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志华 一辈子坚守在教员岗位

2014-01-13李娜

中华儿女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防大学教员国防

李娜

导语:30多年,他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政治理论教员,今后他依然会坚守在这里

主句:30年坚守一方地,30年专注一件事,他用自己的执著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的责任和担当,他以深厚的底蕴和睿智的见解赢得了学员的喝彩。病妻床前好丈夫,爱女身边好父亲,三尺讲台好教员。

身着戎装投身军事教育,他的阵地在三尺讲台;专注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他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此;投身国防军事经济学,他将军人责任、学者使命扛在肩上。

他是沈志华,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第四届学科学术带头人、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防经济》杂志副主编、中国经济系统分析学会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他又获评国防大学第五届名师工程“杰出中青年专家”。

冬日的早晨,记者如约来到沈志华的办公室,他已经备下一杯热茶,满含笑意与记者握手。沈志华从1982年走上军校政治理论教员岗位,迄今已有30多个年头。谈起自己的从教生涯,他由衷地说:“1982年以来除了代职一年外,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当政治理论教员。我曾经也有转换岗位的机会,但自己始终没有动摇过。1996年调入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任教后,我更倾心坚守于此,在岗位上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提高。”

干一行,爱一行

17岁考军校,当时沈志华的想法很简答,就是想穿上军装,成为当时人人都羡慕的军人。在河南信阳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习飞机机械师专业毕业后,由于沈志华在校期间表现出色,组织安排他走上了政治理论教员的工作岗位,但是对于沈志华来说,这等于是放弃了最初的专业,转而重新学习政治理论,当时的学习方式除了有老教员一带一,其他的努力就靠自己。沈志华经常抓紧一切时间甚至彻夜读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一本本与教学相关的书籍他都细细研读,平时在旁观摩学习老教员上课,虚心讨教,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赶紧适应这个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也许当时的沈志华也没想到,他这些简单的想法,推动他逐渐深入的了解了并逐渐爱上这个领域,政治教员成为了他一生钻研的事业。

沈志华决定考研究生,这个想法源于他一次去上海学习的经历。“人的经历决定了人的选择。”他说。沈志华从小在农村长大,那里师资力量薄弱,沈志华说自己其实理论底子薄,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考研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他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学习,这段时期的学习深深影响了沈志华。当时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很多老师来为他们上课,国际大都市的氛围和老师的传授给了沈志华很大的思想冲击,他感觉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这里有改革开放的气息,人的精神状态也完全不一样。这同时也让他感觉到了自己思维层次和知识储备的差距,他以后想要在这项工作上有好的作为就必须要不断充电,让自己的理论功底再上台阶。

回忆起当时的复习,沈志华说可能当时有陌生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每天清晨在小树林里被单词,背书的人。经过刻苦的学习过程,沈志华1993年考上了国防大学研究生,当时他在同学中底子算是薄的,但是入学成绩是第一名,师从蒋宝祺教授。可以说沈志华后来做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研究,是受了导师的很大影响。

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防服从经济,国防要忍耐。但是怎样服从?要忍耐到什么时候?军工企业也面临困难。思考这些问题的学者中,沈志华的导师蒋宝祺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读研期间,沈志华跟着导师到三线军工企业做调研,这那里他切切实实的看到了企业生存的困难,也看到我们武器装备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沈志华发现,如果我们武器装备靠当时现有的体制生产,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个就是怎么能尽快生产出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另一个是现有的军工企业怎么能融入到国民经济当中去。因为军工企业高度依赖军队需求,军队需求一旦下来了之后,企业的生存就有困难。这让沈志华意识到了经济在军事国防中的重要性,军人也必须有经济的视野。经过不断学习调研,沈志华也更加重视和热爱起国防经济学。

沈志华说,2008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代理副政委。“我所代职的部队是一支以‘走向深蓝为已任的优秀部队。我有机会参加部队的训练和演习;寻访过西沙水域,近距离欣赏过美丽的西沙群岛;考察过南中国海,登上了永暑、渚碧、赤瓜等岛礁……”这段宝贵的经历,给了沈志华太多的感悟。“我深切地感受到,强大的国防对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权益不受侵犯、促进国家的和平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年的经历,让沈志华跳出了这么多年的理论钻研,真正到实地有了实践,切切实实看到国防的重要性,这推动他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更加走向实际。

逆境有时是一种激励

2009年是让沈志华刻骨铭心的一年,在这一年,一直在学业、事业和家庭上不断给予他支持的爱人被确诊为癌症。沈志华和爱人1987年经人介绍,喜结连理。当时他还在河南信阳工作,爱人是当地人。他一路走来,爱人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当时那边的观念是如果我考研会跑掉,但是她没有,就一心一意支持我考研。当时她花了一个月的工资240元为我买一把椅子,就是为了让我学习的时候能坐得舒服,经常为我准备一些营养品。当时我英语底子不好,她就细心为我做好英语卡片,方便我背诵。”

