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合肥市环城游憩带(ReBAM)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探讨

2014-01-21宣秦倩

关键词:环城合肥市合肥

宣秦倩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新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合肥市环城游憩带(ReBAM)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探讨

宣秦倩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011年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对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设的县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使得合肥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郊旅游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环城游憩带范围也因此出现调整。采取优化空间结构、推进资源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和完善产品体系等策略有利于合肥市促进环城游憩带的持续发展。

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资源整合;产品体系;农家乐

一、合肥旅游业发展现状

合肥市域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总人口706万(2011年),城镇化率64.6%。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赋予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合肥是一座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截至2011年底,合肥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构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另外由于合肥科教优势突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1],也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因此科教游也成为了合肥的特色旅游。

截止2013年2月,合肥市共有国家4A级旅游区(点)18个,3A旅游区(点)18个,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到49家。

与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相比,合肥市域面积较小,交通较为发达,可达性较强。合肥市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分布特征可概括为“城中汇成片,城郊连成带,远郊聚成块”。

二、合肥环城游憩带(ReBAM)的范围及其结构特征

根据吴必虎1999年对ReBAM理论的进一步解释,认为ReBAM实际上是指发生在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2]。因此,合肥市城郊及巢湖市、肥西等四县的旅游资源都应纳入环城游憩带范围之中,这也体现了以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演变作为划定的依据。另外,在实际的旅游行为中,环城游憩带的地理区位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有时不完全受到区域行政规划的制约,它可能会越出市域范围而延伸到周边省市区域。因此,也可以根据游憩旅游者在赴目的地单程路途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来确定环城游憩带的地域范围。

此外由于环城市游憩带的主要功能是供城市及周边居民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所以一般情况下认为行游比越小越好[2]。随着合肥道路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居民私家车拥有数的不断增多,合肥行政区划外的周边地区知名景点也同样具备条件成为合肥环城游憩资源。如舒城万佛湖,号称合肥的后花园,车程只要1个小时。因此,在界定合肥环城游憩带范围时,也不能仅以行政区划来划定范围,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与旅游需求的空间关系。

因此,合肥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大致包括合肥市二环线以外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的范围以及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区域内所有的景区景点及游憩设施分布区域。合肥市环城游憩带目前的出游半径约为100 km。

三、合肥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内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特殊产品。这些要素既包括旅游吸引物即旅游资源,也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所凭借的各种物质条件即旅游设施,还包括该目的地旅游的可进入性即进入该地旅游所需花费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以及接待旅游者和为其进行讲解的旅游服务。这些要素需要进行有机地整合,才能形成市场所需要的旅游产品,各要素缺一不可。可见旅游产品是非常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而合肥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域内旅游各要素间的配置还处于磨合阶段,各种不协调普遍存在,许多分散旅游点未串入其中,缺乏整体组合,无法有效吸引游客,更难以让游客在合肥本地停留,使得游客量未能达到预期规模,难以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传统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新合肥市的旅游产品面临创新和改良的巨大压力,原产品始终处于成长的停滞阶段,这样下去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如老城区的逍遥津公园等。而且市场上新产品开发滞后,面对巢湖风景区的巨大诱惑力,怎么合理利用和整合巢湖及其周边旅游资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将分散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进而组合为可被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等等问题还正处于摸索阶段,即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外地游客少,高端游客消费少。

(二)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较低,缺少拳头产品

合肥市环城游憩带内分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掘不深,如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合肥现存的包公文化景观设计的战略层面较低,仅局限于园林和文物领域,未能发掘出包公文化内涵中真正动人心魄的文化力量。此外自然旅游资源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几乎没有多少特色,山水动植物气候等景观都无一做到惊心动魄,规模和体量都较小。行政区划调整后800平方公里巢湖水域的纳入既是个伟大的机遇,也是个巨大的挑战。[3]如何做大巢湖旅游,依托环巢湖优势,科学合理地利用区域内景观资源,开发和丰富合肥环湖大城的环城游憩带,完善其系统结构,提升其系统功能,开辟其新的休闲空间,促进其环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开发,做大做强巢湖这一旅游名牌,未来奔向环湖大城,合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环湖大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鲜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合肥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还不够,行政区划内普通老百姓的休闲旅游热潮还未被调动起来,当然这也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吸引力大小等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旅游企业和政府的宣传力度也跟不上,旅游景点信息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宣传方式也以传统的旅行社宣传为主,广告制作跟不上大众的需求。由于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合肥市暂时无法将其最具优势的旅游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环湖大城的整体形象还不够突出,游憩交通状况及服务配套设施如环湖BUS出现停工和重复建设的严重问题,在市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各方调研和配合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合肥市环城游憩带(ReBAM)旅游发展策略

