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蚕布局再调整的设想

2014-01-13马建红吕立峰

蚕桑通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饲养量蚕期尺蠖

马建红,吕立峰

(海盐县蚕业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300)

秋蚕布局再调整的设想

马建红,吕立峰

(海盐县蚕业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300)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盐县沿袭的是一年五期即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的生产布局。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环境恶化,养蚕劳动力流失严重。为适应农民对养蚕生产变革的需求,该县1999年停止了早秋蚕饲养,2009年又停止了夏蚕的饲养。这对简化养蚕劳作、减少蚕农从事养蚕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之间劳力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10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粮桑用药与安全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中秋蚕饲养量逐年减少,对我县秋蚕布局又提了新的要求,许多农户提出了“秋期只养一期”的想法。笔者通过对现有生产布局条件下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认为这一设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在中秋蚕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目前的中晚秋蚕合并为一期“秋蚕”。这对于适应新形势需求,提高蚕茧质量、稳定桑园面积和稳固产业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现行秋蚕布局中的现实问题

1.1 中秋饲养量迅速下滑

多年以来,在秋蚕饲养中,中秋蚕一直是秋蚕主导,占了秋蚕比例的7成左右。1999年“三秋”改“二秋”,中秋蚕饲养62160张,占当年秋蚕总量的77.16%,中:晚秋数量比为3.38∶1,中秋蚕饲养量远大于晚秋蚕的饲养量。此后,中秋蚕饲养一路下滑,至2009年中秋蚕饲养开始少于晚秋蚕,2011年起中秋蚕只占秋蚕的的1/3左右,中晚秋蚕的数量关系从原先的中秋为主导转变为晚秋蚕为主导(见表1)。同时中秋蚕饲养户也逐年减少,从以往所有的春蚕户均饲养中秋蚕减为少部分饲养。2013年该县春蚕饲养户18292户,但中秋蚕饲养户仅为9042户,户均0.89张(见表2)。

1.2 秋期桑园害虫不减反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桑螟、桑尺蠖为代表的鳞翅目害虫连年生发生,并在一些年份暴发。我县“三秋”改“二秋”的当年即1999年,四代桑螟最高虫量80万条/667 m2以上,最多一株超1000条,此后2000年、2001年等也是秋期害虫的高发年,秋蚕尤其是中秋蚕基本无完整叶可采,部分地块完全被虫吃光。至目前,凡8月遇湿润气候的年份,桑螟、桑尺蠖常大发生,若干则是桑红蜘蛛、桑蓟马等微体害虫大发生。根据我县病虫测报资料对比,“三秋”改“二秋”后桑螟发生量显著高于以往,其原因除农药品种、气候变化外,主要是由于8月份不养早秋后蚕农放松了对桑园的管理,虫量积累多。同时以往在早秋时通过采叶将桑螟幼虫和卵带出桑园的劳作安排失去了作用,客观上削弱了对桑螟的防控,期望通过不养早秋来遏制桑螟等害虫为害的蚕期布局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表1 1999~2013年秋蚕分期饲养量及产量表

表2 2013年各镇(街道)中秋蚕饲养量及户数表

1.3 中秋蚕茧产质量失去优势

以往中秋蚕茧生产是一年中的重头戏,具有饲养量大、产量高、茧丝质优的特点,中秋茧是3期秋茧中唯一能缫制出口5A、6A白厂丝的原料。然而,近些年7~8月份连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中秋蚕原本具有的桑叶嫩、饲养温湿度适宜等良好条件不覆存在,中秋用叶黄化老化严重、虫口叶增多,缺乏优质基础。据统计,1999~2013年的15年中,中秋蚕平均产量33.72 kg,晚秋蚕平均产量42.01 kg,中秋产量较晚秋低19.73%。中秋蚕单产除2001年、2012年高于晚秋外,其余均以较大幅度低于晚秋蚕。另据海盐县各茧站及海盐丝厂调查,中秋蚕茧质、丝质明显偏低,干壳量常年维持在7.8~8.4 g之间,除个别年份能缫丝5A级生级外,一般中秋茧白厂丝最高等级只能达到4A级。

