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方彬:惟担当方能走得更远

2014-01-13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4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理论

李菡丹

导语:自走进国防大学的第一天起,公方彬就认识到,“作为教员,履行学校赋予的授课任务是我的天职,同时到社会上传播真善美,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句:25年不懈理论创新,完成80多项研究课题,96项研究报告、内参建议,600万字著作;32年贫困助学,资助743名贫困学生。他躬身核心价值研究,努力做真的探索者、善的践行者、美的传播者。有一天他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生活在这个家里真幸福!家里的感动是真感动,真正的善者最幸福。

他,三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他,曾担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

他,是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全军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外宣专家、全军统评系列和总政直属院校教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

他就是公方彬,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作为理论工作者,我负有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责任,但更根本更重要的使命任务还在于理论创新,同时向中央和军委总部提出决策建议。惟担当方能走得更远。”公方彬说。

坚守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阵地

公方彬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6岁高中毕业时,他在家乡管理区做了文书。1980年年底,文书工作被人取代了,18岁的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到广西柳州地区炮兵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入伍之时,正是南方边境战事频繁之日。从1981年至1985年,公方彬随部队三次去边境参战。至今,他对第一次参战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入伍不到半年,父亲知道我要上前线了,写信给我说‘战场上如果贪生怕死,就不要回来见我!父亲的话激励着我走向战场。”

虽然身为战士,但是早在入伍前,公方彬就崇拜托尔斯泰,梦想当一名作家,也确实在报上发表过几篇小文章,还写过20多万字的小说草稿。入伍不久,他就开始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钻研政治工作有关理论。在圆满完成谰练和执勤任务之余,他先后写出了10多万字的政治工作研究文章;有些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后,在军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1985年9月,公方彬被广州军区选送到西安政治学院深造。在校两年期间,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他还自费到52所高校和100个基层连队进行了调查。为了搞好调查,他连续两个假期没回家,连春节都是和留校的大学生一起度过的。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他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从而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并写出了很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在《解放军报》上连载,得到总部首长的肯定。

自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公方彬调入军事科学院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工作,那时他只有25岁。“虽然有过一段政治工作研究的经历,但以一个专业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研究能力,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尽快充实和提高自己,胜任研究工作,公方彬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下苦功读书、钻研问题,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最初的两年,他一直住在办公室,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是学习和工作,连院的大门都很少出去。1988年9月,他旅游结婚出了一趟远门,原本想好好陪妻子,但几天以后就开始心神不定,脑子里老是琢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既理解又无奈,只好和他提前回到北京。一到家,他又一头扎到了工作中。

三年后,公方彬到部队代职。当时,他的妻子已有了3个多月的身孕,但为了掌握部队政治工作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安排好家事后按时到了部队。

多年来,公方彬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他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军委总部赋予的研究课题88项,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在内的9部法规。上报中央和军委总部研究报告、内参96份(项)。出版《困惑与选择》、《政治作战初探》、《人生的省悟》、《人世的启悟》、《人类的顿悟》、《与青年谈人生》、《与青年谈成长》、《觉悟中国》、《决策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思想的原野》等著作28部(套),发表理论文章260余篇,个人著述600余万字。其中25项成果获得各种奖励。此外,他研究探索的理论问题和意见建议,有些进入决策。

凡认识公方彬的人都说:“仅凭着他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种特别的毅力和刻苦精神,要想出这么多成果是不可能的。”

做真的探索者、善的实践者、美的传播者

2008年,公方彬调入国防大学。自走进国防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认识到,“作为教员,履行学校赋予的授课任务是我的天职,同时到社会上传播真善美,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防大学执教的5年多里,他每年都开一到两个新课,在基本系主持与航天英雄共话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外军官共话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研讨交流,受到校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与此同时,公方彬认为,“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人都应当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我所做的工作之一是资助贫困学生读书。”

自入伍以来,公方彬一直坚持扶贫帮困。入伍不久,他就开始从很少的津贴费中挤出几十元来资助驻地的贫困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工作和职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扶贫帮困的行动却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1992年以来,他开始了有计划的长期捐资助学生的行动。

从拿出第一笔资助费至今,公方彬已经持续了30年,共拿出140万元的稿费、讲课费和工资,资助了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江西、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763名贫困学生,在给予资金支撑的同时,寄去励志图书700余册,写信30多万字。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从事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在立之于言、见之于行的过程中,给贫困学生以经济上的资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肩负起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培养自强自立的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关心和服务于国家的有用人才。

