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垃圾分类,共建美丽家园”教学设计

2014-01-13

地理教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分类

何 芸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浙江 宁波 315040)

“学会垃圾分类,共建美丽家园”教学设计

何 芸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浙江 宁波 315040)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量持续增长,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5.6%,至2012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量为3810吨/日,已超过了我市中心城区现有设计处置能力3750吨/日,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作为一个副省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并没有得到全面、妥善和科学地处置,已成为制约当前宁波城市文明形象提升的重要因素;垃圾分类收集则是应对垃圾量激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办法。本节课正是选取了这一社会热点为教学内容,以中心城区的某一老小区为案例,在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拓展学生相关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2012年秋季起,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新改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本节课是一节地理选修课,属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通过展开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更是“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具体表现。

2.学情分析

宁波李惠利中学自2011年开始尝试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调查研究,课上学生展示和探究,教师引导,课后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供师生交流。

结合新一轮课改和我校自主课堂模式,本节课采用环形座位,小组讨论的形式,施教于本校高一学生。本班学生都对生活中的地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自主选课后组成的一个非行政班,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能运用在生活中,服务于社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垃圾处理的基本现状和先进经验;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观察、访谈、记录、分析、提出建议等社会实践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垃圾处理现状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举证问题、寻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活动的方式,掌握常见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体验常见垃圾分类中的误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身边的事物,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关注社会生活和居住地的环境质量,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

4.教学重点

(1)展示课前调查,分析老小区垃圾处理现状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措施。

(2)学会垃圾分类,了解常见的垃圾分类误区。

5.教学难点

对老小区垃圾处理现状的问题解决。在现实中,老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着暂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条件,除了人为的环保意识不强外,更多的是政府奖金投入的不足和社区管理的不善。所以,在教学上,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只能是从意识的培养和知识运用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志愿活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和依据

(1)问题探究式

通过学生课前调查的现状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讨论的目的和角度;由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提升他们关注乡土地理和社会热点的洞察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帮助学生搭建了做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进行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训练与实践式

通过课外走访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如绘制紫鹃新村的平面图,小区住户结构图等图表,有助于同学们对地图和图表知识的运用;如询问社区垃圾处理相关人员,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和依据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图、照片、统计图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的分布、表现和内在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利用传统的实物演示如何垃圾分类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1.渗透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课外知识,如:在讨论垃圾桶设计时,教师讲授了日本新干线的垃圾桶的入口形状多样。

2.交流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分析老小区垃圾处理现状产生的原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现实社会地理问题。

3.点拨指导

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适当点拨提示,如:当学生讨论角度有局限,思维打不开时,老师给予及时的点拨。

学法指导体现了学生研究自主性,“道而弗牵,开而弗达”。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问题解决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讨论角度可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指导点拨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访紫鹃新村,了解老小区垃圾处理现状,以实地拍照和询问相关人员,获得目前垃圾处理现状及表现,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制作用以课内展示的PPT。

2.课内活动

学生展示调查现状、垃圾分类演示、小组讨论、代表总结、观看视频等。

3.课后活动

学生把垃圾分类知识进一步整理,精心设计,以海报或宣传册的形式展出。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投影图片:汽车轮毂,荷兰航空公司航空油易拉罐——铝锭——汽车轮毂地沟油——航空油说明:有的垃圾可以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化处理。手举一枚纽扣电池,将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说明:有的垃圾会污染环境,应做无害化处理。由生活中的物品或变废为宝,或危害环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步骤①(一)学生展示调查现状,提出问题课前学生走访紫鹃新村,以照片和图表的形式呈现老小区垃圾分类的现状。由学生课堂展示,得出垃圾处理现状堪忧的种种表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从居民、配套设施、社区管理、技术手段及政府管理等方面找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调查内容是生活中现象的呈现,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找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由学生调查,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视角。

六、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深圳市7大资源类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