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人才的分类及培养定位研究

2014-01-11刘向晖阿布力孜吾斯曼朱爱荣关晓娟蔡翔宇

关键词:农林分类人才

刘向晖,阿布力孜·吾斯曼,朱爱荣,关晓娟,蔡翔宇

(1.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管理处,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整个卓越计划中明确且重要的部分之一。农林高校如何适应“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适当地进行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已成为当前摆在农林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分类培养是卓越计划实施中的重要一环,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

一、对农林人才准确分类是进行分类培养的前提

对农林人才的准确分类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首先,对农林人才进行分类映射出社会对农林人才的不同需求。为适应市场要求,农林高校应对农林人才的能力素质、就业去向、岗位职责等进行综合分析,理清归纳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农林人才分类标准,便于供需双方按要求培养或引进各类农林人才。其次,对农林高校来说,明确了不同的农林人才类型及其成长途径,有利于高校按图索骥,确定自己的培养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第三,对农林人才进行分类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前提。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农林高校培养工作的目标,其培养指标的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林专业能力的评估、师资力量的配备等,都与农林人才分类相关,找准了定位,才能更好地开展培养工作。第四,清晰的农林人才分类是联系农林高校与田间地头、森林农场的桥梁与纽带。农林院校承担着培养农林人才的重任,从高校走出去的农林人才是否适应现代农林业的发展这一问题始终成为农林界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划分农林人才的类型,能够及时了解农林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从而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农林人才。

二、国内关于农林人才培养与分类的相关研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里对于人才的定义集中于3方面:专业水平、贡献水平、能力水平。3个维度的评判较为客观地提取了人才的相关素质指标,对现阶段人才工作的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国内关于农林人才的相关研究,见诸于各学术期刊。普遍认为:农林人才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先进的经营思想、成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规范,以及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除了这5个方面的创新特征,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广泛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协作意识[2]。关于农林人才的分类通常是指在农林系统工作的人员和在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人员[3]。郭明顺从基于教育对象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将农林人才分为4大类: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4]。瞿志印指出农林人才具有包括较强的动手及解决实际农林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农林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农林知识学习与更新能力、较强的沟通、交往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5]。刘碧容认为农林人才是面向三农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以及推广新科技等技术类人才[6]。王风华强调农林专业人才是能够良好运用农学、园林、食品专业知识的人才[7]。秦智伟则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分类:在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培养卓越农艺师;在动物科学等专业培养卓越畜牧师;在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卓越兽医师;在园艺、园林专业培养卓越园艺师[8]。《“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农业行政管理人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高技能人才。武忠远认为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分为3类: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9]。按照国家职称分类(GB/T8561-2001专业技术职务代码)我国将农林人才按职称分为农艺技术人员、畜牧技术人员、兽医技术人员,上述3类按照能力级别又细分为技术推广员、高级农艺/畜牧/兽医师、农艺/畜牧/兽医师、助理农艺/畜牧/兽医师及技术员等。我国经济师资格中包含农业领域经济师,即农业经济师,按层次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综上所述并结合考察,笔者认为农林人才应当具有专业的农林理论知识、先进的农林产业经营思想、成熟的农林科学技术、严谨的农林管理规范,以及具备丰富的农林实践与创新意识、协同意识,并且具有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去解决农林难题的能力,是能帮助指导农林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农林人才进行分类

(一)农林人才分类原则

笔者对农林人才进行分类,最终目标就是有利于农林人才的培养、管理与应用。农林人才的划分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过程原则:农林人才的划分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换句话说,农林人才的分类应覆盖农林业的全部产业周期,包括:研发、推广、生产、加工、营销、管理这一完整的过程。研发即研究开发,是指农林研究机构或企业为获得农林科学技术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农林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的改进农林技术、农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推广是指以农村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林相关教育[10]。生产是指农林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农林技术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加工是指对初期生产的农林产品进行再生产。营销是指根据市场需要,利用销售手段将初级农林产品或农林加工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管理这一特殊的阶段事实上是存在于整个产业周期中,每一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管理人才进行控制。因此,在进行分类时要依据农林人才的职业性质、专业技能、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进行划分,按照职责要求的不同分类。

发展原则:按照人才成长的发展过程,农林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经历着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不断提升、经验不断丰富、技能不断成熟的过程。农林人才的分类也要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从低到高、由简到繁、从少到杂、由浅入深。人才的培养也并非单一不变的,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修正发展的路径。

层次原则: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其他专业的培养层次相同,主要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层面。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应符合不同层次农林人才的需求。对于层次类型较高的农林高校来说,其培养目标也应具有更高要求。但现阶段农林高校培养农林人才的过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因此农林高校可针对两种类型的农林人才进行某一层次的培养,其中一个为主要培养方式,另一个作为辅助培养方式,二者在学科专业上存在一定的交融性。

均衡原则:从对农林人才应用的角度来看,不能将农林人才类型划分得过于宽泛。类型宽泛会造成对各类农林人才职责要求不明确,工作分工不具体,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指标的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农林专业能力的评估等无法顺利开展。从培养农林人才的角度来说,农林人才类型的划分更不能太细致。农林产业种类繁多复杂,从农田到林间、从畜牧到水产、从生产到加工、从销售到管理,分类太细会造成培养目标不一,培养标准过多,给高校培养各类农林人才带来困难,尤其是对课程设置等带来不必要的额外工作量,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农林人才分类结构

