号也述,赋春人,著有《医考》4卷。吴梅玉,著有《医学源流》。余冠贤,字耀廷,沱川人,著有《医学险证随笔》、《活幼心传》等书。余鸿翥,字瑞三,沱川人,著有《医案》2卷。余鹭振,字彩轩,大汜人,著有《瘪痧论》。余馨,字向吾,沱川人,撰有《医理析微》2卷。汪鼎铉,字台未,汪家湾人,著有《四字病机》。汪中立,晓起人,撰有《岐黄总括》。汪元本,著有《医学心传》、《痘科辨证》。何地松,著有《针灸诀歌》、《经穴分寸歌》。张明征,字定甫,甲路人,编有《形证心法方书》。张正金,三都人,著有《痘科管窥》、《梅村便得方》。胡邦达,清华人,晚年著《证治类案》一书,未成编而卒。胡朝纲,有《医学备要》、《幼科新编》、《寄庐诗抄》。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著有《医学辨真》150卷。俞启华,字旭光,号彩亭,思溪人,著有《医方辑要》1卷、《本草释名》2卷。俞德乾,字利川,泗水人,有《麻痘科要略》一书。施成章,又名天球,诗春人,著有《痘疹心传》4卷。洪锦斋,官坑人,著有《婆心集》1卷。黄文达,号笠渔,著有《论方辑要》16卷。黄有祺,字香云,环溪人,著有《医余别论》一书。黄纬,黄村人,著有《医案》。董潮青,字芝林,编有《医林辑要》10卷。程希濂,字莲溪,城东人,著有《医学传薪》一书。程鸾池,字汝洋,纂城西人,编有《重订医林篡要》等书。程志熙,县城人,著有《脉经》、《治病杂论》。詹之吉,字润初,龙湾人,著有《伤寒旁训》、《金匮旁训》、《杂证汇要》等。詹文升,字旭初,环川人,著有《医学十四种》。詹孙恩,字世模,庆源人,著有《医学摄要》等书。詹钟珣,字含章,庆源人,有《外科集验》。詹汝震,字公远,秋溪人,编《经验良方》5卷。潘文元,字华也,坑头人,有《脾胃论》、《伤寒症》、《杂病因脉治法》、《女科症治》等书。潘文楚,字士先,辑有《仁世单方》。潘文原,字本初,桃溪人,著有《方脉纂要》20卷。潘国珍,号梅溪,桃溪人,著有《医门汇要》8卷。潘登云,字学廷,芳溪人,著有《痘科全书》12卷。

结 语

作为一县之境,婺源医家之多,著作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宋代就有婺源医家、医著的记载,如江哲“受帝钦赐”。元代载入史册的婺源医家有20余家,清代前后200余年间,婺源的医学呈鼎盛之势,崭露头角的著名医家达100余位,著作100余种。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江西古代有四大医学群体,即南康医学群体、旴江医学群体、赣中医学群体和婺源医学群体[10]。我国地方医学流派为中医学的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婺源医学也不例外。由上述可见,该县尚有几十或上百部医著散佚民间,未能整理发掘。婺源虽为区区小县,涌现如此多的名医及医著,其文化渊源也属可探讨领域。在当前地方医学流派传承发掘工作中,两省学者责无旁贷,应对婺源医学昌盛状况有所重视,从而努力发掘,认真总结,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注:本文引文除标注出处者外,均据叶义银主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版以及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影印的清俞云耕主编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婺源县志》。

1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W].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6 0,100-101,118,129,178,193,225-226,241,26 1,351,354,378,486,521,523,598,6 47,6 82.

2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2):29-30.

3刘惠玲,童光东,王乐陶.新安名医籍里考辨四则[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10-11.

4张若亭,许仕海,张星星,等.新安医家戴葆元著作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11-13.

5汪沪双.余国珮燥湿思想评介[J].江西中医药,2005,36(7):5-6.

6许仕海,陆翔.江考卿与《江氏伤科方书》[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486-487.

7戴祖铭,余信.汪莲石及其《伤寒论汇注精华》[J].浙江中医杂志,2001:16 3-16 5.

8徐松如.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54-155.

9何时希.程门雪[J].中国医药学报,1987,2(1):1-2.

10刘晓庄,秦小珑.略述江西四大医学群体[J].江西中医药,1995,26(3):2-4.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江西针灸流派的形成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编号:2009A 110)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44000)

2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46)

2014-05-06)

·名医经验·

猜你喜欢

婺源医家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医学、生命科学类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