(一)优化空间结构,推进资源整合

优化合肥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调整资源、市场、产品三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明白合肥环城游憩带的资源构成。合肥市区及巢湖市资源点数量多、密度大;郊区和郊县数量少、密度小;市区的资源以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型为主,郊区、郊县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由此衍生的农家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是以历史名人为底蕴的名人文物和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市区;自然旅游资源以水文景观为主。[4]

(2)要细分合肥市的旅游市场,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定位。同时,要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没有市场就创造市场,以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根据合肥城市的特点及其城郊农业及工业发展的要素配置情况,结合环城游憩带的特点,鼓励发展城郊休闲游、娱乐游、自助游、生态农家游、小城镇特色文化游、文卫科教游等,并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和特点及时地跟踪和把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上普通市民及周边地区旅游者的兴趣和需要。

(3)要加强合肥市游憩产业的体系建设,尤其改善环巢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内旅游几大要素设施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并进行更加合理的资源和设施的配置。对旅游网络、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监督要进一步完善[5]。

(4)积极培育环湖周边旅游小城镇,加快合肥市城乡旅游发展步伐。环巢湖周边地区除了古镇三河之外,长临河古镇、黄麓古镇等都具有悠久的经济和文化历史,应对这些特色小镇文化历史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注意保护,以形成“两城映十镇,一湖秀九区”的旅游新格局,打造环巢湖未来慢生活。

(二)完善产品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宣传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型的产品,不应把精力只放在观光产品的开发上,应是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也是人文、自然、社会三大类旅游资源的结合。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肥可以依托其“乡村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紧围绕都市居民的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首先,区域内重点旅游产品开发应实行错位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大面积克隆产品的出现。重视文化的相异性,重视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培养游客的“地方感”。

其次,应深入挖掘本区域内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竞争力。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旅游地才是具备持久生命力的景区。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没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很难让游客产生“回游”可能。[6]因此要加快建设文化休闲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与文化休闲相融合。

最后,要全面提升包公园、李鸿章故居、安徽名人馆等传统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巢湖旅游开发,下大力气建设两个以上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拳头产品,打造一批演艺精品,加大对市场的宣传营销力度,尤其是合肥市和巢湖市两个中心地需要克服交通和沟通上的困难,实现旅游资源和市场信息的无缝对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样才能延长游客在合肥逗留的时间,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1] 苏 平,党 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23(3):403-410.

[2] 胡 勇.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148-172.

[3] 阳国亮,乔海燕.发展桂林环城游憩带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23(8):90-92.

[4] 吴雪飞,邱宏亮.旅游景区形象测量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28-32.

[5] 周 琦,汪 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云南双江南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40-43.

[6] 袁梦如.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合肥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及规划响应[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4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fei ReBAM Based on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XUAN Qin-qian
(Anhu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efei 230051, Anhui, China)

Anhui Province regulated Hefei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ith the revocation of Chaohu City in 2011, the new county level Chaohu City and Lujiang County wound b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efei City, making a population growth of Hefei,an expansion of city limits and a huge change of suburban travel space, the range of the 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of Hefei City also be regulated. Analyzing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 of Hefei ReBAM,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fei ReBAM: (i)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ii)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iii) increasing marketing; (iv) improving product system.

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spatial structur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product system;agritainment

F592

A

1673-9272(2014)02-0038-03

2014-02-25

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湖’背景下合肥市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及开发研究”(编号:SK2012B09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合肥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编号SK20110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主题形象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产品内涵体系建设”(编号:R2)。

宣秦倩(1983-),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环城合肥市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