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以上的9对杂交组合

2021-12-01冯家新叶夏裕

蚕桑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蚕业杂交种排位

冯家新,叶夏裕

(1.浙江大学 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8; 2.中国农业科学院 蚕业研究所,江苏 镇江 212120)

1949—2020 年间,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的杂交组合,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的杂交组合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ilkworm Hybrids with a Cumulative Numberover 10 Million Boxes in China

根据表1,按品种类别分,春用种3对,夏秋用种6对;按单交、多元杂交种分,单交5对,多元杂交种4对。这9对杂交组合,在当时,当地均成为当家蚕品种。曾对我国蚕茧增产,提高茧丝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两广2号”“菁松×皓月”“洞·庭×碧·波”“秋丰×白玉”4对杂交组合,至今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其他“781A·781B×782·734”“苏5×苏6”“苏3·秋3×苏4·苏12”“浙农1号×苏12”“306×华10”5对杂交组合,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有关杂交组合的情况,简介如下:

1 “932·芙蓉×7532·湘晖”(简称“两广2号”)蚕品种

1992—2020 年间,“两广2号”蚕品种在我国广西、广东2区省累计发种饲养量唯一超过1亿张,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3194.40万张(广西11039.07万张,广东2155.33万张)。全国累计发种饲养量排位第1,又据“两广2号”在广西、广东2区省统计,2019年最高年份发种饲养量为917.27万张,占全国总发种饲养量1729.25万张的53.04%,2020年发种饲养量871.79万张,占全国总发种量1663.96万张的52.36%,2019—2020年即全国发种饲养量一半以上均采用“两广2号”。同时也成为华南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新的当家蚕品种,这在蚕业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绩,在蚕业生产上也是一个奇迹。该品种由广西、广东2区省蚕业研究所共同合作研究,并吸取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芙蓉·湘晖”选配育成的。199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5年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该品种是一对具有强健、高产、优质、易繁、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夏秋用四元杂交种。

2 “菁松×皓月”蚕品种

1982—2020 年间,全国累计发种饲养量8177.84盒(1982—2000年间全国有据可查的发种饲养量4177.84万盒;2001—2020年间,全国无完整统计数据,据作者调查,全国“菁松×皓月”发种饲养量2005年为259.4045万盒,2015年为225.7034万盒。如以保守推算,每年发种饲养量按200万盒计,则20年间发种饲养量为4000万盒)。全国发种饲养量排位第2。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从1973年春期开始自主研发,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1982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适合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他有关蚕区饲养,被指定是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该品种是一对具有孵化齐一、眠性齐快、蚕体匀整、饲养容易、食桑旺盛、上蔟齐涌、营上层茧、产茧量高、蚕丝长长,净度优良、解舒率高而稳定的春用多丝量蚕品种。

3 “781A·781B×782·734”蚕品种

1987—2011 年间,在四川省累计发种饲养量4365.4812万盒,全国发种饲养量排位第3。其中1992年发种饲养量最高达539万盒,1997年发种饲养量占全省总发种饲养量比率最高近60%。该品种成为四川省第3次蚕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蚕品种。该品种是1974年先由四川省蚕业研究所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7字号蚕品种,进行纯系培育选择选配等育种方法,于1976年育成“781×789·734”新蚕品种,在四川省生产上推广应用。1977年引进原北培蚕种场(现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繁育,通过数年生产实践,出现中系的“781”繁育相当困难,繁育系数低,不利于蚕种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将“781”与场内保存的几个中系品种进行多次杂交试验,最后筛选出与“781”品种性状相似,但来源不同的品系“781B”,同时将“781”改成“781A”,组成“781A·781B×782·734”多元杂交种。

1983—1984 年,将“781A·781B×782·734”(试验种)与“781×782·734”(对照种)地场内实验室进行对比鉴定,结果:实验种与对照种的成绩虽互有高低,但综合成绩均十分优良,又据实际生产调查,试验种的繁育系数比对照种提高10%左右。于1985年选配育成。1986年参加四川省家蚕新品种鉴定取得较好成绩。1987年经四川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是一对具有强健、高产、优质、易繁,适应范围广等特点的春用多丝量三元杂交种。

