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集合”的思想研习地理课堂

2014-01-13金子兴

地理教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集合信息量师生

金子兴

(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用“集合”的思想研习地理课堂

金子兴

(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课堂活动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信息存在包含、背离、交叉等现象。因此,可以从集合的思想出发,将地理课堂教学分成三种类型:相离型、包含型和相交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课堂的主要特征,针对相离型和包含型课堂的不足,提出了向相交型课堂转化所需要的策略。认为师生要充分利用交叉的信息,相互启发,创设相交型课堂,促进教与学的共同生长。

集合;课堂类型;相交

一、集合的概念及课堂分类

集合是把人们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数学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相交(图1)、包含(图2)和相离(图3)。

图1

图2

图3

把A当作是教师所储存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B当作是学生所储存的信息量,圆圈的大小表示师生掌握信息量的多少。按照集合的思想,根据师生拥有的信息量多少,笔者将课堂类型分类如下:图4为相离型,图5-1、图5-2为包含型,图6为相交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所教学科储存的信息总量超过学生(图5-2例外)。

图4

图5-1

图5-2

图6

二、课堂类型的分类特征分析

1. 相离型的课堂(图4),师生在信息量方面没有交集,即没有共同的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较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师生在信息量上的背离。如“天体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等,一是由于对这方面知识学生平时关注的少;二是由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还需要借助其它学科知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等)。这些知识,因为学科之间进度的问题,学生还没有在课堂上习得;三是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空间想象力。

由于各种原因,我省的高中生对区域地理掌握的知识有限,在教学中,一旦涉及区域,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细节,那教师讲的知识在学生的心中,由于没有根而飘忽不定,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如果教师没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很容易造成背离的课堂。

由于师生没有这种共同的信息,在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越听越糊涂。或者是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象“过往云烟”,边听边忘。更不要说学生能在课堂上实施新知识的建构、深化和提取。

案例1:大气水平运动

本节课笔者在课堂上讲到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热力”这个概念时,讲到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讲到地转偏向力由于与风的方向垂直,因此“该力只改变风的方向,而不改变风的大小”时,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整节课都是笔者一个人在讲,讲完了,学生一点都没听懂。究其原因,对于这些物理知识学生还没有在课堂上学到。

2. 图5-1,是指学生的信息量小于教师。这是最常见的教学现状。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成为师生互动的起点。教师一般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学生通过问题链去寻找和发现新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成长。但问题是学生的这种情况会影响老师的信息缺乏,教师在课堂上成长的机会少。

案例2:黄赤交角

从一个实验开始。请一位同学当太阳,笔者手持地球仪(正着身子)绕这位同学公转,教室四周当作天球。请同学观察,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道和方向。(学生已懂得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自身的公转,只看到太阳在天球上运动)。

然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预设的问题:

(1)把观察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2)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3)当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时,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4)能不能在一个图上表示出两者的关系?

(5)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太阳在黄道面上移动的轨道?

本节课笔者创设了情景(案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活动。不仅懂得了什么是黄道面和赤道面,还能画出两个平面的示意图,再根据笔者的提示,在理解二面角的基础上,学生能在示意图上表示出黄赤交角,能成功画出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作周年视运动的示意图,还能创造性地画出其平面示意图。这足以说明,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加工后形成新的认知。在课堂上,不管是“是什么”还是“为什么”,很多都不是笔者“告诉”的结果,而是师生探究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笔者只是引导,学生才是主导!笔者认为这种课堂是能给学生未来的课堂。但是,本课堂的不足就在于教师还是有极大的主动权,学生对教师的成长帮助不明显。

3. 图5-2,是指教师的信息量比学生少的现象。新教师或者不善于学习的老教师,还有就是当下每个区域最好的中学的创新班(理科最好的学生组成的班级),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课堂,学生能收获的甚少。就地理教学而言,地理事物随着时代而迅速发展,学生学习和接受某些新知识比教师快;还有,教师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学生对其认识早已超出教师的想象。这样的教学即是无效的教学。

案例3:世界陆地和海洋

……师:那海呢?位于洋的?生:边缘。师:其面积比洋?生:小。师:指着地图,说海与洋中间隔着?生:岛屿与半岛。师:海离大陆?生:近!……

本堂课,这种一问一答的模式,开始时学生还能配合老师的思路,到后来,学生越来越没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老师讲的信息,学生都有,这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 相交型的课堂(图6),是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量有交集。当然这个交集就是师生共有的信息源,也成为师生互动的起点。这一点与图5-1型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通过旧知,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会用交集部分的信息或学生独有的信息来影响教师,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样,教师在这种场合,也会用独有的信息再去影响学生,再一次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古人说的“教学相长”也许就是此类的课堂。