根据上述4个原则,对农林人才类型可进行如下划分:首先是按照过程原则,将农林人才发展周期细分为研发、推广、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6部分。按照行业性质可以将生产与加工归为广义的生产类别,此时的生产是指利用生产资料对农林产品进行初级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同样将营销与管理归为服务这一类,此时,服务的范畴也不仅仅是对农林产品的维护,而是集产品营销、维护、服务等为一体的广义服务涵义。这样从过程原则的角度可将农林人才划分为研发型农林人才、推广型农林人才、生产型农林人才和服务型农林人才。其次考虑到发展原则,农林人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具备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划分时要充分考虑能力提升对不同类型农林人才的影响。第三按照层次原则,我们可以将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学历水平,按照由初级到高级,采用重点针对某一类或两类农林人才进行培养的形式,如学士阶段以培养生产型农林人才为主、服务型农林人才为辅,或以培养服务型农林人才为主、生产型农林人才为辅;硕士阶段可以培养推广型农林人才为主、生产型或服务型农林人才为辅,或也可以培养推广型农林人才为主、少量研发型农林人才为辅;博士阶段则应主要培养研发型农林人才,也可辅以少量的推广型农林人才等。具体培养哪种类型的农林人才,应由各农林科院校依据自己的治学方针、办学理念、服务受众、区域特征、特色优势等决定。这往往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片面追求做大做强。最后考虑均衡原则,在它的指导下,对各类农林人才职责要求更明确、分工更具体,指标设计更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更健全、农林专业能力评估更真实。在以上4项原则基础上对农林人才进行准确分类,对高校而言能够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适用农林人才。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将农林人才分为4种类型:研发型农林人才(Research&Develop agriculture talent)、生产型农林人才(Produce agriculture talent)、推广型农林人才(extent agriculture talent)和服务型农林人才(service agriculture talent)。研发型农林人才主要从事农林产品或大型农林项目的研究、开发、咨询以及尖端农业科学的研究,他们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农林实践经验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具备创造富有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尖端的农林产品和能完成高技术含量的农林项目的能力。生产型农林人才主要从事农林产品的生产培育、副产品的加工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运行等工作,他们应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农林技术经验以及熟练的农林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推广型农林人才主要从事农林产品、农林项目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较强的农林实践动手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展示的能力。服务型农林人才主要从事农林产品营销和服务,并在整个生产周期中进行管理工作,应具备扎实的营销和管理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完善的服务市场精神。

四、各类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培养定位

(一)培养要求

1.服务型农林人才 知识:具有从事农林业服务所需的农林专业知识、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等相关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农林实践基础知识、营销原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了解农林生产工具、设备、流程、农林产业结构以及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农林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分析和解决农林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基本的农林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素质:良好的农林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2.生产型农林人才 知识: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生物学基础、农林学科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农林实践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农林生产工具和设备、流程、农林产业结构以及相关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农林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分析和解决农林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林产品运作系统的设计,农业技术改造与科研创新的初步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初步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农林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素质:较好的农林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推广型农林人才 知识:具有从事农林设计与开发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农林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农林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农林项目问题的能力,农产品或农林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农林技术创新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处理农林项目的开发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一定的农林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跨文化协同能力。素质:具有良好的农林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

4.研发型农林人才 知识:具有从事大型农林科学研究和开发所需的相关生物技术、农林科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地掌握农林科学的原理,农林相关技术、农业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熟悉农林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农林项目问题,具有复合农林产品或农林工程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能力、集成能力,处理农林项目与社会、自然和谐的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大型农林项目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领导能力,跨文化协同的能力。素质:具有良好的农林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宽阔的国际视野。

(二)培养定位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按照科研比重,将国内高校划分为4个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11]。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即“985”高校,理应处于国内高校的顶端;“211”大学无论从科研规模还是教学水平上,相较于省部重点大学处于较高水平;省属普通高校无疑处在高校“金字塔”的下端。表1是将高校类型与规模、层次进行对应,并将不同类型农林人才依照其性质特征、能力要求、培养目标等,与高校进行对应。

表1 我国不同层次农林院校培养农林人才之定位

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定位中理应以研发型农林人才为主、少量推广型农林人才为辅,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培养研发型和推广型农林人才并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推广型农林人才为主、生产/服务型农林人才为辅,而本科教学型大学则主要培养生产型和服务型农林人才。

[1] 阴天榜,杨炳学,张建华.高等农林专科人才素质要求的研究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0(5):39-41.

[2] 雷国铨,王海林,梁正,等.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98-302.

[3] 王艳.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 郭明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 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3-5.

[6] 刘碧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J].农村经济,2002(6):9-10.

[7] 王凤华.都市农业及其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50-51.

[8] 秦智伟.高等农业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农学会教育委员会四届三次年会论文集[C].2011.3-7.

[9] 武忠远.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分类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 骆春敏.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对现代农业的作用与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33(2):196,198.

[11] 浙江大学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农林分类人才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才云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分类算一算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分类讨论求坐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