爱人生病的消息沈志华的打击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的孩子只有5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整个家就靠他一人支撑,每天要管好孩子,要去医院照顾妻子,每天奔波在医院、家和办公室之间。“我妻子很坚强也很乐观,从来没有哭过也没有抱怨。这也是她到现在状态一直很好的原因,精神的力量很大。”沈志华说,“现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也很感谢当时单位的支持,领导和同事都给我很大帮助支持。没有让我感觉到孤立无援。这三年多来,我的工作非但没有掉队,反而取得了新的成绩。愈挫愈勇,是我近几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沈志华在逆境中,反而得到了一股力量,让他更加出色。先后获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奖、国防大学刘伯承教学奖、国防大学教学成果奖,五次获国防大学优质大课奖,2012年被评为学校科研先进个人。在政治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两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多年来,沈志华围绕制约军工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军工问题专家。9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军工企业改革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他敏锐地把握了这一问题,从1993年开始研究现代军工企业改革问题,并于1996年在《经济学动态》发表的《军工企业制度创新新探》一文,在国内学术界较早系统研究了建立现代军工企业制度的问题,描述了现代军工企业制度的特征,提出了现代军工企业制度模式的四种类型,并系统提出军工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008年出版专著《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研究》,系统研究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思想。主持完成了《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宏观管理体制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和谐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当代西方军工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国家部委、军委总部课题,为我国军工改革与发展发挥了政策咨询的作用。此外,还担任了《当代西方军工经济理论与实践探析》、《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等著作的主编、副主编,为我国军工经济理论研究并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军工经济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要做一点事,需要一份坚守

在与沈志华教授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也体会到了他的一份焦急。对于经济学在国防军事领域的现状,沈教授也有些担忧。“现在很多人的观念认为军人关注经济无用。”

虽然现在在国防军事领域,经济学好像是个边缘课题,其实国防和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以国家经济作为支撑,同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这个时候怎么向前发展?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国防如何配合经济?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清朝末年被人打,不是因为穷,恰恰是因为富,富而弱。因为富,所以有吸引力,因为弱,所以成为目标。所以,国防和经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很多人认为我做的事情和国防没关系,他去地方上讲座的时候甚至有人疑问你国防大学怎么还搞经济? 另外,军人也是生活在经济社会中,很多人还要回归到经济社会中。”沈教授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到基层单位去对话,很多基层官兵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突出很多热点问题,比如有官兵的父亲是私营企业主,他问是否能以个人资本参股类似国家电信、电网等国有资本投资项目;还有问家里农村的宅基地能否用于流通等等很多,这些问题很实际,也充分说明了军人需要有经济观念。

“国防大学的平台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学员很多担当重要职位,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与基层院校相比辐射面是不同的,我希望通过的课堂,能够从经济方面给他们一个新思路,也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学在国防军事领域的重要性。”

沈志华就是在教员的岗位上实现着他的理想,对于教学,他非常上心,也对老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思考和改革。“过去的学员理论功底比较差,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慢,教员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讲清楚,提高学员的理论功底和思维层次就可以。现在学员的理论层次有很大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成为了我们的学员,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理论功底。而且社会变化很快,这种情况下再按老式的学科体系式的理论的教学方式就不适用了,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最新的问题要不断的总结概括提炼,要不断吸收新东西,学术界的新观点。不能再就军事论军事,实际上军事的背后是经济和科技。”

对于教学的改革,沈教授说:“第一个是问题导向。始终把握现在最热点最受关注的问题,这和过去不同,过去都是理论导向,但是现在更注重实际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的学员和教员在课堂上更多是平等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灌输。过去教员的理论功底强于学院,而且过去的信息具有垄断性,这样教员一讲学员感觉到很新鲜。现在信息传输渠道是平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来了,大家同时面临,这时候怎么给大家讲?很多学员的水平不比我们低,而且实践经历很丰富,这种情况更重要的是形成互动,我讲你也讲,互相启发。学员之间也互相获取信息。我之前讲过一堂课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副标题是‘广东,天津,黑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案例分析。这样的课,我比学员强在对转变经济方式的整体思考,但是地方是的具体实施,当地多年的干部肯定更加了解,学员中有地方军分区系统的,有的是地方的常委。我就请这些学员讲讲,他讲的就很生动,课堂氛围就会很生动,学员都抢着发言。通过他们讲话整合,能总结出一个地方经济质量数量等等关系,更有说服力。”

沈志华说:“国防领域里研究经济,不能理解的很狭隘,国家对军事大力投入,老百姓辛辛苦苦纳税的钱用于国防,这个钱怎么用,不能凭感觉,要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支撑。”而沈志华就是要一直坚守在这个教员的岗位上,把这个理念传播给更多人,“我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

责编 李菡丹

猜你喜欢

国防大学教员国防
晚上好, 教员先生
校长问题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巴基斯坦国防日
晚安,教员先生
晚安,教员先生
中国国防预算增速下降
俄罗斯2009—2011年国防预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