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正喜与翁方纲交往小考

2014-01-13黄丽华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翁方纲交往

黄丽华

摘 要:在众多的朝鲜文人与清代文人的交往中,朝鲜李朝金石学家、诗人金正喜是一位重要而突出的人物。其中,他与清代著名文人翁方纲有着长达近十年的交往,从现存的四篇珍贵书信来看,二人曾互赠文集著述和金石古玩,这对后来成为朝鲜金石学家的金正喜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金正喜 ; 翁方纲 ; 交往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

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往来不断。至唐代已蔚为大观,后经宋、元、明,延续不断,至清代,更发展成前所未有的规模。据韩国学者林基中编辑的规模庞大的《燕行录全集》记载,众多的朝鲜使臣、文人,将其使行清朝的过程记录了下来,为中、朝两国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学和历史资料。据闵奎镐《阮堂金公小传》记载“先是判书公使于燕,公随而入,时年二十四。阮阁老元,翁鸿胪方纲,皆当世鸿儒。大名震海內,位且显,不轻与人接。一见公莫逆也,辨论经义,旗鼓当不肯相下。是以阮元撰经解,海內诸大家莫之见,而特先寄公抄本也。”1时年二十四岁的金正喜,在北京结识了儒学大家翁方纲与阮元,“辩论经义,旗鼓当不肯相下”,翁方纲与阮元很欣赏金正喜的才学,翁方纲更是收金正喜为弟子,赐号“诗庵”。

本文主要从二人的交往背景与交往方式加以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二者交往的时代风貌

乾嘉时代,无论是经学、史学、文字学,还是金石考古、天文历算以及舆地诗文诸学,几乎整个知识界皆为考证学风所笼罩,形成了与先前的周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相媲美的清代朴学。其“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金正喜之前的朴齐家、洪大容等。金正喜从北学派代表人物朴齐家处多次耳闻翁方纲这一清代儒学大家,郑寅普《阮堂先生全集序》云:“弱冠,随父使燕。交翁、阮,嗣后往复至繁”2,闵奎镐《阮堂金公小传》亦云“先是判书公使于燕,公随而入,時年二十四。阮阁老元、翁鸿胪方纲,皆当世鸿儒。大名震海內,位且显,不轻与人接,一见公莫逆也。辨论经义,旗皷当不肯相下。”3。金正喜在24岁时,随父亲一同前往清朝。与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结识,归国后金正喜与翁方纲书信往来频繁。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金正喜的《阮堂先生全集》中并没有收录翁方纲写给金正喜的任何书信、诗歌。究其原因,金承烈所撰写的《阮堂先生全集跋》有所分析:“先生之没,今且八十年矣。人始稍稍知慕,而尤或以此为重则过矣。乃先生不欲以著述自立,至于焚稿者再。及门诸公之编刊于灰烬之余者为数种,而盖亦荀简矣。”4,据金承烈言“乃先生不欲以著述自立,至於焚稿者再。”金正喜不想以著述自立,一再的焚烧书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虽然在《阮堂先生全集》中没有收录全部金正喜与翁方纲交往书信的内容,但这并不能抹杀两人密切交往的事实。

二、二者交往的重要特征

金正喜于嘉庆十五年庚午,通过翁方纲的弟子李松林介绍,与翁方纲第一次见面。翁方纲直呼:“海东犹有此英物邪!”5,对金正喜赞赏有加,并且亲书“酉堂”匾额相赠,由此二人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交往。金正喜归国之后,与翁方纲常有书信往来,或彼此寒暄、互道近况,或探讨学问、互赠书籍等。