1.4 中秋蚕期安排进退两难

“三秋”改“二秋”后,我县适当提前了中秋蚕的发种时间至8月28日左右。2010年后,我县再次将中秋发种时间提前至24~25日左右。其目的一是解决早秋期未采摘的叶片对于饲养中秋蚕过老的问题,提前有利于充分利用桑叶;二是可以避开因防治第四代桑螟而造成的中毒;三是为晚秋蚕生产留出消毒、用叶等空间。但从实际效果看,中秋提前后,蚕期温度偏高,大蚕期常遇35℃以上高温,导致全龄缩短、食下量减少、病毒病高发,不利于产质量的提高。同时,蚕农对在高温天气时采叶也怨声载道,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秋蚕饲养量的减少。

从目前情况看,中秋蚕难养,产量低、效益低的情况会持续存在,饲养量继续下降局面势不可挡,因此有必要对中秋蚕减少后的蚕期布局安排作研究探讨,减少生产波动,稳定蚕桑基础。

2 秋蚕布局调整设想

2.1 思路

蚕期布局的调整,应当以有利于增加发种量、提高产质量、提高养蚕收益为目标。2期并为1期后,在排除非正常减桑的情况下,该期饲养量应不少于当前晚秋蚕的饲养量。成败的关键在于“秋蚕”发种时间,若早,生产环境如同现行中秋,中秋蚕用叶老、不养户多和大田治虫导致的中毒以及高温气候带来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很难取得优质高产;若晚,即目前的晚秋,等于放弃一季中秋蚕。为此,必须综合考虑蚕农生产习惯、桑叶生长与供应、病虫害防治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的发种时间应当在现行中、晚秋期之间,即9月中旬适当偏前,约9月12日~16日之间为宜。

2.2 理由

2.2.1 有利于提高秋叶利用率

此时桑叶已充分成熟。夏伐至9月中旬,桑叶生长期约在90 d左右,处于桑叶生命期的末期,如不及时利用,枝条下部1/3的桑叶将凋落或老化,失去利用价值。9月12日~16日发种,可以在秋蚕3龄后期加以利用。目前,对于这部分桑叶,由于在晚秋蚕后期过分老化,未饲养中秋的蚕农通常将这部分桑叶舍弃。因此,提前半个月左右发种可以提高桑叶利用率,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扩大秋蚕的饲养量。

2.2.2 有利于桑园害虫防控

根据对我县桑树虫害的分析,秋季主要害虫为桑螟、桑尺蠖。第4、5代桑螟盛孵时间分别为8月12~25日、9月上旬~10月上旬,第3代桑尺蠖盛孵时间为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发种,蚕农可大胆防治桑虫,只要农药品种、配比浓度、施用方法正确合理,4代桑螟的化学防效可大大提高;5代桑螟和3代桑尺蠖也可利用采叶的方式来加以防治,安全性较高。同时,减为一期后,杜绝了9月上中旬不养中秋的蚕农防治害虫时给周边中秋蚕造成的中毒隐患。

2.2.3 有利于避免不良天气条件

9月中旬发种后,进入大蚕期为9月底或10月初,上蔟时间为10月上旬末。从我县气候看,此时气候凉爽、降雨适中,平均温度20℃上下,不会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上蔟后也很少遇到15℃以下的较低温度。良好的气候的条件减少了蚕病发生的概率,有优质高产的保障。同时,蚕农养蚕的舒适程度也有所提高。

2.2.4 有利于桑园管理与利用

一是秋蚕后枝条上部叶片生长期增加,养树养份积累多,增强树势,提高翌年春叶产量。二是方便桑园内秋冬季套种青菜(芯),减少青菜(芯)套种对养蚕生产的干扰,提高桑园综合产出率。

2.3 注意的问题

布局调整直接关系到蚕农效益和产业发展,事关重大。要加强宣传并正确引导,让蚕农达成共识,争取蚕农配合。调整后,要加强对蚕农的培训,不能放松对非蚕期桑园的管理,秋蚕期间的防病消毒也不能松懈,尤其是部分蚕农饲养规模会扩大,应当更加注重良桑饱食、防病防闷技术措施的落实。桑树病虫害的预报与防治应当更加准确,确保用叶前无农药残留,减少安全生产隐患。要积极推广栽力量根系深、产量高、耐旱耐落叶的桑树品种,提高桑叶产量,力争多养秋蚕。

猜你喜欢

饲养量蚕期尺蠖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以上的9对杂交组合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茶园害虫“双胞胎”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识别
单笼饲养量对山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为尺蠖寻求庇护
华东×春晨农村试养表现
全国各蚕桑产区饲养量、产茧量及推广品种10年间的变化
一三○团春尺蠖的发生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