注:本品种有的资料写成四元杂交种,有的资料写成三元杂交种,参考蚕品种一般命名规则,因“781A·781B”,是同一品种两个不同品系,故以写成三元杂交种较妥。

4 “苏5×苏6”蚕品种

1997—2005 年间,在江苏省累计发种饲养量4289.6701万盒,全国发种饲养量排位第4。其中1995年发种饲养量最高为428.7454万盒,为江苏省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家蚕品种。该品种由江苏省农业厅蚕桑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种公司共同合作研究。于1973年从国外引进数对蚕品种进行实验室、农村试养,从中筛选出适合江苏省春期饲养的杂交组合,以后又对杂交组合的中系、日系纯种进行多代系统选育,同时进行杂交种多次实验室鉴定、农村试养和1975年、1976年连续2年春期在江苏省农村生产鉴定,并取得较好成绩,1997年育成,正式定名为“苏5×苏6”,并被选定为江苏省春期主要推广品种,从此以后,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应用。1994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编号GS1107-1994)。该品种是一对具有发育齐一、体质强健、高产稳产、丝质优良、出丝率高等特点的春用多丝量蚕品种。

5 “秋丰×白玉”蚕品种

1990—2020 年间,在浙江省累计发种饲养量2115.1651万盒,全国发种饲养量排位第5。其中2007年发种饲养量最高,为167.3550万盒,也是浙江省21世纪00年代、10年代的当家蚕品种。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分离育种方法育成的。1989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是一对具有体质强健、抗逆性、耐氟性强,单限性斑纹(正交为限性斑纹、反交为素斑)、产茧量高、解舒好、净度优,出丝率高等特点的夏秋用蚕品种。

6 “苏3·秋3×苏4·苏12”蚕品种

1985—1999 年间,在四川省累计发种饲养量1918.4726万盒,在全国发种饲养量中排位第6,其中1992年发种饲养量为335.5927万盒,是四川省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当家产品种,该品种原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苏3×苏4”(1973年),“苏3·秋3×苏4”(1975年),引进四川省后,经推广一段时间,针对苏4品种繁育难的缺点,由四川省蚕种公司于1982—1984年组织本省有关蚕业单位,组配新的杂交组合,并进行实验室、农村生产鉴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5年,经四川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改为“苏3·秋3×苏4·苏12”。该品种是一对具有体质强健、好养、易繁等特点的夏秋用四元杂交种。

7 “洞·庭×碧·波”蚕品种

1996—2020 年间,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市累计发种饲养量1392.90万盒,全国发种饲养量排位第7,同时也是全国发种饲养量最多的实用性双限性斑纹蚕品种。该品种由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回交、插入杂交和系统育种等育种方法育成的。1996年,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0年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因是双限性斑纹,在4~5龄蚕体斑纹上可见普斑为雌性,素斑为雄性,生产杂交种进行雌雄鉴别,十分容易,正确省时,同时该品种是一对具有体质强健、高产稳产,原蚕饲养容易,繁育系数高,丝质优良等特点的双限性斑纹夏秋用四元杂交种。

8 “浙农1号×苏12”蚕品种

1973—1993 年间,在浙江省累计发种饲养量1226.2145万盒,在全国发种饲养量中排位第8。其中1986年发种饲养量最高为133.2867万盒。20世纪80年代“浙农1号×苏12”,占全省夏秋蚕品种制种量的78.96%,成为80年代浙江省夏秋用当家蚕品种。该品种由原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于1970年开始选育,1972—1973年,进行实验室和农村生产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1974年,经浙江省蚕品种鉴定小组鉴定通过,适合于长江流域和浙江蚕区夏秋期饲养,该品种是一对具有三齐(孵化齐一、眠起齐一、上蔟齐一)、粗食、体质强健、抗高温、耐氟性强和高产稳产等特点的夏秋用蚕品种。

9 “306×华10”蚕品种

1960—1975 年间,在浙江、江苏两省累计发种饲养量1014.6157万盒(其中浙江省发种饲养量566.6209万盒,江苏省发种饲养量457.9948万盒),在全国发种饲养量中排位第9。该品种由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系与原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共同合作研究。1955年开始选育,1956年进行杂交试验,1957年育成。1959年开始在广东省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第2~3造推广。1960年引进浙江、江苏2省作为夏秋用品种,该品种因含有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是一对具有孵化齐一、眠起齐一、食桑旺盛,体质强健、能抗高温多湿、熟蚕上蔟齐涌、营茧速度快、高产稳产等特点的夏秋用蚕品种。

猜你喜欢

蚕业杂交种排位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短道速滑世界杯1 500米滑行节奏分析
短道速滑世界杯1500米滑行节奏分析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最新Q8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探析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