一位学生曾在给公方彬的信中写道:“我能有今天,固然得益于您物质上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您精神上的激励,有了精神上的动力和正确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方向。”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他资助的贫困学生中,至今已有364人考入大学,最早受助学生赵传峰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当了科学家,如今已应聘回国当教授,并且成为中组部和教育部的重点培养人才。目前,他每年还要拿出14万元左右的资金资助135名贫困学生读书。

有人曾问他,“什么时间终止资助活动?”他回答:“两种情况可以停止:一个是我也进入贫困者的行列无力帮助别人,再一个是政府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不需要我的参与。”

公方彬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留有自勉:做真的探索者、善的实践者、美的传播者。这既是他的价值坐标,也是人生追求。

走向哪里,走多远

“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决定着走向哪里和走多远。”公方彬认为,“这一点不管是对单个的人还是对国家民族与政治集团道理相同。以国家民族为例。国家崛起于哪里?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现在全世界在讨论中国崛起,据说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的话:现在谈中国崛起为时尚早,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文化,中国尚未创造征服西方世界的文明成果和生活方式。国家存在于三个层次:三流国家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出口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出口文化和价值观。再以政治集团为例。失去政治信仰的政治集团,表面强大难掩内在虚弱。前苏共近2000万党员,一夜之间失去执政权力,没有人为此献出鲜血和生命。罗马尼亚6个公民一个党员,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逃跑之时,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具有极强的镜鉴意义。而对于单个人来讲,更是这样。人所有行为都是价值观念的外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便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他觉得,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相当的境界和责任意识,没有精力上的超量投入,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因为思想理论领域的处女地基本开垦完毕。“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要说,作为崛起之中国,从跟着别人制订的规则跳舞到参与规则制订,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有大量新问题产生出来,只要尽心尽力还是有所作为的。比如,解决精神疲软和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就是个重大课题,危机何来?不是我们党不努力,而是理论尚不足以支持改变了的世界和中国。”

所以,要实现理论上的突破,要求很高。首先是大精力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公方彬的时间用得就很充分,“且不说节假日基本投入其中,就是晚上睡觉和走路时都把纸笔放在身边,一旦产生思想火花就迅速记下来。”

“我强调理论工作者要有牺牲精神,是从规律意义上讲的。人在社会中存在于三种状态:先行者、落伍者、守中道而不逾矩者。先行者要牺牲,落伍者遭淘汰,守中道者最安全。历史一再证明,先行者特别是思想领域的先行者所以要作牺牲准备,并非意味着社会不宽容,而是因为社会需要平衡,必要情况下采取的就是牺牲走在最前面的人。”

公方彬十分认同中国近代学人陈寅恪的一句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思想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也是本分。所以,他努力在实践中修养和完善自己的品格,以尽本分。

2011年年初我国从利比亚撤侨,各方面反映都很好,他认为不可持续,于是通宵写出内参上报,中央领导作出批示。此后不久发生日本大地震,他认为这是一个实现对日战略突破的契机,于是写出建议报中央,为了影响社会舆论,又把不宜于公开部分删除,以《跨越历史羁绊,步入大国境界》为题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发表前我很清楚,按照目前的社会氛围,烦恼文章注定是要挨骂的,但基于责任还是决心发表,实际上也的确挨了不少骂,但正面影响同样明显,日本驻华大使馆以最高规格将该文传回国内,同时向我国防部提出与我会面,通过中国青年报邀请我访日。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去年全军新闻奖。”

至于政治伦理、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研究,都涉及到能不能突破和敢不敢突破的问题。在《建议十八大关注的10个问题》中,公方彬既提出了“党员负增长”的建议,也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应恢复军队席位的建议。“我认定,只要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党和军队的立场上,那么就应当义无反顾。”

公方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灵魂能走多远。“我想强调的并不在于有牺牲的勇气即可,战场上勇士的伟大壮举感动我们,实际上像我这样的曾经走上战场,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有着切身体会,敢于牺牲虽然不容易,但到了那么一种环境中付出牺牲也不是特别艰难的事情,真正给人考验且难以过关的却是日常中的诱惑和超越这种诱惑……要坚守高尚,就需要放弃一定的物欲。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在所有人获得自由之前,没有人真正自由;在所有人都有道德之前,没有人真正有道德;在所有人都获得幸福之前,没有人真正幸福。我们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去创造美好世界,成就美好人生。”

编辑:李娜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理论”与“实践”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盛满理论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