案例4:太阳系运动特征

……师:那么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太阳系的这么多特征?生:沉默后,突然有一学生答道:有用。师:太对了,那能不能说说有用在哪里呢?生1:利用共面性特征,这样人类向其它行星或卫星发射飞行器时,比较方便……生2:利用共面性特征有利于我们找到太阳系的其它成员……生3:共面性特征给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师:说得都对,真是聪明的孩子。生4: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生命安不安全,与共面性无关……师:很惊讶,但我很平静地说,你说说道理……生:虽然在宇宙空间没有在一个平面上公转,但是它们离太阳有远近,每个天体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也没有关系……生:自发鼓掌……众目光再次投向我。师:我是你的粉丝,我支持你的观点!但允许我回去再请教下其他老师。OK?生4:又说,我认为近圆性才是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师:笔者再次惊喜。说说你的高见。生4:如果是很椭的椭圆,那么就有近日点与远日点了,当地球离太阳太远时,地球上温度会很低……师:科学需要想象,科学也需要推理。这位同学你做到了。生:自发鼓掌……

该片段关注了学以致用的问题。笔者利用师生相交的信息开始教学活动,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课前,笔者希望学生能答出学生3所说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态度,广博的知识,有了向各位同学分享所学所想的机会,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了笔者在课前没有预设的结论(生1和生2和生4),尤其是生4,这种创造性的结论是笔者从教20多年从来没有过的!这三个同学将自己学习后的所想信息和同学、教师分享,将课堂再一次推向了高潮!让笔者更加惊奇的是,下课后,生4主动和笔者交谈,问我《宇宙的琴弦》等这些书看过没,于是他一下子向笔者推荐了五本有关宇宙的书。可以说学生用他独立的信息与老师分享,从而促进了笔者的进步。在教师生涯,这是难得的课堂,也是教师需追求的课堂。

三、如何成为相交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分析

上述可知,相交型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因此,如何实现其它的课堂向相交型课堂转变?笔者谈点个人管见,请同行指正!

1.相离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1)师生要善于学习,增长信息源

将相离型课堂向相交型课堂转化,从图7上看,主要的策略在于师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尽可能地增长信息,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永不落伍。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还要解放教师的时间,让教师有时间学习。

图7

(2)教师(专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学生),选择和对象有交集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策略在当下地理教师的培训中或开发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时极其重要。否则即使你的讲座再精彩,如果你的信息与听课对象相背离,那听课者会感到极其无聊,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记得一次地理培训,A特(特级教师)在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品质”的专题讲座。从国外教育家到国内教育大师,该专家一共讲了约十多位教育名人及这些名人的教育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以说能给教师以深深地启发。可是笔者做了统计,坐在下面的教师只有三十多位(实到人数应为60左右),讲到一半,笔者再统计,只有20多位,讲完了,只有10多位了。以至于参加培训的领导只能说,留下的都是精华。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A特讲的不好,而是因为A特讲的信息与一线地理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相背离。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不能和一线地理教师进行讨论,这也许就是专家在台上讲得激情飞扬,教师在台下正在聚精会神地玩游戏或干脆离场的直接原因。教师为什么没有这些教育思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必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恰当的推迟

地理必修1中的天体运动和大气运动以及地壳的物质循环等,这些知识需要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配合。但这些地理内容是高一一开始就进行学习,而这些配合的知识则明显滞后,因而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笔者建议作为一线教师要考虑到信息的对称性,可以适当地推迟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写教科书时,学科之间应尽量做到科学地统筹兼顾。

2.包含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包含型课堂是平时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堂。要向相交型课堂转化,关键在于学生。

(1)学生要课前做好预学,广泛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从图8看,要实现两者的转化,主动权在于学生。因此,课前的预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只有通过预学,才能清楚自己哪些信息是不明白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相关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信息,从而在课堂上才有可能产生独立于教师的信息,促进教师的成长。

图8

(2)教师要收集更多的信息,并提供学生了解相关信息的基本途径,为学生拓展信息源提供相应的服务

客观上,时下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因此,一线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在做好学案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途径,如一本书,一本杂志或者是一个网站等。

3.图5-2的课堂类型,不是教学的起点,而是教学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信息的传承。学生的信息超过或赶上教师的信息,是一线教师所希望的。

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出发,再转移到新知识。通过以“旧”联“新”,在纵向上走上新知。在比较中,学生才能获得两者的不同与共同;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许多教师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民主的课堂贵在教师的行动。笔者认为倾听是基础,转变教师的思想意识是前提,学会赏识是关键。评价时少用表扬,切忌用“好”、“很好”等千篇一律的词语,而应多用“鼓励”。重在“好在哪里?”(针对性)、“从中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在哪个方面有很强的洞察力”(具体性)等。

案例5: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笔者请同学们据图9总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一个同学讲了“太阳辐射、地表性质和云层”。还有,另一个同学则说“太阳高度、地表性质和天气因素”。笔者对第一个同学说,你的观察力特强,能从事物发生的顺序看影响因素。对另一个同学说,你不仅观察力强,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不仅有极强的形象思维,还有极好的抽象思维。语毕,众生鼓掌。这种具体的有针对的鼓励,才是真正民主的课堂。

图9

总之,笔者将课堂分成以上几类,只是笔者的管中之见。其目的只是想通过分类,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提出地理一线教师为此应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地理课堂后能够带着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用浓浓的人文情怀看世界。

猜你喜欢

集合信息量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于GIS和信息量法的四川峨眉山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基于信息理论的交通信息量度量
论述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
一道数学填空题引发对细节的思考
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
解读《集合》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基于联合熵和交互信息量的视频篡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