1.寒暄问学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十月十一日,翁方纲致信金正喜,告知金正喜其四儿翁树崐凶耗。十四日,致信金正喜,论治经要义。此信便是收录在《复初斋文集》卷十一的《答金秋史》。首先从“答金秋史”四字看,有“答”须有“问”,所以“答金秋史”一文,必定是翁方纲给金正喜的回信。信的开头这样写道:“省手札,具叩诸经义,盖意在欲治《仪礼》,甚善。所说郑注未剖析处,此须通彻详之”6。看了你的手札,询问诸经义,想要修改《仪礼》,很好。你所说郑玄之注没有剖析的地方,这个需要详细说明。从此句看,金正喜致信翁方纲,询问诸经之学说,提出了郑注未剖析处,故翁方纲回信,与之详论治经要义。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正月二十五,翁方纲再次致信金正喜。信中,与金正喜探讨考证之学,认为“考订之学,汉学也;义理之学,宋学也。”。劝诫金正喜,言曰:“考证即义理止血,不分二事,切勿空谈,好学深思”。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十月二十七日的书信,或许是八十四岁高龄的翁方纲生前最后一次复信金正喜。信中说“诸经《附记》自去年秋间以来,覆加检核……。”7以及“承札问朱子《易本义》音训,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本是一理,无所庸其歧视也。”8翌日又书云“再详读札内见询问件次,所以未具申析者,明日来人即取覆信,容再覆,非敢缓耳。”9,“自去年秋间以来”,“承札问朱子”,“覆信”等字样,均能表明,此封信是翁方纲给金正喜的回信。信中对金正喜所问“《易本义》音训”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着重指出“馔笺训诂之实际,不可空言义理,蔑视训诂也。”强调“训诂”是考证中重要的一方面。

2.互赠礼物

随着二人的书信往来,二人也常有书籍、禮物互赠。翁方纲将自己的文集、著说,所出刊刻本赠予金正喜。金正喜也将朝鲜文人的文集、石刻碑帖、古镜、纸张等物品赠予翁方纲。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十月二十七日信中言:“拙诗已刻者六十六卷,今以初印本寄上,其后四卷新印出者,现在有挖补处,容再奉寄。”信中提及,翁方纲将自己的文集赠送给金正喜。“惟去年将所著经说之未加总契处,偶随记忆,按《易》、《书》诸部,以及诸史、诸子、诸集,以及金石碑刻之类,汇为十六卷,曰《苏斋笔记》。今夏秋以来,始烦一友写出清本,此时才写出数卷。《石洲诗话》乃翁方纲之新刻著作,由此可见其与金正喜之交情。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十月二十七日,致信金正喜,信中有言:“可将《书经附记》先寄上,求尊兄为我详看,实墨缘也。《笔记》此第三册,有说经语,是以先寄上。”翁方纲将自己的《书经附记》寄给金正喜,以便鉴赏、讨论。并且将《笔记》第三册寄予金正喜,一、二两册已于去年寄予金正喜。“承惠人参,前次所惠寄极薄之细纸,便于昏眸,亦极妙。”翁方纲收到金正喜寄来的人参,以及对去岁所收到的纸张,深表感谢。

三、结论

乾嘉期间, 朝鲜洪大容、朴齐家、李德懋等著名文人与清代文人有着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他们把清代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朝鲜,成为朝鲜文化转型的建构主体。金正喜深得翁方纲朴学和金石学的精髓, 在朝鲜建立了朴学和金石学两大研究领域, 与清代学坛构成了共时性对话关系。金正喜与翁方纲交往仅仅不到十年,但两人的交往也为后来中朝文人的交往架起了桥梁,从而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同时也表现出在乾嘉时期及以后两国文人的传统友谊仍然沿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1]闵奎镐:阮堂金公小传,阮堂先生全集(一),文集编纂委员会,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年,第12页。

[2]郑寅普:阮堂先生全集(一)序,阮堂先生全集,文集编纂委员会,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年,第7页。

[3]闵奎镐:阮堂金公小传,阮堂先生全集(一),文集编纂委员会,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年,第12页。

[4]金承烈:阮堂先生全集(二)跋,文集编纂委员会,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年,第279页。

[5]陈鸿森:翁方纲年谱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第322页。

[6]翁方纲:中华书局,1995年,第447页。

[7] 陈鸿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翁方纲年谱》补正,2004年,第342页。

[8]陈鸿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翁方纲年谱》补正,2004年,第342页。

[9]陈鸿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翁方纲年谱》补正,2004年,第344页。

参考文献:

[1]陈鸿森:翁方纲年谱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4,9

[2]金正喜:阮堂先生全集,文集编纂委员会,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5

[3]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翁方纲:复初斋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李英顺:朝鲜被学派实学思想与诸实学流派的关系,东疆学刊,2009,4

猜你喜欢

翁方纲交往
翁方纲在江西的诗学活动考论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清代文人的“东坡热”
——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
哪一笔是自己的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